学科分类
/ 14
27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戏曲和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同被称为古代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其中唯有中国戏曲历经千载,几度沉浮,而今依然方兴未艾,充满生机。“京剧”是外地观众对在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兴盛的“康雍乾百年盛世”时期,诞生于古都北京的剧种的爱称。它不但为中国人民所乐于观赏,而且远播海外,风靡异域。更有一些外国朋友,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学习中国这一“古老完美而正规的艺术”,乃至粉墨登场,亲身体验中国戏曲的无穷魅力。

  • 标签: 中国戏曲 京都 古希腊戏剧 中国历史 中国人民 亲身体验
  • 简介:如果说,在气象恢宏,作家云集的汉赋园林中,司马相如以其《上林赋》等散体大赋的创作开汉赋苑猎一派的先河,并形成一种特有的赋作模式而在赋体创作中定于一尊的话,那么,班固则以其《两都赋》的创作将汉赋由苑猎引入京都,在散体大赋中另辟一路题材,为汉赋作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驰骋空间。

  • 标签: 大赋 汉赋 两都赋 《上林赋》 赋苑 义门读书记
  • 简介:<正>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京都十六师团负有重大责任.根据我所掌握的史料,阐述如下: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以后,沿沪宁线发动进攻.12月1日,大本营下达了占领南京的命令.京都十六师团是进攻南京的主要部队之一,其作战范围为:麒麟门、中山门、紫金山、太平门和下关地区;又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在大屠杀期间,十六师团是留在南京时间最长的部队.因为,12月21日,其他部队撤离南京,只留下十六师团,由中岛今朝吾师团长和佐佐木到一第三十旅团长分别担任南京东、西两部分警备司令官,直到1938年1月22日,由十一师团天谷直次郎少将接任警备司令官,十六师团留在南京时间长达一个半月之久.

  • 标签: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部队士兵 东史郎日记 南京大屠杀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日本
  • 简介: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周禮疏》是流傳於今的唯一的《周禮》單疏本,其底本刊刻在宋室南渡之後,有可能是南宋國子監本。接觸過這一鈔本的學者對該書的價值認定都非常高。日藏舊鈔本《周禮疏》揭示了《周禮》一書由單疏本到經注疏釋文合刻本的文本轉變過程,保存了賈公彦《周禮疏》的原貌。在確認賈公彦非奉敕作疏,探索賈公彦疏所據經、注文的文字面貌,據以訂正傳世版本的)誤,爲各本文字分歧提供早期的判斷佐證等方面,具有極爲重要的學術價值。

  • 标签: 《周禮》 單疏鈔本 底本 學術價值
  • 简介:宗修英1926年出生于三代祖传中医世家,自幼受父辈熏陶,朝夕可聆听祖父宗世明、父亲宗维新谈经论药,有幸目睹二老精湛之医术、高尚之医德。

  • 标签: 宗修英 中医 医生 生平事迹 医疗技术
  • 简介: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 标签: 父亲 大学 另一个世界 教室
  • 简介: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湖南长沙,1938年4月又迁往昆明办学,称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开学。由原三校校长组成常务委员会领导,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设文、理、工、法商、师范等5个学院26个系,3000余名学生。拥有教授190余名,不少均是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教职员工以孔子“饱受波折,东奔西跑,栖栖惶惶,被困于蔡,绝粮于陈,但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事迹自勉和共勉,为抗战教育尽心出力。从1938年至1946年间西南联大共毕业学生2522人,吴健雄、杨振宁等均出自于该校。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复员回原址。西南联大在抗战的

  • 标签: 西南联大 西南联合大学 教职员工 中国教育史 抗战教育 梅贻琦
  • 简介:在此借用高尔基的一个题目,将自己的留学心得、见闻整理出来,与诸君共享。本文亦系《史林》2006年增刊所发拙文《初到日本的日子——“就学生”生活琐忆》之续篇。

  • 标签: 大学 学院 回忆 高尔基
  • 简介: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蔡元培等,试图改革中国的教育管理制度,他们提出并试验了“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改革方案,其原意是欲改官僚化的教育部、教育厅为学术化的大学院、大学区。但是,在官僚制度下,“学术化”的大学院和大学区,也不免陷于“官僚化”的泥淖,结果导致一片混乱,以失败而告终。所谓大学院,是将全国依省份划为若干大学区,按北伐进军的次序,命名为第一中山大学(广东),第二中山大学(湖北),第三中山大学(浙江),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在中央则不设教育部而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统管全国的学术和教育行政,在省则撤销省政府教育厅,而由各中山大学院统管全省的学术和教

  • 标签: 大学区制 大学院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教育 教育行政 蔡元培
  • 简介:采访时间:2010年12月7日采访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科技楼被采访人:王振义[采访整理者按]我们在阅读震旦大学档案资料的同时,也在开展口述资料的整理工作,主要想通过对震旦校友的采访,从“记忆”角度了解他们当年在震旦学习、生活情况。王振义先生是震旦大学的老校友,先后就读于上海萨坡赛小学、震旦大学附中,1942年人震旦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王先生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血液学家、国内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2010年12月7日,我们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科技楼采访了王振义院士,请他谈谈当年在震旦大学读书、工作的一些情况。以下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震旦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采访时间 2010年 瑞金医院
  • 简介:经过公开申报、专家通讯评审打分和教育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教育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投票等一系列严格的评审程序,四川大学与西藏大学联袂申报的中国藏学研究所入选第二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于去年底和今年初分别在成都、拉萨正式宣告成立。

  • 标签: 四川大学 西藏大学 中国藏学研究所 人文社会科学 科研体制 课题聘任制
  • 简介: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外国语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历史悠久学校1941年成立于延安,隶属于党中央领导,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历经几个历史发展时期,迁徙分合、春华秋实,成了当今外语教育的排头兵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 标签: 北京外国语大学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211工程” 国家教育部 中央领导 中外文化交流
  • 简介:到大理喜洲的旅游者,参观的热点集中在集白族民居建筑大成的严家院、董家院和杨品相住宅。进入这些大院须购买门票,而在同一块地皮上,离大院并不遥远名叫大慈寺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是华中大学的校址。如今,除了70岁上下的老人,而且是有文化的以外,连本地人都不知道这一段不该遗忘的“人文景观”。

  • 标签: 华中大学遗址 中国 云南 人文景观 历史发展
  • 简介:2017年5月4日,我在孟彦弘先生微博上,看到沙知先生于4月23日仙逝的噩耗,当时完全不敢相信,因为2016年12月16日,我还收到沙先生给系友、母院、研究所的元旦祝福,没想半年不到,沙先生就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 标签: 武汉大学 研究所 祝福
  • 简介: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感召力的救国理论,在这一段历史上,有位因其军事上政治上的丰功伟绩而遮掩了他在教育上大手笔的人,他便是东北“少帅”张学良。张学良与世纪同龄,经历了中国近代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件、西安事变直至之后禁闭55年,而且在他短暂而又辉煌的自由岁月里,张学良以他超人的个人魅力,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审时度势,力主建立东北大学,他执长八年,奠定了东北大学的极度繁荣,九·一八事变后又与东北大学共度沉浮。即使是幽禁半个世纪之后,他闭口不谈其他事,而惟一挂念的只是东北大学─—“我现在只有东北大学了!”依然与东北大学息息相关。1901

  • 标签: 东北大学 张学 综合性大学 “九一八”事变 “一二·九”运动 蒋介石
  • 简介:1960年,我从淮阴中学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只想毕业后早点工作,能减少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没想到1965年全国开展了“社教”运动,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我滞留学校四五年后才分配工作。在清华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标签: 清华大学 “文革” “文化大革命” 在校期间 经济负担 农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