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受到西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对中国作家译介最为积极的当属美国和法国。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汉学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上.它并非唯美国的马首是瞻。在对某些中国作家的译介上,法国的态度甚至比美国更为积极;而一些中国作家在法国所取得的反响也是在西方国家中独一无二的。

  • 标签: 中国作家 法国 知识精英 中国当代文学 流变 形象
  • 简介:在倡导“中国中心观”的名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柯文(PaulA.Cohen)描述了美国中国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方”转向——对现代中国历史的探讨从以整个国家为单位转向以某一地区为单位。作为该转向的一种代表性实践,在对三四十年代中共根据地的研究中,

  • 标签: 文艺生产 新中国 性问题 《在中国发现历史》 20世纪70年代 “中国中心观”
  • 简介:<正>澳门是个小地方,地盘不及内地一些村。大陆之大,是无人怀疑的,大到一些人担心中国的崛起会给世界带来威胁。来到澳门已有一个月的时间,走在铺满舶来品的小路上,看着道路两旁别有风情的建筑,再迎着温暖的阳光,不免让人感到丝丝惬意,也不竟让人想到当年那个"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的贸易港口。

  • 标签: 白玉河 道德缺失 经济发展 主观努力 社会环境 道德体系
  • 简介:有些研究历史的人说我国的传统政治是"中国式的民主",他们的论据是:我国的传统,政府中的官吏完全来自民间,既经过公开的考试,又把额数分配到全国各地,并且按一定年月,使新分子陆续参加进来,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早已全部由民众组成了。

  • 标签: 知识分子 研究历史 民众 传统政治 皇帝 民主
  • 简介:大宋的某个夜里,红烛高照,一对新人彼此凝视着,他们刚刚相见,馒一见钟情,都想穿越时空千重、划破红尘万丈,永远住到对方的心里,而他们四周飞舞着各种黑夜的小精灵,蚊子、蛾娘、蟀哥欢乐地围着这对抵足相偎绸缪缠绵的人打转,岁月静好啊……

  • 标签: 一见钟情 对方 欢乐
  • 简介:那日送一位官员同时也是朋友荣升归来,酒力上涌之际,忽地就想出这个题目.信笔写来,倒也顺畅.只是写罢头脑清醒了,又有些担心,怕是写得不准不妥.遂给身边的文友看,他们说挺有意思,就这么着别改.我也就听了.

  • 标签: 地方官员 文人 文学
  • 简介:  在(见2009年2月号)这部小说里,雅兰以她一贯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现今时代里见怪不怪的故事.  中学英语教师沙翼好心帮助一个名叫蒯展鹏的后进生,却引起该生母亲的误解和骚扰,最后被迫从学校辞职.之后沙翼与父母一起经营佛品店,然而好景不长,佛品店遭受牵连而关门.再后来沙翼得到蒯展鹏父亲蒯新豪的慷慨帮助开起外贸服饰店.……

  • 标签: 城市纵欲 纵欲地方
  • 简介:知识分子译介是个突出的翻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译介产生的背景源于一个断裂时代的知识需求,其次梳理了译介的主要文本,接着重点从五个层面——知识分子的镜像、知识分子的组成、精英型知识分子的危害、知识分子的背叛和知识分子传统的衰落——探讨了可能产生的启示,最后以萨伊德的知识分子立场为例点出一个参照系。

  • 标签: 知识分子 译介
  • 简介:知识分子的言说困境张卫东人文精神讨论从文学、作家及文学批评开始,并始终吸引着大批文学界人士参与,但文学早已被悬置一边;它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文化热点,但最终并没有产生什么,新思想”,与此相关的讨论都可还原为旧有的讨论,甚至还原为“道德”、“理想”、“精神...

  • 标签: 知识分子 道德的形而上学 悖论 无物之词 中国知识界 人文精神讨论
  • 简介:<正>熊正良一直是寂寞的、不走运的作家。从80年代末到现在,此人踽踽独行,在他前边、后边和旁边,风云聚散,人事几度翻新。现在谈谈他为什么不走运。显而易见的理由是他写得太少,一个写得太少的作家差不多就是一个决心自我埋没的作家。作家的名字应该经常被看到,不管是在刊物的目录上还是在小报的花边新闻里。

  • 标签: 散文 文艺随笔 当代
  • 简介:<正>樊星在《再谈告别20世纪》,(载《文论报》1995.12.15)一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最触目惊心的悲剧是党同伐异。因此,在世纪末反思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一直是牵动人心的重要主题。在文化挣脱政治的争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讨论,宽容、宽松的呼声中,都可感受到这主题的存在。如何在深入民间与保持独立人格之间,在干预生活、关心政治与超越党同伐异之间,在肩负文化使命与调整文化心态之间,在吸收新潮与承继遗产之间保持平衡,是一个血泪凝成的世纪性课题。一般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很难。浮躁情绪和“唯我独尊”的偏狭不知坑害了多少有才华的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浮躁不安,当代人已来到一个转折点上,以经济竞争取代政治斗争;以百家争鸣取代“一言堂”;以兼容并蓄取代党同伐异;以豁达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独立人格 文化心态 文化使命 中国文化界 命运主题
  • 简介:<正>天下黄河十八弯。黄河流经闻名中外的壶口瀑布南下十余公里,一座峻峭的名为“万宝山”的山脉把滔滔南下的黄河拦腰截住,迫使黄河不得不向西流,东流,最终向南流去,黄河拐弯处至河津市下化界,黄河沿线21.6公里的一大片土地,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山西乡宁县枣岭乡。

  • 标签: 枣岭乡 翅果油 万宝山 乡宁县 花椒树 河津市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话语失去了它原有的影响力,处于一种时刻被解构甚至是被讥讽的境地——很多人开始过度阐释它的精英意识,嘲笑它的理想与激情,批判它的现代性追求,而这些说法大有市场,颇受欢迎。在这种知识分子话语的失利背后,是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启蒙、重申五四精神等1980年代价值理想的退潮或是中止,是20世纪提前结束的一个结果。随后而来的新写实、后现代、新左派、新国学成为提前进入21世纪的急先锋,成全了文学与文化在意识形态或政治干预下的妥协和随波逐流。

  • 标签: 知识分子话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尴尬 书写 困境 价值理想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钱锺书的人物特写艺术。尤其是他笔下的一类人物——“知识人”的特写。钱锺书想突出这一部分自视高人一等的现代“知识人”作为普通人的基本劣根性。因此,这些人物肖像大部分比较滑稽,有些是工笔,有些则如漫画,比较夸张,但主要特征与各自身份、性格极为相符。钱锺书对英国散文中的性格特写并不陌生,他对中英文学中的这两种人物描写形式都有过关注。他笔下的人物,大部分都是针对人物的某一两点夸张特性而言,形神兼备,诙谐滑稽,深得性格特写的精髓,却不似传统人物品藻的审美化批评。

  • 标签: 钱锺书 知识人特写 性格特写 人物品藻
  • 简介:实话说,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再三犹疑并且羞愧。因为身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纯粹从“知识”角度而言),我和黄灯一样都清晰地感受到,在当下,“知识分子”已经成了一个不再与真实生活和生命体验发生联系的空洞概念。不要说它已然不具备反叛压制、为民请命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就连其最底线的功能——反哺自己来处的知识谱系与精神体系——也成了难以企及的标准。毫无疑问,“知识分子”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了。这里面固然有某些社会和历史原因,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充任了“污名化”的主体:从角色认同的自我疏离与断裂,到人文道义的隔膜与回避,到价值失范的默认与漠视……这一切都导致“知识分子”的内涵不断被抽空和异化。

  • 标签: 知识分子精神 乡村书写 生命体验 真实生活 为民请命 知识谱系
  • 简介:将韩寒作为发展了近十年光景的“新世纪文学”,而非仅仅“80后文学”的个案人物,是因为在韩寒身上不仅有青春文学的重要特征,还有着其他“80后”写作者所没有的与社会,公众的密切联系。如果说新世纪前中期围绕韩寒的争议主要由其个人和文学写作的叛逆与顽劣性质而来的话,近年来围绕韩寒的博客与挑起的论争,网络、媒体则开始了有关他“意见领袖”、

  • 标签: 韩寒 知识谱系 “新世纪文学” “意见领袖” 80后文学 “80后”
  • 简介:地方戏曲作为一种地方知识,承载着地方民众深厚而悠久的生存密码,包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阐释,反映出他们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情感。正如傅谨先生所说的,中国戏曲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活生生的表现方式,“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地域,又只有地方戏曲,与各地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祭祀仪礼等等一道,能够超越于文人的思维与价值体系的趋同性,以其五彩缤纷的不同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内部各不同的亚文化圈特有的文化载体与文化标志。”①每一种地方戏,都深深扎根于该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沐浴着地方风俗民情、信仰文化、婚恋文化,地方民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价值取向而孕育、成长,打上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因此,只有把地方戏研究和地域审美文化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切入到一种文化的核心,切人到在这个文化圈里生活的人的活生生的心理世界”②,才有可能对地方戏所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有全面韵把握。在南疆“信巫鬼、重淫祀”的乡土文化土壤里孕育发展起来的广西彩调,其中包含有许多以神鬼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反映了八桂各民族丰富而复杂的鬼神信仰文化。

  • 标签: 审美价值取向 文化视域 阐释 彩调 广西 文化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