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0 个结果
  • 简介:鉴于目前我国对现代西方哲学技术性问题的忽视这一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哲学教育不因脱离科学基础而成为空谈.

  • 标签: 现代西方哲学 技术性问题
  • 简介: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传统上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视野狭窄、与西方文化相隔膜,而又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专业研究的局面,这使得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引入西方原典十分必要,而学生语言基础的提高与图书渠道的拓展为这一工作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申明阅读原典之必要性,将课堂教学与西方原典的引进融为一体,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三方面开展这一工作。

  • 标签: 西方原典 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 课后阅读
  • 简介:现代西方哲学乃是对传统西方哲学进行的一次基于“理性主义何以可能”的问题式全景反思与批判。人类理性同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都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作为呈现人的反思判断能力的理性,本质上属于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本体论承诺”;作为“普照之光”的理性主义,实质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弘道逻辑”,即“真”与“诚”相统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复合体。当代世界理性主义的复杂性立场或走势值得关注。人类理性主义精神重在建设和培育。

  • 标签: 西方哲学 理性主义 人类精神
  • 简介:在当前学术界,政治哲学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学术领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呈现出规范性还是评价性、哲学解释导向还是政治实践导向、一元还是多元、个人还是国家、回归古典传统抑或朝向现代建构五个方面的研究路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该关照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之间不断"对话",找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问题架构与思想资源,从而防止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各说各话,这是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 标签: 西方政治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研究路向
  • 简介:西方修辞学与哲学在古典时期就分道扬镳了,直到20世纪初哲学的“语言转向”才修补了哲学与修辞学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的隔阂逐渐得到弥合。从“语言哲学”和修辞学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入手,探讨“语言哲学”对当代西方修辞学产生的影响,可以展现闪烁在修辞学中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相生关系。

  • 标签: 哲学 语言哲学 修辞学 相生关系
  • 简介: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问题而言,西方自古至今的存在论哲学存在着"对象化"探讨存在问题之局限,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存在论哲学,又因为敞开的无限定过于宽泛,从而不可能对中国人缺乏创造性敞开的文化弊端具有启示,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和经济活动的具有存在意味的实践哲学中。而否定主义的"本体性否定"通过"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理解中国式的存在问题,可以理解为是对西方过于宽泛的存在论哲学的本体论改造。"本体性否定"衔接中国哲学的"源流合一"思维,将"本体性否定"界定为"批判与创造的冲动与完成这样的冲动之能力的统一",从而将人之于冲动的美学性存在与完成创造的哲学性存在得以安置。"本体性否定"同样通过"共在"概念来阐明存在的社会化和存在的价值确认问题,这就将存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 标签: 本体性否定 西方存在论 局限 冲动与能力 共在
  • 简介:该研究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将被试分为不同的四种人格类型后发现,不同人格类型的被试倾向于不同层次的应对方式:适应良好型的学生最倾向于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适应不良型学生最倾向于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主动灵活型的学生倾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但比适应良好型更少使用,被动刻板型的学生倾向于消极的戍对方式,但比适应不良型更少使用。从而验证了应对特质论所持的应对具有层次性和跨情境稳定性的两个主要观点。

  • 标签: 应对特质论 人格 聚类分析
  • 简介:《典论·论文》作为魏晋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注重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发现,使文学回归对自身审美的追求,使美从道德的光环下解脱出来,开始踏上寻求自身美学特质的征程,也因此开掘出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 标签: 《典论·论文》 诗性品质 气质风格 美学特质
  • 简介:文章美是指文字作品中的以写实为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普通文章与新闻文、应用文、学术文等专业文章及文学传记、科学小品、杂感文等变体文章所体现的美。文章作品的"以事料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感为神经元"等三个方面都是其美学境界的重要特质。它们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既是彼此交叉的,更是融汇混成的,三者如果缺一就不可能真正产生最佳的美学效应。文章作品虽具有"真实、典型、新颖"的事料和"正确、深刻、鲜明"的意旨以及"健康、尚质、适量"的情感,但是如果不是"以事料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感为神经元",则难以达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和认识深度,因而无法让接受者获得"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熏陶。

  • 标签: 文章作品 美学境界特质 以事料为能源库 以意旨为原动力 以情感为神经元
  • 简介:怀疑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精深的难题之一。这从一些顶尖哲学家的评述中可以看出:康德断言,我们没有任何令人满意的证据来反驳否认外部世界存在怀疑主义,这是“哲学和人类理性的耻辱”;黑格尔宣称:“自古以来,直到如今,怀疑论都被认为是哲学的最可怕的敌人”;奎因指出:“休谟的难题就是人类的难题。”既然是耻辱,则不能不设法消除;既然是敌人,则不能不设法战胜;既然是难题,则不能不设法解答。

  • 标签: 西方哲学 怀疑主义 知识论 解答 语境 哲学家
  • 简介:哲学数学教育和数学教育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首先对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别,对它们在数学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阐述,最后,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 标签: 数学教育 扮演 概念 区别 角色 阐述
  • 简介:《中国哲学简史》短小精悍、简捷扼要,深刻地反映了冯友兰已然成型的明确、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以“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观规范了哲学的内涵,以“无用之大用”和“内圣外王”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在哲学方法上提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以及“新理学的方法”。冯友兰关于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的划分,哲学史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哲学史研究方法的阐发,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 标签: 冯友兰 哲学观 哲学史观
  • 简介:儒之内涵,当以《说文》"儒,柔也"最为根本,但对其理解,似多有未得其义者。察所谓柔,一应指儒者温文柔和的人格修养特征,二指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乐仁义治天下,反对武力霸道。有论者说儒以耶稣比孔子,以犹太教比儒学,立说不可谓不巧妙,但究竟还要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追寻儒学之根,是即周代的师儒教育制度。儒本为王官职守之一,后流为一种社会职业,至孔子则改造为具有特定社会理想的道义追求群体。为说明儒的的社会角色影响,荀子曾根据儒学标准划分天下王公士庶品类,此为荀子论儒最可注意者。因为儒与中国古代社会之关系究竟如何,此论实有大可玩味者,因为其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似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荀子之论。

  • 标签: 儒学渊源特质 周代师儒制度 荀子论儒
  • 简介: 物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及其自然规律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物理学内在美,主要包括:科学美、简单美、逻辑美、抽象美、和谐美、结构美和奇异美.

  • 标签: 物理学 审美 教学
  • 简介:“生存哲学”——19—20世纪资产阶级哲学的一个流派,它视一切存在的事物为生存的表现形态(所谓的原始现实)。这个流派的信徒认为,生存的表现形态无论同精神还是物质都是不相符的,并且只有通过直觉方能理解。该流派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是对实证论方法论观点的一种独特的反应,其时,实证论是否认哲学具有独立解决客观现实问题的权利的。追求建立新的、基于直觉的认识论。他们认为,唯有自觉才有

  • 标签: 生存哲学 内心状态 历史人物 人格主义 历史认识
  • 简介: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文化基因,是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谷文昌家风彰显着“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价值理念,亮点突出,特色明显。深度挖掘谷文昌家风亮点,可见其家风蕴含着“自食其力”的奋斗理念、“清白持家”的百姓情怀、“为民奉献”的为官之道等伦理特质,价值重大、意蕴深远。本文借助谷文昌家风这一“榜样示范”,旨在探索在现代社会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的途径,传播正能量,促进形成温馨和谐的良好风尚。

  • 标签: 谷文昌 家风 自食其力 清白持家 为民奉献
  • 简介:国都是一定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都文化”集中和代表了一定时期整个国家文化的最高成就和先锋地位。南京是享有盛誉的故都,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城”之称,南京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同于一般地域文化的“故都”特色。

  • 标签: 南京 故都文化 评述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卓越教师逐渐成为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为此,各国纷纷制定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卓越教师计划。本文在研究英、美、德三国卓越教师计划的基础上,概括国外卓越教师的角色内涵、品质特征以及培养途径,以期为我国卓越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

  • 标签: 国外卓越教师 内涵 特征 培养途径
  • 简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遍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积极与消极结果并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成瘾已成为当今校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人格特质作为网络成瘾成因的主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通过对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及对策的探讨,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积极应对网络成瘾的消极影响。

  • 标签: 互联网 网络成瘾 人格特质 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