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广东省10月1日在广州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会后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讴歌50年来我国特别是广东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抒发华夏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台节目共有4个乐章:“国旗颂”、“创业颂”、“腾飞颂”、“宏图颂”,注重表现民族特色和广东地区的艺

  • 标签: 交响乐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广东省 粤剧 广州 音乐厅
  • 简介:大型话剧《我的西南联大》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一群不愿作亡国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大后方云南弦歌不辍,艰苦治学,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为后半个世纪的共和国建设和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培养杰出人才的动人故事。揭示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形成的精神动力,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岁月中无所动摇的敬业精神。

  • 标签: 西南联大 话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知识分子 抗日战争时期 世界教育史
  • 简介: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南地区,以婀娜多姿的菏泽牡丹闻名于世,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有一支四季常开的“牡丹”——鲁西南民间织锦。这朵鲜为人知的“花朵”开放二千余年而不衰,她的魅力吸引了我们。为时一年(1985年8月至1986年8月)行程一万二千公里的鲁西南民间织锦调研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民间织锦的现状与历史位于鲁西南冲积平原的菏泽、济宁地区,盛产棉花,这里的农家妇女几乎人人擅长纺线织布。“方园几十县,织机二十万”“织缣日一匹,织素两丈余”。仅嘉祥县就有织机二万台,织锦妇女九万余人。鲁西南

  • 标签: 鲁西南地区 菏泽牡丹 农家妇女 鲁锦 从这里开始 季常
  • 简介:西南联大文艺教育观可以从多方面去归纳,但最有特色的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参与学科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团队精神,培养三校校风,提高时代觉悟,明确青年责任,参加抗战建国为目标;以注重自发,尊重自主,培养主动,提供服务,侧重引导为方法。这些观念对于今天的公共艺术教育仍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西南联大 文艺教育观 宗旨 目标 方法
  • 简介:中国西南地区傩坛述论[云南]郭净近十年间,中外学术界对“傩文化”所展开的广泛研究,揭开了当代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社会丰富多采的面貌。而其中最活跃却又最少受到主流社会关注的部份,是那些以“傩”之类的名义进行活动的民间祭祀—表演(ritualperform...

  • 标签: 中国西南地区 端公 述论 傩坛 云南昭通 西南农村
  • 简介:《大国工匠》以"卢氏父子"两代兵工人身上体现的思想、行为的"同"与"不同"入手,探讨剧本写作的真实合理性,从而剖析该剧的创作思路。

  • 标签: 大国工匠 兵工人 工匠精神
  • 简介:一、鲁锦的历史据考古发掘发现,在山东菏泽的文化遗址中曾有新石器时代的"纺纶"出土,可见当时就有了原始的纺织工具被人们所利用。早在商周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就已出现了一种木质纺织工具——腰机,它在使用时席地而

  • 标签: 传承发展 民间织锦 织锦传承
  • 简介:除了纳西族外,类似东巴文的象形文字还存在于摩梭人、耳苏人、纳木依人以及彝族、羌族、普米族和藏族之中,并形成了一个民族象形文字链,对于认知上述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予以抢救保护。

  • 标签: 西南民族 象形文字 文字链
  • 简介:春秋庆典中天、地、人三者相互感应和协调,农事和人的生命运动出自同一原理,自然逻辑与人类生命逻辑和谐共振。它是民众自由生命存在的方式之一,其深居功能就体现出民众独具特色的生命意识。新春开岁,民众以人的生殖或模拟生殖的节日行为感应大自然,以增加“物质资料的生产”。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春祈秋报,祈望实现生命力的增殖。

  • 标签: 春秋庆典 赎罪祭 生命意识
  • 简介:傩祭和傩戏历史悠久,曾经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现象之一,它内容庞杂,占卜、祈雨、圆梦、驱疫、祀神等活动都在其范围之内。《古今事类全书》说:“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该文献载明了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傩祭的活动,并表明在原始时代,巫术便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 标签: 傩祭 傩面具 湘西南 苗族 原始社会 原始时代
  • 简介:西南当代艺术的历史,既是艺术创作的历史,也是艺术批评的历史。批评必须要面对区域性、地域性和地缘性问题,在囝际艺术背景和中国当代艺术整体格局中,重新确立问题意识和选择批评立场。草率地否定“前卫”毫无意义,审慎的思考比匆忙的判断更有价值。同样重要的是,即使非学术的操作甚嚣尘上,批评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 标签: 当代艺术 批评立场 艺术问题 西南 述论 艺术创作
  • 简介:西南民族地区仪式语言丰富,特征明显,其中数字得以广泛运用,已然构成话语仪式与仪式话语.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文章以构成数字�

  • 标签: 仪式话语 地区数字 数字仪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地方戏曲源于人类在劳动、生活中的艺术创造,虽然在发展伊始不具有艺术自觉,更多的是出于人类的信仰。但是在当代全球戏剧发展中,中国戏剧是少数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伴随着社会以及人类发展形成了系统以及成熟的形态。

  • 标签: 地方戏曲 文化传承 南宁市 书院 广西 人类发展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当代艺术传承有序,几代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既有共同的特点和地域性色彩,又相继体现出不同的自我更新的创造姿态,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活力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一直是当代艺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西南艺术群体进行梳理和反思当然是必要的,但他们在“走出地域”的新路上欲将何为,更值得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地域性 西南 改革开放 艺术传承
  • 简介:本文从个案出发重新检讨西南当代艺术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而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是西南当代艺术的—个重要特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精致化与闲暇化是手工技艺滋生、繁荣的先决条件,造就了西南当代艺术中强大的手工技艺传统。架上艺术的“手工快感”既是一种以身体传承、以心传心的悠久的传统技艺,也是与日常生活同体的一种身体行为与文化遗传。而西南当代艺术中盛行的“享乐主义”就是这种追求身体快感的创作冲动的逻辑结果。西南当代艺术,特别是架上艺术,正是从身体出发、追求手工快感的艺术享乐主义的一种视觉表现和肉身冲动。

  • 标签: “日常生活” 当代艺术 手工技艺 享乐主义 西南 快感
  • 简介:8月中旬,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八次年会暨第二次全国藏学讨论会在拉萨召开,出席会议的西藏和北京、上海、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代表109人,代表中藏族44人,汉族42人,其他少数民族23人,一共有12种民族成份,西藏代表和藏族代表均居人数的首位。会议交流的论文共62篇,文化艺术类的论文24篇,占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对藏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论文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 标签: 研究学会 西南民族 文化艺术 会议交流 民族成份 藏文化
  • 简介: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南村的地理、人文与历史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对该村回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做了分析。

  • 标签: 河南西南村 回族来源 生计方式
  • 简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美术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空前整合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始终是大后方美术的主题曲,即以艺术宣传形式鼓动民众抗战;同时,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也是大后方美术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国民政府组织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艺术考察。本文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庞薰琹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为个案,对时代特点总结,探析抗战时期西部艺术考察兴起的背景及成效。

  • 标签: 抗战时期 庞薰琹 西南少数民族 兴起 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