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讨论洛夫近晚期的作品,以转喻的接续性作为论述的焦点。洛夫作品中,一方面,意象的诞生似乎有雅克慎选择轴与接续轴的影子,但另一方面,诗性的浓郁却超乎这种理论术语的界域。与众多诗人不同的是,洛夫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但却与这些理论似有似无地呼应,因此也完全摆脱了这些理论可能产生的框架。洛夫如此的诗作因此既有现当代精神,又能让意象悠游自在且富于生命感。本文将讨论他意象中,时间接续的诗性,空间接续的诗性,逻辑接续的诗性,对比接续的诗性,接续与选择互动时的诗性,接续与选择的融合。本文的结论是:洛夫近晚期作品中,接续性意象浓郁的诗性,在于诗作中自然、动人、深邃的生命感。

  • 标签: 接续性 选择性 雅克慎 诗性 似有似无的技巧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玛乔瑞·帕洛夫就是美国现代诗人眼中的守护者,引领着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如果没有帕洛夫诸多关于先锋派诗歌艺术的专著与论文,当代先锋诗歌在美国学界的成功是不得而知的。她是当今最权威也是最前沿的先锋派诗歌阐释者和理论家。早在20年前,她就出版了《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这部我们不可不读的入门之作。20年过去了,这部著作仍然同我们今天的时代紧密相连,指引着新时期新文学的研究方向,是一部不会被遗忘的学术经典。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艺术 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 先锋派诗歌
  • 简介:<正>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密勒(ArthurMiller,1915—)最近被牛津大学聘为现代戏剧教授。这一教授职位是于1989年由戏剧商卡梅隆·马根塔什(CameronMackish)为凯瑟琳学院(Catherin’sCollege)设立的,凯瑟琳学院院士伊安·麦克伦(SirIanMckellen)、艾伦·沃克本(AlanAyckbou-rn)、迈克尔·柯德隆(MichaelCodron)、彼特·谢菲尔(PeterShaffer)以前都曾担任过这个职位。1995年1月,密勒来到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担任这一教授职务,并讲授戏剧课程“论美国戏剧中的特殊生活”,这一专题

  • 标签: 凯瑟琳 阿瑟·密勒 牛津大学 美国戏剧 《推销员之死》 教授职位
  • 简介:洛夫《极端的诗歌艺术》揭示当代诗歌创作特点,从结构方法的角度构建多媒体时代的诗学。现锁定该书的第五章"(数)之崛起",以帕洛夫另一本文集《诗的破格》中第四章"数的求索"为主要参考,试图厘清数学方法的理念。论述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数学方法的演变,追踪数字之于诗歌创作的客观意义、形式意义、象征意义、结构意义,论述以数学方法创作对诗篇语言、结构的影响,讨论数学方法与传统创作方法的联系与不同,指出数学方法结构诗篇的规约性、修辞性、游戏性。第二部分在自由诗发展变异的背景中理解数学方法产生,标出数学方法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比较数学方法与中国传统诗文机巧的相通之处,认为数学方法在单音节且不受语法变位影响的汉语言中有更理想的生存空间。第四部分就数学方法的前景和普及性提出一些疑问。

  • 标签: 帕洛夫 《极端的诗歌艺术》 数学方法 建构主义
  • 简介:澳大利亚作家戴维·马洛夫在其早期三部小说、和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异化并为人类克服异化,实现自我提供了多条途径.本文意在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把握马洛夫三部作品中异化的表现、现代人逐步走向异化的原因以及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艰苦历程.

  • 标签: 戴维·马洛夫 小说 主题思想 澳大利亚 《约翰诺》 《一种想象的生活》
  • 简介:<正>读了一九七八年的《外国文学研究》第二期雷成德同志的《〈父与子〉的中心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后,感到有些见解比较正确,受益非浅,但有些观点需要研究与商榷。(一)巴扎洛夫是“别林斯基以来”的“真正的典型的平民知识分子”吗?

  • 标签: 知识分子 别林斯基 革命民主主义 成德 民主主义思想 平民
  • 简介:《第三工厂》是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回忆录、散文体小说。作者在回溯自己经历的人生三座“工厂”之际流露出对新时期生活背景和文学现实的忧虑与怀疑。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潜在的系列母题意象的解读,揭示什氏借助书写历史及个人传记力争恢复作家艺术个性的文学理念,阐述其关于材料(内容)与形式、审美与非审美序列有机结合的形式主义美学纲领。

  • 标签: 散文体小说 《第三工厂》 传记 个性母题
  • 简介:<正>克雷洛夫一生写了二百零五篇寓言。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反映了作家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刻的民主思想。他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在作品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人生的坎坷,诉说了普通人的疾苦,也嘲讽了专制统治者的凶残。由于他的寓言风格的独创性和描绘生活的真实性,又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寓言创作的新高峰,所以别林斯基评论说:“克雷洛夫创造了俄罗斯的寓言。”

  • 标签: 克雷洛夫 寓言作家 现实主义 民族特色 民主思想 作品
  • 简介:玛乔瑞·帕洛夫的《文里文外之诗》描述20世纪诗学的演变,并追溯其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共同演化。本文主要从在四个方面探讨帕洛夫所论述的20世纪的诗学:语言游戏、自发式写作、相对自由的形式、后现代性。帕洛夫不仅利用诗歌文本,而且还利用音乐、绘画、以及摄影等领域的作品来探讨20世纪的诗学观念。帕洛夫认为,20世纪的诗学最大成就在于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是《文里文外之诗》的主要发展脉络。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文里文外之诗》 20世纪诗学
  • 简介:今年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这位作家是"精神战胜肉体的光辉榜样",值得纪念.二十世纪,他的小说风靡全球,是一部曾经对苏联和世界各国的读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品.二十一世纪,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形象继续保持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他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超越时空,永远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支柱.因此,这部小说仍然有自己的读者,有研究的价值.

  • 标签: 俄罗斯 作家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诞辰一百周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
  • 简介:美国知名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的《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是一部深入探索当代美国诗歌特色及其创作走向的理论力作。在这部论"不确定诗学"的扛鼎之作中,帕洛夫从"不确定诗学"的鼻祖兰波入手,以从斯泰因到凯奇等为主的七位诗人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翔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深入阐释了文化语境中当代美国诗歌的"不确定性"特色和反象征主义倾向,并提出重绘现代诗歌地图的必要性和反思现代主义的迫切性。帕洛夫的研究为微观文本细读和宏观批评建构都带来了实践性和理论性上的双重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 当代美国诗歌
  • 简介:<正>弗兰茨.卡夫(1883—1924)是二十世纪奥地利小说家,他在生前几乎无声无息,死后经过若干年,却变得遐迩闻名,对后续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去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今年又是他逝世六十周年纪念。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报刊上登载了大量的文章,出版了许多研究专著和卡夫作品集,以纪念这个被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二十

  • 标签: 卡夫卡式 西方现代派文学 二十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 奠基人 小说家
  • 简介:2002年1月20日至2月3日期间,由纽约"妇女企划与制作中心"和"剧作家视界"联合推出的戏剧在纽约百老汇首轮上演,将麦勒斯这位曾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国"神童"女作家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①该剧由美国当代著名女同性恋作家萨拉·舒尔曼创作,以麦勒斯坎坷人生中的一些主要事件和社会关系为线索,同时穿插其作品中的若干场景和对白以表现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观,有效地达到了人物现实生活及其艺术世界两者有机结合的戏剧效果.

  • 标签: 卡森·麦卡勒斯 20世纪四十年代 小说 文学研究 美国
  • 简介:在当代美国诗歌评论界,玛乔瑞.帕洛夫是少有的几位关键性人物之一。她的《21世纪的现代主义:新诗学》便是一部研究新世纪美国诗歌特色和发展的新作。帕洛夫坚持其一贯的审慎、精确和全面的风格,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诗歌的走向与创作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主要研究艾略特、斯泰因、杜尚和赫列勃尼科夫等几位诗人的基础上,帕洛夫肯定了语言派诗歌的实验与革新意识对当代诗歌发展的贡献,明确指出世纪之交诗歌发展之间的呈递性、联系性和整体性特色。帕洛夫在20世纪诗学评论上及时而令人信服的介入,不仅是她作为当代语言诗歌最佳阐释者身份的明证,同时还是当代诗学研究的绝佳范本。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21世纪的现代主义:新诗学》 美国诗学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和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对纽约派诗人弗兰克.奥哈拉深入细致的研究表明,奥哈拉是二战后占据重要地位的诗人和视觉艺术评论家。在其短暂的人生历程和创作生涯中,奥哈拉集众家之长,独树一帜,摒弃美国当时已然失去生命力的陈旧诗歌传统,将诗歌、音乐、绘画完美地融入其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奇特的效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诗歌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以帕洛夫的著作《弗兰克.奥哈拉:画家中的诗人》为依托,论述奥哈拉诗歌、绘画、音乐完美融合的艺术人生。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弗兰克·奥哈拉 纽约派
  • 简介:<正>读契柯夫众多的短篇小说,篇篇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在他的作品里,见不到“似曾相识”、“耳音面熟”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契柯夫根据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需要善于量体裁衣。他抓住一个典型事件,把人物穿插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场面上,围绕着体现主题的人物性格来开展叙述,铺设情节。他的短篇小说朴实无华,却又扣人心弦;篇幅短小,却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内容。《万》就是这样一个短小精悍的好作品。

  • 标签: 艺术特色 人物性格 作品 概念化 刻画人物 八十年代
  • 简介:<正>虽然说不太频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我常常在黎明醒来,沿着莫斯科空旷的街道徘徊。晨曦之中,昨夜的路灯还放射着疲倦的微光。黎明的莫斯科焕发着朝露的清新气息。房子的墙壁上有露水珠儿,公园的铁栅栏上有露水珠儿,纪念碑铜像的肩膀上也有露水珠儿。鸟儿——这是莫斯科清晨的主人,像在森林里似的鸣啭啁啾。一只鸽子,咕咕叫着,在红场上漫步。黎明时分,瓦西里·布拉日尼科夫教堂前面的马路宛如

  • 标签: 瓦西里 铁栅栏 科夫 安卡 七个人 我们俩
  • 简介:卡夫曾在日记中提到他在《乡村医生》中获得了满足感,这种“满足”可能指接近了以两种宗教观为基础的卡夫卡式的信仰与追求。作品中两者克服困境走向一致,实现了卡夫所说的精神上的满足。

  • 标签: 卡夫卡 《乡村医生》 精神满足 信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