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引言写小说是一门学问。不过这门学问远没有形成其理论系统,不象戏剧还能拿出一整套象样的规程。但是,凡涉戏剧创作论的各种体系也并不尽如人意,起码在某些问题上尚有共同的疏忽,譬如,现代批评中经常出现的“氛围”一语,就不曾被作为一个艺术问题得到重视。诚然,很早以前,至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叙事学(当时是神话、史诗和悲剧,而主要是后者)

  • 标签: 叙事文学 亚里士多德 小说 戏剧创作 现代批评 史诗
  • 简介:自柏拉图开始,灵魂和身体便被建构于二元论构架之中,灵魂被认为是不朽的、高级的;身体是灵魂通向知识和真理的障碍,身体是短暂的、低级的。在中世纪,身体遭受道德伦理的压制,在宗教改革之后,身体受到知识的诘难。笛卡尔和黑格尔的哲学都认为知识意识和精神心灵是人的决定性因素,而排斥身体这个感性事实。尼采摧毁了这种意识哲学,将身体定义为哲学中心。巴塔耶和德勒兹将之发展为欲望政治学;

  • 标签: 经典文本 女性主义 叙事 知识意识 意识哲学 决定性因素
  • 简介:1995年我开始写《一个或所有问题》一书时,我想象的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按照设想,它可能是重新理解文化问题和人文社会科学问题一条积极的路径。其中一个基本假设是:至少对于文化而言,既然每个事情都是人为事实,而人为事实都带着价值观,

  • 标签: 文化问题 生态问题 权力解释 文化品性 Syntext
  • 简介:尽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在历史起源、内容和实质上有着显见的区别,但作为极端年代的灾难事件,二者对人类理性和生存秩序的破坏、对社会进程的中断以及对民众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戕害等都有着某种类似,尤其在文学叙事上二者同属灾难叙事。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奥斯维辛叙事在价值尺度、精神气质、叙事模式上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范式和传统,与之相比,中国当代小说的文革叙事显示出忏悔主体的缺席、价值关怀和主体信仰的深度缺失等病症,这也昭示出当代作家在文革书写上缺乏批判的反思尺度和信仰的价值尺度。

  • 标签: 奥斯维辛 大屠杀叙事 文革题材小说 文革叙事
  • 简介:罗兰·巴特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家。其理论早期属于结构主义,后期偏向后结构主义。早期注重文学语言结构研究,后期则认为文学作品不应被当作一个稳定的客体或界线分明的结构来对待,批评家的语言也已放弃了对客观性的要求。他在代表作《S/Z》中认为,使批评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可以重新改写的作品,而不是可读的作品。这样,批评家可以任意分割原来的作品,制造与原作品意义相异的语义游戏,由此读者和批评家由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从研究对象到具体研究方法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按巴特自己的话讲就是从研究“作品”转向研究“文本”,即“从视文学作品为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转向视它们为不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指游戏。”“作品”与“文本”作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自研究的对象,其含义及相互关系如何?巴特在其重要论文《从作品到文本》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 标签: 文学作品 后结构主义 语言学 现代性 重要论文 精神分析
  • 简介:掩卷《浪子巴樵》,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归类的问题。这部六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属于历史?武侠?或浪漫?奇幻?这些文本元素似乎皆具备,却都难免以偏概全。其实,如何归类并不很重要,我惊叹的是喜洲狼(刘政)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想象力、叙事魄力与质疑精神,并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完美交织,

  • 标签: 质疑精神 叙事 奇幻 欲望 批判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 简介:七十五年前,一位美国记者以如椽之笔,记录了自己单枪匹马进入中国红区实地采访的传奇经历,作品甫一问世即引起轰动。美国知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新共和》上发表评论,称赞斯诺完成了“本世纪任何一位记者都无法企及的最伟大壮举”。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英文版名《红星照耀中国》)从此载入了史册。

  • 标签: 《西行漫记》 叙事艺术 《红星照耀中国》 文学评论家 美国记者 传奇经历
  • 简介:谁也无法否认张艺谋这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有着出色的导演天赋。作为当代中国影坛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他所演绎的不外是一些民族传奇、民间故事,在一幅幅类似民俗风情画的单纯而明艳的底色上,恍然生动着一些被忽略的人群和他们被遗忘的存在,翻腾起一些被埋葬的激情,一些平实的记忆或某段历史的素朴印迹,然而观众于其中获得惊奇、震撼、感动和温暖。这种感受的产生并不在于电影故事内容的无懈可击或深邃高超的思想意蕴,相反这正是张艺谋最受质疑和引起批评家们不满的地方,那么是什么保证了张艺谋电影所给予观众的感动、新奇或震惊,以及由此带来的持续的票房效应呢?仔细探讨一下张艺谋叙事风格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得某种启示。第一阶段:突现影像语言与编织传奇故事《红高粱》的出现让国人大大地震惊了一次,这种“震惊”来自于,对中国观众来说,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画面、人物、故事。大红大绿的色彩、西北山野的土腔土调、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厚重粗拙的袄裤、有违伦常的男女私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文学、影视的反复陈述中,早已屡见不鲜。但是,那纯粹而又大胆的色彩对比所造成的视觉快慰和亢奋,山歌以吼叫的方式恣意表达的放纵,无垠的高粱...

  • 标签: 叙事策略 张艺谋叙事 策略变迁
  • 简介:伍茂国在《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一文中说: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伦理批评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高居文学批评的榜首,但近代唯美主义产生以后,伦理批评渐趋衰微,到现代形式主义出现,审美批评以压倒之势占尽批评的风光。

  • 标签: 叙事 文学批评 审美批评 唯美主义 风光 衰微
  • 简介:本文的基本假设是叙事本身并非线性的或者碎裂的,线性与碎片性都是阐释的结果。读者若对一致性感兴趣,便倾向于在每一种叙述中找到线性,若是乐见对于碎裂的人类境况的表征,则几乎无法看到线性。这一假设可由四个例证论述。第一个例证是明显属于线性叙事的小说《三个火枪手》。细读其《序言》可知,该文本目的在于突显其虚构性,一直调用叙事聚焦,颠覆角色的身份,动摇年代顺序,对线性提出挑战。第二个例证则是匈牙利1930年代的冒险小说,从叙述时间处理的角度看,这种文类中通常会很简单,但该小说则不然。突兀的叙述只在读者的回想中才才变成线性的,与主角那侦探似的故事创造者一样。因此,传统认为的线性叙述文类在后现代文学熏陶下的读者看来,有可能是碎裂的;这一点与此文例举的另外两部非常复杂老道的叙事恰成对照。这两部碎片化的后殖民叙事作品是拉什迪的《小丑沙利马》(2005年)以及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2005年)。尽管这两部小说的碎片化和多视角叙事技巧令人惊叹,其基于时间发展而成的家族故事主线仍然显而易见。真正的线性叙事也许从未存在过,而甚至是极具艺术技巧的碎片化叙述依然可以读成线性的。

  • 标签: 叙事 线性 碎片化 后殖 民视角
  • 简介:一无论是思想史,还是文化史,20世纪称得上是语言的解放世纪,语言的奴隶制制度被解体,语言真正成为了主人.柏拉图是把语言看作是上帝的理性世界的仆从,语言只是对这理性世界的死板的摹写.

  • 标签: 文本意义 北岛 理性世界 20世纪 语言 思想史
  • 简介:今天的读者已经进入“猜疑时代”,经由生活经验而达致作家——文本——读者的审美同构、恢复读者与作家之间的信任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方面我们并不满足那种具体而琐碎的“真实”状态;而另一方面言说乡村“真实”状态的权力却又被虚置了。

  • 标签: 叙事策略 《秦腔》 “真实” 审美同构 生活经验 读者
  • 简介:中国叙事理论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理论遗产的清理,梳理出中西叙事理论的三对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对它们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叙事中的运用做了辨析和比较。

  • 标签: 叙事 一线穿 整一性 障碍 间架
  • 简介: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赵树理一直是文学评论界言说的对象。在长达60余年的赵树理研究中,无论是褒是贬,大多数研究者所关注的都只是赵树理作品的政治意义,而对赵树理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构成机制相对比较忽视。这就造成了赵树理研究中的巨大盲点。事实上,赵树理不但关注文学的政治意义和价值,而且在艺术上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对中国传统白话小说“拟书场格局”的继承和超越,就是他对于小说叙事方式的一大贡献。本文试图以《登记》为例,分析赵树理小说在继承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基础上,在小说叙事方式上的创新及其艺术价值。

  • 标签: 赵树理研究 叙事方式 艺术价值 白话小说 文学评论 政治意义
  • 简介:网络文学叙事是电子数码语言的“比特叙事”,或者说是以数字化“比特”(bit指0和1组成的计算机二进制数位)为符号本体的信息方式叙事。在电脑写作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传统的信息传输工具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它们所使用的物质是原子。原子是有体

  • 标签: 网络文学 电子数码语言 “比特叙事” 网络技术 压缩转换功能 当代文学
  • 简介:从先秦至清代,传统赋学理论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赋学研究呈现出日益兴盛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传统赋学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以徐志啸《历代赋论辑要》、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为代表。学者们注重梳理传统赋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着力探讨赋的社会功用和体制特征,而对其中蕴含的叙事观念,却关注较少,甚至忽略了。

  • 标签: 叙事观念 赋论 古代 学理论 80年代 体制特征
  • 简介:读完张克鹏的两部长篇小说和,恰如炎炎烈日下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忽然走进了一片神奇的、到处疯长着美丽植物的绿洲,又吃上了一茗清凉到灵魂深处的雪花牌冰淇淋,那份无言的感动,足以改变后来的旅行方向.

  • 标签: 张克鹏 长篇小说 《欲望狂热》 《吐玉滩》 叙事 欲望法则
  • 简介:当下不争的事实是:文字阅读已让位于图像阅读;在有限的文字阅读中,文学阅读又让位于消遣、娱乐阅读;而更有限的文学阅读中纸媒阅读又让位于电子、网络阅读。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已严重边缘化。

  • 标签: 文学接受 文学阅读 文本 电子媒介 网络阅读 边缘化
  • 简介:残雪是一位很难解读的作家.从出版引发的关于残雪小说的争论,到现在,许多人还在关注着残雪.残雪能吸引人们虽然不热烈,但却是持续的关注,其原因是来自于残雪小说包含的丰富的内涵.新时期的文学是以"文革"为背景,因此"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是一个"政治视角",因为造成"伤痕"的是政治原因,反思也是对以前政治、政策的得失.残雪的小说摆脱了这种单一的叙述视角,而是多个叙述视角同时进行,形成多条意义体系交叉融合的状态.

  • 标签: 残雪 小说 叛逆精神 先锋文学 艺术风格 男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