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对李伟民先生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进行评述,指出《中国莎士比亚批评》从文化、文学传播和中西文化、文学交流的角度全面反映了我国莎学学者在吸收莎士比亚思想、艺术精髓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艺术繁荣和阐扬学术精神中所写就的华章和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国莎士比亚批评》的出版是我国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硕果,它对中国莎士比亚批评脉络给予了清晰地梳理,史论结合,并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

  • 标签: 《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 特点 研究
  • 简介:本文扼要介绍了Blake的《莎士比亚语言的语法》的主要内容,通过与同类著作比较,阐述了其主要特色,认为该书具有现代语法的描述性特点,体现出很强的语法体系意识。

  • 标签: 莎士比亚 语法 评介
  • 简介:译者参与翻译整个过程,其角色地位不容忽视.有关译者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逐步发展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自从我国引介莎剧以来,相关莎剧汉译译者研究得以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旨在结合典型研究案例,以莎剧译者翻译思想、译者翻译动因、译者主体性、译者翻译策略、译者翻译风格为主题对莎剧汉译译者研究进行述评,梳理归纳近十年来莎剧汉译译者研究的新进展和研究特点,并指出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空间,旨在推动莎剧汉译译者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汉译 译者 新进展
  • 简介:对否定莎士比亚著作权的论点进行了批评。并对有关论述进行溯源,对“倒莎派”的观点给予了回答,并澄清了有关疑问。

  • 标签: 莎士比亚 著作权 史实
  • 简介:莎士比亚的剧作没有沿用先辈们的戏剧三一律理论即,而是大胆地“越”了“轨”。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当时观众的青睐,并经受了时间的筛选与考验而成为了经典。在创作过程中,莎士比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方式。本文试图从分析莎士比亚剧本结构入手,力图详尽地阐明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理论,探讨莎士比亚戏剧“永恒”艺术生命的奥秘所在。

  • 标签: 莎士比亚 戏剧 理论 三一律
  • 简介:文学经典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永恒的魅力。于是,莎士比亚不会因岁月流逝而隐于历史的尘封,更不会被商业浪潮冲逐出艺术的殿堂。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390周年,推动莎士比亚研究在国内的深入与更新,培育莎学新人,《英语研究》拟于2005年第3期编辑出版"莎士比亚研究

  • 标签: 莎士比亚研究 英语 启事 文学经典 女权主义 研究者
  • 简介:莎士比亚的诗体剧(poeticdrama)是关于生活的完美艺术。在他的诗体剧里,既有高雅的格律诗,又有粗俗的散文;既有深奥的哲学议论,又有市井的俏皮话语。本文通过分析关联、想像和对照三种修辞格,探讨莎士比亚诗体剧中的美学修辞(AestheticRhetoric)艺术,欣赏莎士比亚优美的诗句,雄辩的演说,深刻的哲理,鲜明的意象和美妙的韵律。

  • 标签: 莎士比亚 修辞艺术 修辞格 美学修辞 修辞手法 诗体
  • 简介:莎士比亚作品对于电影业而言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本文第一和第二部分探讨了以媒介为标准的改编类型:电影和电视;第三部分探讨了改编后的文体艺术类型:忠实型、“拿来主义”型和“另类”。从以上种种改编类型可以看出,优秀的改编拓展延续了原著的生命,同时反证了莎剧的强大生命力。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改编 电影
  • 简介:莎士比亚对鲍西亚的看法超越其所处的时代,她闪烁着人文主义新女性的光芒,巧妙地冲破“父权”所设下的樊篱,掌控着世俗的“夫权”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男权”领地,体现出一个新时代女性的价值观。

  • 标签: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鲍西亚 新女性
  • 简介: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是译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的学术专著,从术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构建,再到该理论丰富的现实价值,皆特色鲜明。它革新了翻译批评范式,实现了翻译批评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 标签: 翻译批评 译者行为 译者行为批评
  • 简介:和谐主题是一大传统,文艺复兴时期尤盛。莎士比亚在继承和发展古希腊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在其搁笔作《暴风雨》中提出了人神相合、爱与宽容的和谐观,并通过运用魔幻这一超自然手段来帮助构建。

  • 标签: 《暴风雨》和谐观 魔幻
  • 简介:本文从爱情与救赎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探讨莎剧的爱情观所体现的文艺复兴时期复杂矛盾的西方社会思想。以喜剧为代表的莎氏早期作品体现出乐观的世俗人文主义人性观,即相信人类的爱情可以拯救世界、消除罪恶。文艺复兴晚期的西方社会危机四伏,与此相应,以悲剧为代表的莎氏成熟期作品对世俗人文主义人性观提出批判性的质疑。这些作品在救赎问题上表现出对基督教价值观念的回归,即人性的罪恶使得以爱情为代表的世俗人类情感无力承担拯救灵魂的重任,人不可能在此岸世界找到永恒的精神归宿。以传奇剧为代表的莎氏晚期作品在涉及爱情问题时则构想出基督教思想与世俗人文主义观念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的救赎之路。

  • 标签: 莎士比亚 爱情 救赎 世俗人文主义 基督教
  • 简介:麦克白相信“他自己的”神意,把整个世界都看成他的对立物。和布鲁图斯不一样,他不具备与世界共处的习性,因此他进入这个世界,却不按照这个世界所认可的自然方式与这个世界结成友谊。通过与整个世界的普遍对立,麦克白达到了一种几乎是绝对意义上的独立,由死亡加以保证。这只是一种暴君式的独立。正如黑格尔所说,麦克白的悲剧不是古典希腊式的悲剧,它不能唤起人的“恐惧”与“怜悯”,因为这两种情感的源头来自高贵的人物和优秀的人生;麦克白既不以高贵也不以优秀为生活方式的标准,他也不以对“更高一级”的回归为目的;换言之,麦克白是绝对独立的。

  • 标签: 麦克白 女巫 上帝
  • 简介:对《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的统筹的缘起、过程目的、作用等进行了阐述,并对这本词典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 标签: 《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辞典》 刘炳善 中国学生
  • 简介:从莎剧内涵的深刻性、复杂性、生动性、丰富性、抒情性与哲理性探讨了莎剧的审美特征。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审美 经典
  • 简介:音乐是怎样起源的?人类远祖最初是敲击各种物件去制造节奏,还是展现歌喉,从而创造了音乐?他们使用的是何种乐器?这是最近发表在《社会学前沿》杂志上的“假说与理论”一文所探讨的部分问题。答案表明,音乐的历史在很多方面就是人类的历史。

  • 标签: 音乐史 人类史 社会学 历史 节奏 乐器
  • 简介: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让美国早期后现代派作家深受启迪。通过分析早期后现代派文学家在作品中对莎士比亚的暗指与戏仿来阐明莎士比亚对美国早期后现代派文学的巨大影响。

  • 标签: 美国早期后现代派作家 莎士比亚 接受
  • 简介:《翻译批评导论》一书在系统总结中西方翻译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对翻译批评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区分了容易混淆的几组概念,规划了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重点对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作了精彩的点评。全书体例新颖,论证严密周详,是翻译批评理性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国内翻译批评实践和研究的发展。

  • 标签: 翻译批评 理论框架 理性化
  • 简介:为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莎士比亚教学、演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莎士比亚研究的新方向,经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莎士比亚中心(筹)、河北省莎士比亚学会、北海会议展览中心共同研究,定于2008年5月15日在广西北海市举行全国莎士比亚学术研讨会。

  • 标签: 会议即将 全国莎士比亚 北海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