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大明劫》被鼓吹为近年来少有的相对于"戏说历史"而言"严肃"历史题材的创作.然而,通过对文本情节的内涵的细致剖析却发现,这部历史剧在当今流行的"新历史主义"观念下,以今人的"人性观"代入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导致在严肃历史的表象下,充满了对历史人物非历史性的理解和演绎.

  • 标签: 《大明劫》 人性论 去政治化 新历史主义 知识分子
  • 简介:生于明治时期的日本、在法国渡过大半生涯的近代画家藤田嗣(LeonardFoujita),1913年赴法国留学期间个人展览获得著名艺评人AndreSatmon好评后声名鹊起,成为1920年代巴黎画派(EcotedeParis)的领军人物之一,1925年他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奄,Foujita的名字在法国几乎家喻户晓。

  • 标签: 逝世 明治时期 留学期间 领军人物 法国
  • 简介:“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这是50集电视连续剧《贞观之》中的一句台词,也是其要追求的艺术境界,但事实是:该剧不仅没有提供有别于清宫戏的全新视角,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初唐气象也没有生动地勾勒出来。

  • 标签: 贞观之治 唐朝 电视连续剧 艺术境界 清宫戏 初唐
  • 简介:商品经济与海派──论“扬州八怪”范青“海派”一词的产生距今不过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它最初的起源是来自时人对当代艺术的品评上,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已亥(1899),寓沪书法家张祖翼在题吴宗泰(1)的画中说:“……江南自海上互市以来,有所谓上海派者,皆恶劣不...

  • 标签: “海派” 扬州八怪 商品经济 任伯年 职业画家 吴昌硕
  • 简介:在目前已发现的岩画群里,这幅岩画构图完整,刻划精美,想象丰富,内容充实,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兴趣。笔者浅陋,仅读过若干篇关于它的随笔或研究性论文,颇开眼界。这些文章中不乏有见地的观察或研究心得,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论点。笔者得这方面的教益和启发,虽对苯教知之甚浅,对艺术也是个门外汉,也不由得激动地提笔撰写这篇文章,冒班门弄斧之讥,诚心求教于行家。有鉴于先行者们为这幅画深深激动,对各个局部做了剖析,颇多贡献,但对它的整体构思的探讨尚有深入的余地,而整体构思才是它的精髓或灵魂。本文在先行者们研讨的基础上,先对岩画自下而上的作局部的剖析探讨,然后再从整体上作综合的观察思考,以求对现象有所突破,而进入其深层意识。一、对岩画的局部剖析这是一幅由若干组画构建的巨幅岩画,下面分成六个局部予以剖析。1、羊群:共九排一百二十五只羊子。侯石柱同志在《西藏考古学大纲》一书里,首先介绍了这幅岩画,并做了初步研究。他认为这是一百二十五只羊头,是对苯教牲血祭场面的描摩。笔者反复揣摩羊群画面,以为这不是羊头,而是一群活羊。因为在方寸之地画了这许多羊,只能简洁勾勒刻划羊的主要特点即羊头,而每只羊均勒刻出脖子,空间允许时还画出了脊背。整个羊群呈生动的流动形态,下端前五排羊子扭头向东,五排之上,呈小小的漩涡,羊头随之转向西方,出现回湾形的流动线。所以这是群缓缓蠕动的活羊。曾去现场旁察过的蔡显敏同志也认为这是一群羊子。(1)2、人物:羊群上方两人,左上角二人,共四人。羊群旁的两个人均骑羊,一戴帽者手持树枝

  • 标签: 苯教 研究性论文 整体构思 五排 蔡显 血祭
  • 简介:一、戏剧还有边界吗?当下学界中不少人习惯了盲目套用西方理论,然而我们在借鉴西方经验时如何借鉴?是描红照扒还是改编、移植,甚或解构,都应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需要,以及对相关外国案例及其背景的准确认识。我1999年回国后向国内同行介绍了“人类表演学”这门在西方乃至世界各地迅速发展了二十年的新型人文交叉学科,其主要创始人理查·谢克纳更早的学术成就“环境戏剧”也被同仁介绍了进来,两个概念都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

  • 标签: 环境戏剧 西方理论 人类表演学 西方经验 交叉学科 学术成就
  • 简介:“寿麻”一词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传说中的“寿麻国”应是以“寿麻”为氏族首领建立的一个古方国。寿麻古国不可能在西亚或非洲,结合寿麻的人物谱系以及寿麻国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分析,寿麻国的地望应该在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带。“麻姑”与“麻姐姐”可能都与“寿麻”有关,是随着远古西北地域氐羌文化向中原地区的渗透而融入中原文化之中,在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演变为不同的地方神灵。

  • 标签: 寿麻 女魃 女丑 麻姑 麻姐姐
  • 简介:胭脂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红花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二者都属外来之物,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身份特征变得非常复杂,故有待厘清。而在唐代敦煌艺术中检测出的胭脂,作为红色植物颜料在绘画中使用的较旱样本,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植物颜料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胭脂 红花 敦煌 绘画
  • 简介:中国戏曲传统程式具有奇特的艺术魅力,它通过舞台表演中的虚拟性、程式性,把生活中的真实艺术化、美化、节奏化,最大限度地诠释着中国戏曲的美学神韵。青年导演何小维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比赛中,以祁剧小戏《选村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在运用戏曲传统程式,创造性地演绎现代人物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并取得了成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一代导演的成长,看到了中国戏曲光明的未来。

  • 标签: 导演艺术 湖南艺术节 传统程式 戏曲
  • 简介:《山海经的文化寻踪》在探索史前宇宙观及其背景、原型方面很有成绩,但也有拘泥或失误之处。说“汤谷:归虚:大壑:沃焦”同一,不合宇宙海终始循环的神话想象。由于缺乏田野作业经验,对神话地名的母型判断或误,例如忽略羌人的文化及圣地。中国人冥界及其通道出自羌人据实地的构想,与“大瀛海”无干。

  • 标签: 山海经 文化 太阳 田野作业 宇宙观 中国人
  • 简介:<正>民歌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实践,民俗形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音乐(当然不包括一切音乐)从来陪伴着民俗活动而存在。壮族的“唱蚂(虫丹)”(changmaguai),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俗的密切联系,是我国亘古绵延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沉。

  • 标签: 壮族先民 民俗音乐 民俗事象 节日活动 民俗活动 习俗
  • 简介:汕头是个有故事的侨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它成为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海洋文化与侨文化至今仍在这片土地留下深深的印记。其中侨批就是汕头乃至潮汕人念兹在兹、难以释怀的文化符号,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在汕头,许多人家都是侨户(以非直系亲属计),最迟在70年代后期,侨户人家还或多或少收过侨批,提起侨批都有一种发乎内心的亲切感。我记得外祖母每接到舅父从泰国寄来的侨批。是要亲自到城北一个叫阿拐的写批人那请他写回批的,为的是图个吉祥。

  • 标签: 文化精神 故事 题材 海上丝绸之路 地理环境 海洋文化
  • 简介: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我国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称的,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他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宋杂剧而言的。到了近代的王国维(1877—1927),则把“戏曲”这一名称的内涵和外延扩展到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统称。这一观点得到历史的承认,并一直延续至今天。从这一历史的纵向来看,“戏曲”及它所包括

  • 标签: 云南花灯 戏曲剧种 宋元南戏 元明杂剧 中国传统戏剧 外延扩展
  • 简介:老圃(原名白金海)引起我的兴趣首先源于他的名字。“老”与“圃”均为寓意幽眇之词,而其合成词“老圃”则含义更加玄奥。首先,“老”蕴涵了儒家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朱熹注:“老,以老事之也。吾老,谓吾之父兄;人之老,

  • 标签: 兼济天下 天下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老圃
  • 简介:傣剧于十九世纪初在德宏州盈江县形成,后流传全州及缅甸东北掸邦地区。一百多年里,它由最初的坐唱、讲唱形式(板凳戏)逐步发展为动唱形式(围着一张桌子或是一个火塘边走边唱)。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汉族、佛教文化的不断渗入,受滇剧、皮影戏的影响,傣剧逐渐发展为“进三步,退三步”的演唱形式,并在演唱中加进简单的打击乐作为伴奏,搬上了竹搭土筑的简陋戏台,为本民族的各种庆典、祭祀及婚丧嫁娶服务。

  • 标签: 打击乐演奏 比赛 佛教文化 演员 十九世纪初 演唱形式
  • 简介:音乐历来被公认为最不可言说的一种艺术。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和音乐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言说音乐”看起来就是一个生造的词组,一个把互不相干的东西强行捆绑在一起的“狮头羊妖”。因此,“如何言说音乐”似乎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音乐美学和音乐理论的“伪问题”。然而另一方面,人们却几乎从未放弃言说音乐的需求和努力。音乐史和音乐批评就是这种需求和努力的现实印证。如果我们还承认,那些音乐史和音乐批评毕竟不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它们就足以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言说的必要性,而且具有某种言说的可能性。只是这种“言说音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尚未引起以往音乐理论应有的关注罢了。但是假如我们以现象学和美学的观点审视音乐艺术,则“如何言说音乐”的问题自然便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为例,初步探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为何说?说什么?如何说?

  • 标签: 罗曼·罗兰 音乐理论 现象学还原 语言 音乐家 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