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与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的伟大的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之母”之称的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尔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的发展。维尔比与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的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文化符号是以洛特曼为领军人物的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的核心理论;该理论研究呈现了洛特曼从符号走向符号域(semiosphere,又译为符号圈)的逻辑思维线索:"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域"。该逻辑思维线索包含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符号是最基本因素,符号构成文本,文本构成文化,而文化构成符号域。[1](30-34)本期"符号"栏目刊出四篇文章,以洛特曼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分别对关涉上述基本范畴的语言意识、艺术本文、象征符号、符号情境等展开研究。

  • 标签: 情境文化 意识艺术 文化符号学
  • 简介:王西里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的诞生,与近代实证史学对王西里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但考察王西里研究中国文字的思路和方法,剖析其评论中国文明的观点,他深受近代欧洲东方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影响。《中国文学史纲要》的问世,还与沙皇俄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以及俄国人的东方观息息相关,其中俄国人的双重民族性格是此期俄国东方研究兴盛的潜在动力。《中国文学史纲要》对中国宗教、中国文字、文学的研究和认识,在世界汉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中透露出的王西里的中国观,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 标签: 王西里 《中国文学史纲要》 欧洲东方学 中国观
  • 简介:<正>在那些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那些因为我的祖国的命运而痛心沉思着的日子里,——哦,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和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啊!只有你给予了我以援助和支持。要是没有你的话——在看到国内所

  • 标签: 俄罗斯语言 祖国 戈宝权 沉思 真实 国内
  • 简介:俄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俄语语言生态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关注。本文着重揭示了俄语语言生态危机状况的几个方面、探询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及解决该问题的可能途径。

  • 标签: 俄语 俄语语言生态状况 纯洁俄语 外来词 不规范词汇
  • 简介:我们在宇宙中生活着,宇宙无限宽广,充满了无穷的奥秘。地球是生命存在之源,而人则是世界上最进步的生命方式。马克思认为,人必须通过哲学进行自我解释。人类得以在这个神奇的宇宙中生存和发展,是依靠了各种必要条件的。比如,物质、能量和信息(语言)。许多学者认为组成宇宙需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但是人们认识这三个要素的时间是有先有后的。认识物质最早,因为它最容易认识。“物质”是指一种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占有一定空间的、有重量的实体。“能量”这一概念是人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才产生的,后人们用之来形容宇宙所包含的一切推动物质运动的动力。“信息”概念产生得最晚,是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后才产生的。但人们很早就利用信息来维持生存。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一旦听到虎狼的吼声,就知道虎狼来了,便马上集合起来预防其攻击。在这里吼声是载体。信息是指各种事物的存在或运动的情况藉某种载体从发源处传达到另一个地方的运动。信息的发源处叫信源,信息的接受者叫信宿,从信源到信宿的空间叫信道。宇宙间有信息,才有了存在着和运动着的物质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信息不是能量本身,而是作为它们表征的一些事物,因为信息是不能脱离具...

  • 标签: 文化关系 文字文化 试析语言
  • 简介:一般理论问题是自在的,俄罗斯也是自在的,这是俄国一系列学科如地理学、人类语言、历史学、文艺和艺术等的主要命题。在俄罗斯诸基本研究领域形成之后(若论研究工作的强度和成果的重要性),还出现了俄国的东方

  • 标签: 俄国斯 当代 俄罗斯学 地理学 人类学 语言学
  • 简介:娜杰日达吉尔诺索娃是乌克兰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因为她的不懈努力,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小说才得以进入今日乌克兰人民的视野。我们的访谈主要围绕吉尔诺索娃对中文作品的选择、翻译的困难性与复杂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 标签: 中国文学 主渠道 信息 中国现代小说 乌克兰 翻译家
  • 简介:2017年6月30日-7月2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南京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俄罗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美国、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和匈牙利的20位外国代表,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近一百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是迄今为止我国主办的参加国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俄罗斯国际研讨会。本文对“俄罗斯学前沿理论”、“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构建与发展”、“俄罗斯文化关键词及国情研究”、“俄罗斯与高校俄语学科建设及俄语专业教学改革”等大会主要议题发言作了归纳与总结。

  • 标签: 俄罗斯学 前沿理论 观念研究 俄语专业教学改革
  • 简介:<正>俄罗斯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1769——1844),为了阅读荷马的作品和伊索寓言的原著,在五十岁的时候,决心学习古希腊语。要学会古希腊语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他的朋友哥涅季奇曾多年从事古希腊语的研究,并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翻译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所以他一再劝阻克雷洛

  • 标签: 克雷洛夫 希腊语 朋友 寓言作家 俄罗斯 伊索寓言
  • 简介:一、引 言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物语言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些语言都是作家精心设计、雕凿而成,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作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后升华、凝练生活,对不同人物根据其社会地位、出身、职业、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等“量体裁衣”,赋予其个性化的语言,以此来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有一种闻其言而见其人之感觉。所谓非规范性语言指的是作品人物由于不精通所讲语言或受母语干扰而出现的违反所讲语言规范的现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可能涉及到该语言体系的各个层面,比如语音不标准,词法、句法不规范,语义、修辞、逻辑等错误。这些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同样也是作者源于生活、升华生活,有意识、潜心设计的,作者把这种非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用来构筑自己的人物形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是作者加工而成,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正确翻译这些语言对再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传达原作中这些非规范性语言,我国翻译界对此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拟将探讨作品中人物非规范性语言的翻译,以此抛砖引玉,求...

  • 标签: 中人物 人物规范性 文学作品中
  • 简介:近阶段,白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20年来,两国的外交关系推动实现了不少方案,这对于我国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对于白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等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每本介绍中国现实的书,都像托济克主编的新的政论文集《白俄罗斯人看中国》(编者为著名女记者,白俄电报通讯出版社观察员,“白俄罗斯—中国”协会副主席安娜·格里什克维奇)一样,备受关注。

  • 标签: 中国 白俄罗斯 外交关系 经济发展 俄罗斯人 女记者
  • 简介:俄苏文化符号以形式主义为其重要思想来源,后者对前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对此,本栏目曾刊文探讨。山岁月变迁,俄苏文化符号已经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对其它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期刊发三篇文章,分别对俄苏文化符号的发展、嬗变及其对西比奥克符号学理论的影响进行阐述。

  • 标签: 文化符号学 嬗变 符号学理论 渊源 重要思想 形式主义
  • 简介:论及俄苏符号学理论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洛特曼、乌斯宾斯基等等。然而,在俄罗斯思想史上,还有一位思想家,对俄苏符号及其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施佩特(GustavShpet,1879—1937)。本期刊发三篇文章,分别探讨施佩特与俄苏其它符号学家之间在思想上的交融与碰撞,让我们从符号视角重新认识施佩特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 标签: 符号学 编者按 学思 重新认识 思想家 理论家
  • 简介:施佩特与巴赫金同为20世纪俄国著名的符号学家、哲学家,他们对于语言符号思想的构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施佩特首次提出“深层符号”理论,并构建语词内部和外部的动态模型;巴赫金首次阐释话语的符号性特征,并提出以对话主义为核心的“超语言”理论。本文对比了施佩特与巴赫金的语言符号思想,发现他们虽然理论溯源和研究对象不同,但在对语言符号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构建上具有相通性:施佩特从微观层面阐释了语词不断变化的特征,巴赫金从宏观层面解释了话语中的对话也具有动态性,且都阐明了语言符号的社会性本质。

  • 标签: 施佩特 巴赫金 语言符号学 动态 对话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各以其自身的演剧风格形成了并行于世的三大演剧体系。既往的研究侧重对三大演剧体系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进行分析。本文则从符号角度对三大演剧体系进行尝试性解读;从三大演剧体系的主要特征入手,结合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分析三大演剧体系舞台符号能指、所指离合的不同特征,并进而结合文化符号的视角,分析三大演剧体系的交流融通。

  • 标签: 三大演剧体系 符号学 能指所指关系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从作为方法论的范式视角来审视俄罗斯百年符号史,可凸显“历史事实”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从而为准确把握其学理内涵及其发展、演化的些许规律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就作为科学体系的世界符号发展史而言,俄罗斯符号对其所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文艺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范式、历史学研究中的文化认知主义范式以及语言研究中的结构-系统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等,或为俄罗斯所首创,或为俄罗斯所创新,它们所体现的认知事物的符号新方法,不仅有效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原有的思维定势,更为提升学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提供了范型。本文结合俄罗斯符号百年的发展阶段,着重从研究范式嬗变视角对其学说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梳理和缕析,以在理论上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批评依据。

  • 标签: 俄罗斯符号学 百年回溯 研究范式 历史意义
  • 简介:具有独立学科性质的俄罗斯符号研究以20世纪10年代莫斯科语言小组和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的成立为标志,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一百年来,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在世界符号版图中三分有其一。本期刊发三篇文章,

  • 标签: 文化符号学 文学解读 发端 概念 传统 符号学研究
  • 简介:从启蒙时代开始,欧洲就出现了“中国好奇”从伏尔泰的《风俗史》大谈中国古代的军事、政治和宗教,到意大利戈齐的《图兰多》展示“中国公主”的任性乖戾,中国以神秘奇特的形象现身于欧陆,犹如那云中翻腾的怪龙一样,隐首露尾,拨云弄雾。在俄国,传教士带回译出的《三字经》,皇村的中国亭,引出了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对中国哲圣的仰慕。一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好奇”依然是小说家的话题之一。曾获1990年苏联国家奖的阿布哈兹族作家法·伊斯坎德尔有13卷本长篇小说《契革木的桑德罗》,第一卷第九章《哈布加老爹骡子的故事》中有一个中国皇帝特使的离奇故事,故事的细节十分有趣,转述恐失微妙,且以拙笔节译如下:

  • 标签: 中国学 民族文化 佩列文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