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家园》是一部以空间形式来探讨族裔问题的书。在多重文本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陈雨津以“在路上”的空间迁移绘制华人在美国的空间地图,以此抵制空间归属感的丧失,在空间定位中完成族裔历史的挖掘和族裔身份的重建。本文试图考查文本的多维空间架构与主题生成的关系,进而拓展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建设,得出结论认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具有美学和哲学意义并传达了独特的种族伦理,空间叙事学研究是探讨文本意义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家园》 徐忠雄 空间叙事 种族伦理
  • 简介: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中译文的“孝”字的翻译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在《李尔王》的中译文形成的伦理意义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西方伦理中不存在中国意义的“孝”,因此,译文中不宜过多使用“孝”,而应该使用“爱”等词语,以免造成对《李尔王》悲剧意义的曲解。

  • 标签: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孝爱 伦理
  • 简介:吃喝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们对吃喝的态度也在变化中,但在小说世界中的吃喝背后,常含有耐人寻味的伦理思考。狄更斯为什么热衷于写吃喝?这既涉及到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时代风习,也暗含着对当时冷漠的社会风气的批判,对济贫法和政治经济学背后的伦理取向的讽刺,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 标签: 狄更斯 吃喝 济贫游薄治经济学
  • 简介:古典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时序变形,倒叙和预叙在小说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形成了一定的叙述程式,这些叙述程式有利于伦理说教。同时,倒叙和预叙给小说带来了不同的悬念,这些悬念最终也指向伦理说教。

  • 标签: 倒叙 预叙 古典小说 伦理说教
  • 简介:《红字》集中体现了霍桑的思想和写作艺术特色。在小说中作家将严肃的道德问题、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得小说的主题思想深邃丰富、意义深远。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以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为基点分析当时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风貌,指出小说《红字》以人文主义观照对封建宗教伦理的批判和对自然人性的高扬;霍桑用清教徒的善恶观看世界、努力寻求社会“恶”的根源的文学实践蕴涵着较强的道德教诲功能,抨击了机械呆板的清教徒道德思想对人性的摧残与迫害,表现了人间友爱的自然道德观对清教徒社会陈腐的道德观的坚决反抗,从人文主义的立场赞扬了美好的道德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其所处社会及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 标签: 小说人物 《红字》 道德问题 伦理学分析 伦理道德观念 艺术表现形式
  • 简介:《查特莱夫人》叙写了康妮与梅勒斯冲破各种桎梏获得的爱情走向解体的悲剧,它同时也展现了爱情、性爱和婚姻的伦理困境。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小说中的性爱伦理叙事和伦理主题加以分析,论证了作者史密斯的真正目的是建构新的婚姻道德伦理观,张扬人伦和谐精神。

  • 标签: 查特莱夫人 性爱 婚姻 伦理
  • 简介:认知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序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成分的时间顺序,对语言成分的空间顺序未予以足够重视,使语序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统一的解释。引入语言结构的空间顺序的观点,尝试对一些语序现象作出统一解释,并提出在时间顺序之外,空间概念顺序作为语序的一种生成机制的事实,它反映出人类独立于时序的认知成果。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语序的认识并给不同语言的语序找到统一的解释。

  • 标签: 语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认知
  • 简介: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隐喻构词、转喻构词和"隐喻+转喻"等三类创新构词的概念合成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构词产生和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新连接与创新构词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创新构词 隐喻 转喻 合成空间
  • 简介:伍慧明新作《向我来》讲述一个关于爱情与法律的故事,既涉及善恶报应的命题,忠诚与背叛的命题,又指涉特定社会环境中国家意识形态或文化观念之压迫性问题,它们构成了作品的"伦理结"。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感染力一方面归功于对这个伦理结的描绘和解构,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作者对特定历史语境进行的诗性再现。她将一个普通"唐人街"华裔移民的家庭悲剧转化为现代伦理困境的某种集中体现,从而表达了对美国化过程中血统世系与文化认同之关系的深刻见解。

  • 标签: 《向我来》 伍慧明 伦理结 血统世系 文化认同
  • 简介:一个阳光正午,就快到午饭时间,在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的Facebook公司总部内,西蒙·阿克顿正在寻找色情图片。一对年轻人热恋缠绵的照片映人屏幕。这张图片赋予挑逗性,但是并不违规,阿克顿一边点击键盘,一边评判图片是否合适。下一幅图片:一个只穿着短内裤的年轻女子,用手遮着胸部。

  • 标签: 巡警 网络 公司总部 图片 阿尔托 年轻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本次访谈中,多萝西·J.黑尔教授回溯了自己的学术历程,着重谈及小说形式与社会及伦理价值、小说艺术与异质美学、叙述转向等,并介绍了当前美国叙述研究的新动向及其正在思考的问题。对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学者当有所启发。

  • 标签: 多萝西·J.黑尔 小说 伦理 叙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等你们俩都睡了我要杀了你们.”说这话的时候.这个13岁的女孩愤怒地瞪着眼睛,对她爸爸拳打脚踢.之后还咬了他的胳膊。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这已经是海蒂第二次因为父母没收了她的谷歌笔记本电脑并且不让她使用社交软件而暴怒了。她也不得不将被第二次送进精神疾病急诊室。

  • 标签: 深井 网络 笔记本电脑 精神疾病 软件
  • 简介:语法学者对“HOME空间构式”(如gohome)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传统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副词;另一种受生成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光杆名词”或“轻名词”,构式中存在“虚位介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角度探讨HOME构式的形成机制,认为home是路径-背景合并型的卫星语,是语言内在的语法机制(词汇化、标记性)和人类的认知规律(典型范畴、认知突显、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广义的“运动动词+空间名词”构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 标签: HOME构式 词汇化 标记性 认知机制
  • 简介: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人们生活在空间中,就必然会去认识空间,从而形成概念空间或认知空间。但认知空间在语篇中是如何表征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观点,探讨了语言的线性特征与象似性,空间语篇表征中的符号基础,空间语篇表征的象似性。研究表明,语篇空间的三个维度反映了人类方向的三个主要维度:横向(左/右)、纵向(上/下)和纵分向(前/后)。这三个维度是空间语篇表征的基础。人们在组织语篇时,总是会根据空间顺序和空间图式来进行,因此,语篇空间与认知空间之间必然具有象似性。

  • 标签: 空间 语篇表征 象似性
  • 简介: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擅长书写诡异奇绝空间,在其抒情诗歌的空间抒写上也独具一格。从"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角度考察其诗歌,爱伦·坡分别塑造了表达奇异理想的未知空间,体现诗人对现实绝望的实存空间,激发读者神圣想象的历史空间,以及阐释爱与美归宿的死亡空间。在爱伦·坡的诗歌中,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有限的诗歌形式之内,对空间抒写的思考与探索,展现了抒情诗空间塑造的奇妙之处。

  • 标签: 爱伦·坡 抒情诗 空间 叙事
  • 简介:梅勒在《我们为什么在越南》中通过展现动物在人类枪下的悲惨遭遇,以内涵丰富的动物符号,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猎杀,反思了西方传统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呼吁人类尊重动物他者、建立与其和谐共生的伦理关系。

  • 标签: 诺曼·梅勒 《我们为什么在越南》 人类 动物 伦理
  • 简介:在阅读研究方法专著和国内学术期刊之后,笔者发现外语教师研究者对于科研伦理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为了调查教师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知情权、是否采取局内人或局外人视角以及对研究素材的所属权等伦理问题的看法,笔者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半结构性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研究者对英语教学科研中的伦理问题既不关注,又没有全面的认识。

  • 标签: 科研伦理 知情权 局内人或局外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