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受清朝廷以“政统”兼并“道统”的诸多措施和理学本身的影响,清代中叶士人形成正体化的书写习惯和审美观念,因而,书法创作也呈现出正体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但表现为楷书和篆隶等正体文字书法的兴盛;还表现为文字构形与朝廷规定的标准字书的一致,绝少异体、别体;更表现为点画用笔的踏实沉稳、起收动作的完整,单字体势的完美和端庄,字与字之间缺少意态的呼应,章法排布的大小匀称甚至界格整齐等。作为经过严格书写训练的书法创作主体,士人的这一倾向构成清代中叶书法的时代风貌。

  • 标签: 清代中叶 士人 书法 正体化
  • 简介:近年来,中国画坛的写实油画出现一种与摄影越来越近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了画家对于照相机视角的依赖与对相片表象的复制,更为深刻的影响是导致画家的艺术感受力不断下降,这种写实油画摄影化的倾向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因为它必然导致写实油画的异化而使写实油画的本体走向消解。

  • 标签: 写实油画摄影化倾向 “中国写实画派” 绘画语言 自律 消退
  • 简介:主持人按:“点击·2003”栏目的品评文章,至本期已全部结束。从今年第1期始至本期,该栏目收到来稿60余篇,“点击·2003”精彩回应短文30余篇,刊发20余篇。特别感谢老辈书家、青年朋友、作者、读者对本栏目的厚爱,亦感谢被点评的著名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家宽厚的学术胸怀。本期“点击·2003”栏目推出了《陈振濂:古典文人化倾向与当代情结》、《“思想”的创作——谈陈振濂先生的书法创作》、《浅谈熊伯齐先生的篆刻艺术》《熊伯齐的中年变法》4篇文章,从创作理念、思想、风格、笔墨技巧、刀法效果、图式构成等方面进行了诠释与评析。广大读者自可从中获得见仁见智的批评质量。如有不同看法,可撰写500字左右的短文,寄本栏目大河诸子收,信封注明“点击·2003精彩回应”字样。大河诸子

  • 标签: 气韵非师 倾向
  • 简介:就字面而言,“逸”有超过一般(超逸)、隐遁(逸民)、放任、不受拘束(逸荡)等义项,超逸豪放的兴致被称为“逸兴”,超脱绝俗的艺术品被称为“逸品”。而“逸”在中国画的形式审美取向上主要体现为对程式化画法的逸出或超越,所以在审美批评的实践操作中,什么都好说,“惟逸之一字最难分解”。明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专列《逸品》章节,其中有云:“山水之妙,苍古奇峭、圆浑韵动则易知,惟逸之一字最难分解。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隐逸,

  • 标签: “逸” 中国画 审美倾向 审美取向 实践操作 审美批评
  • 简介:一般把1970年代末的“星星美展”视作中国当代雕塑的发端。当代之于中国雕塑,一方面是对历史时间的标示,另一方面是对雕塑品格特质的标示。

  • 标签: 中国当代 雕塑 日常化 平凡 70年代 历史时间
  • 简介:在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中,书法是一个最特殊的所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当然也是先有行为再有结果,并且正因为行为的主导者是艺术家,于是结果自然就指向艺术作品。但通常而言,作品的完成是画家、雕塑家们的最终目的,行为只是一个“通道”,一种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目的既有,手段完全

  • 标签: 行为 价值评判
  • 简介:打开中国书法史,董其昌是明末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之一。他生于明嘉靖34年(1555),卒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九年后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攻进燕京,而吴三桂又引多尔衮大军驻扎山海关,从此开始了长达270年之久的满清统治。虽说在康、雍、乾三代,屡兴文字狱,迫使许多汉族

  • 标签: 交游党争 党争倾向性 范凤翼交游
  • 简介:在今天,照相机似乎早巳成了“艺术”和“设计”发生的工具。然而,在照相机刚刚开始被人们使用的时候,对于十九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画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从表面上看,似乎他们的价值被一部小小的机器轻易地取代了。甚至像《蒙娜丽莎》这样用了四年才被制作出来的“神秘微笑”,也能在“嘭”的一道白烟之后,瞬间呈现出来。这就使“准确再现”变得廉价和不神秘。从那时开始,艺术就不得不走向了另一条路:一条与原有的以视网膜准确呈像为标准的原则相反的路。它把“外观世界”留给了照相机,自己却走向了内心世界的“里面”,而那里正是照相机无法到达的地方。当艺术家掉转回头时才发现原来“里面”有一块新大陆。那里有如此巨大的空间没有被挖掘,那空间大得足以和这个外部世界相抗衡。

  • 标签: 艺术化 设计 产品化 房间 《蒙娜丽莎》 内心世界
  • 简介:“设计”行为是人类在造物活动中自然发生的,设计的源起,盖因为人的造物本能。人是一种工具动物,生存迫使人的造物行为,这种行为既包括生理层面本能需求,亦包括精神层面的审美情趣。人依照自己的活动目的加工、改造和创新世界的行为即为设计行为

  • 标签: 设计 工具 制造 本能
  • 简介:尽管争议重重,但世界范围内关于行为艺术的定义却离不开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这四个最基本要素。本文旨在表明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完整地理解行为艺术这四个要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特别是第四个要素,即艺术家作为人与观众作为人的交流。本文认为行为艺术不仅是艺术自身发展和革命的需要,更是艺术交流和分享的需要——消解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观众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和参与性。因此,本文提出交流与互动对于行为艺术的价值实现的重要地位,以此纠正行为艺术家往往单方面以身体和裸体论行为艺术成败的偏执。

  • 标签: 行为艺术 身体 交互影响和传递 价值承担者
  • 简介:行为学派(BehavioralParadigm)又称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或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Paradigm),是本世纪随着风景美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入而新兴的众多学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不同的是,行为学派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把风景作为人的生活空间、认识空间,力图从整体上(如用维量分析方法)而不是从具体的元素上(如形、线、色、质)或具体的风景构成要素上去分析风景,去讨论某种风景空间对人的生存、进化的意义,并以此作为风景美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在众多研究风景美学质量评价的学派中,行为学派虽产生较晚,但却拥有较完整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该学派的风景美学理论及有关风景美学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国外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 标签: 行为学派 风景美 质量评价方法 美学质量 风景空间 可解性
  • 简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为艺术项目"听的艺术:制作批判聆听行为的声波艺术品"(ListeningArt:MakingSonicArtworksthatCritiqueListening)所设计的一种建构声波艺术的方式:即将声波艺术作为对倾听行为的批判,并刺激人们对倾听行为的批判性反思。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对整个项目的综述——如何将图示理论(schematheory)、内在批判(immanentcritique)和启发式研究方法(heuristicmethods)整合进创造的进程之中,以及对两个艺术作品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的讨论。

  • 标签: 第一个 扬声器 认知图示 艺术品
  • 简介:本雅明·布赫洛所著的《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到1975年间的欧美艺术评论集》一书是一本新前卫艺术史的研究性文集,也是西方20世纪末研究新前卫艺术史的最重要文本之一。笔者通过对此书的研究,分析布赫洛的理论来源与倾向,进一步剖析布赫洛的理论,厘清其与彼得·比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和"情境主义"等的关系。

  • 标签: 本雅明·布赫洛 新前卫 文化工业 理论倾向
  • 简介:本文讨论了作为艺术语言方式和艺术媒介的身体艺术——行为艺术的历史原型,即原始人的偶像崇拜活动与宗教仪式,在这两种方式中,偶像与偶像制造者、解释者、崇拜者都同时在场。行为艺术的仪式化使其从日常生活世界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象征性仪式。对于行为艺术来说,身体的激情固然重要,但建立在历史与文化传统之上的理性思考,则可以使行为艺术指向人类历史的文化记忆,从而使行为艺术的主题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及多次实施的可能性。

  • 标签: 行为艺术 仪式 记忆
  • 简介: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一幅油画作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创作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美术创作的传达活动阶段.这种创作活动是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我每画一张油画作品都会与我的心灵沟通,让意识与现实达成共识,通过我自己的手法,将它表现出来.油画是从西方传人我们国家的一种绘画方式,我将它视为上天赐予我的另一个灵魂.我喜欢它,研究它,越研究就越发现它给我带来的奥妙实在是太多,太多.

  • 标签: 油画家 唯美主义 靳尚谊 杨飞云 中国 古典
  • 简介:对纪念碑的断定,需综合其形式、内容(纪念碑性)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三方面要素来考虑。传统纪念碑主要有方尖碑与纪功柱式的纪念碑、雕塑与雕像式的纪念碑、门与亭或塔式的纪念碑;而现代的纪念碑形式多样,呈现水平横卧、水平俯伏与下沉式的空间向度形态。本文试图从纪念碑的断定出发,论述其空间向度形态与崇拜行为,进而通过个案分析传统与现代纪念碑的设计异同。

  • 标签: 纪念碑 空间向度形态 崇拜行为 崇高 平和 包容
  • 简介:目的:探讨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方法:选取参加书法练习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八十七人作为实验组,未参加书法练习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十七人作为控制组,经过两年的追踪,比较被试在焦虑、神经过敏性以及行为问题上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在两年的追踪期间,其总体的焦虑和神经过敏性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实验组被试的上升幅度显著低于控制组被试;(2)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在两年的追踪期间,其行为问题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实验组被试行为问题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被试的行为问题水平。结论书法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 标签: 书法 心理健康 纵向研究 CPQ CBCL
  • 简介:为这样的一个团体这样的一种行为作出解读,不管从哪一层面来说都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四个人和一部车,一千多个日夜(2007年9月—2010年12月)和一个中国,在这种不停行走的过程中,以颜苏平为首的这些志同道合者在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和坚持中,也终于到了告一段落的时候了。而这一行为究竟是暂告一段落还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现在难以预测,但对于它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透过这些数以千计的作品,感受到了某些打动我们内心的东西。人的内心是柔软的,但有时却又坚硬冷漠,它并不会被轻易地触动,更何况在当下这一图

  • 标签: 中国油画 写生 流动 意义 内心 解读
  • 简介:艺术是人的一种从身体出发由身体执行的感性行为。人活在世,面对周围的环境,在行为与交往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世界,这个世界便是人主观直接感知的世界,它达乎真理,而艺术的展开和实现就是在人的这种感性行为之中。

  • 标签: 艺术行为 艺术观念 艺术作品 性质 当代 性行为
  • 简介:《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白皮书中将智能城市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突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此背景下,未来智慧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与社会老龄化现象,老年群体数量增长和老年人产品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 标签: 城市建设 智慧 行为设计 产品 智能化 创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