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筛板的变形与血流减少一直被视作青光眼视神经轴突损伤的首发因素。病理性眼压升高与青光眼的发生发展间有紧密关系。通过OCT技术衡量筛板及周边参数随眼压变化来研究青光眼发病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筛板深度(LCD)、筛板前表面厚度(PTT)、筛板曲率指数(LCCI)以及视盘血管密度等参数均与眼压具有相关性。眼压升高可对筛板结构和血流双重作用而影响青光眼的进展。但眼压的作用并非影响筛板的唯一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45-151)

  • 标签: 青光眼 筛板 眼压 相干光断层扫描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OCT导航下视网膜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利用术中OCT的导航作用,对因屈光间质浑浊术前无法明确诊断的眼底病进行术中OCT扫描,即时诊断。本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名玻璃体浑浊伴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后应用术中OCT扫描后极部病变区,发现视网膜表面的增生膜和视网膜下增生组织,并在术中OCT导航下进行视网膜前膜的剥离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前眼科B超显示玻璃体浑浊伴可疑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眼底检查视网膜无法视及。切除浑浊的玻璃体后,术中OCT扫描显示:后极部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结构紊乱,中心凹上方1/3 PD处可见视网膜下指状突起,其周围有视网膜下积液,黄斑颞下方见视网膜前膜。于术中OCT导航下剥除前膜,填充硅油及激光光凝封闭裂孔并对指状突起进行激光光凝。术后诊断:右眼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玻璃体浑浊、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前膜。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黄斑区出血和水肿减轻,视力提高。结论术中OCT导航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病理改变,并可针对病灶进行精确的处理从而提高疗效。

  • 标签: 导航,术中,OCT 光凝,激光 手术,玻璃体视网膜 血管病变,息肉状,脉络膜 治疗,精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劈裂的类型、患病率、组成比例、分布规律及临床特征,探讨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劈裂的SD-OCT影像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7—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近视激光手术门诊就诊的近视患者523例(1 046眼),其中低度近视(-3.00~0 D)227眼(21.7%),中度近视(>-6.00~<-3.00 D)405眼(38.7%),高度近视(≤-6.00 D) 414眼(39.6%)。受检者接受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彩色眼底照相和SD-OCT等检查。SD-OCT扫描范围为视网膜颞侧及鼻侧上、下血管弓和黄斑中央凹处。观察视网膜劈裂在视网膜4个象限的分布情况,统计视网膜劈裂的类型、患病率、组成比例及临床特征。血管旁内层、外层视网膜劈裂的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中层视网膜劈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年龄、屈光度在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的亚组间的比较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眼轴长度在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的亚组间比较采用ANOVA。结果:SD-OCT检测出血管旁视网膜劈裂30眼(2.9%),未检测出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内层视网膜劈裂、中层视网膜劈裂和外层视网膜劈裂这3种血管旁视网膜劈裂在青年近视人群中总的患病率分别为2.9%、0.8%、1.5%。在发生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的30眼中,内层、中层、外层的视网膜劈裂分别有30、8、16眼。3种血管旁视网膜劈裂(内层:χ2=13.468,P<0.001;中层:P=0.002;外层:χ2=13.576,P<0.001)沿颞侧血管弓分布频率较高。结论:青年近视患者血管旁视网膜劈裂最常沿颞侧血管弓分布。内层视网膜劈裂可能是青年人血管旁视网膜劈裂最常见的亚型。青年人近视眼中内层视网膜劈裂主要与玻璃体后皮质的切线牵拉及视网膜血管的前后牵拉有关。

  • 标签: 血管旁视网膜劈裂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青年人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儿童青少年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测得的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并分析个体因素对OCT主要参数的可能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为爱尔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队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在2019年3─6月期间,使用OCT对湖南醴陵市及湖北宜昌市3所学校的913名中小学生(5~15岁)眼球黄斑区及视盘区进行扫描,以OCT自带软件导出视盘形态学指标、视盘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分别以P2.5~P97.5及均值±1.96标准差定义其正常值范围,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对OCT主要参数的影响。结果: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小组黄斑部格子分区(EDTRS)中,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RNFL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193.72~262.68 μm和0.67~8.18 μm。内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8.07~340.29 μm)>鼻侧(283.89~340.53 μm)及下方(283.85~337.21 μm)>颞侧(275.32~326.32 μm),RNFL依次为下方(24.40~33.01 μm)及上方(24.52~33.24 μm)>鼻侧(20.89~28.35 μm)>颞侧(20.54~24.45 μm);外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鼻侧(266.97~323.27 μm)>上方(254.81~305.03 μm)>下方(241.54~292.42 μm)>颞侧(238.45~286.59 μm),RNFL依次为鼻侧(42.38~63.03 μm)>下方(36.35~53.74 μm)及上方(36.19~53.64 μm)>颞侧(21.37~26.52 μm)。视盘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6.13~378.29 μm)及下方(283.20~375.82 μm)>颞侧(256.90~325.30 μm)>鼻侧(235.40~309.79 μm),RNFL依次为下方(122.07~193.79 μm)>上方(113.48~188.28 μm)>颞侧(71.51~146.15 μm)>鼻侧(45.99~112.26 μm)。视盘面积(DA)、盘沿面积(RA)、视杯容积(CV)、杯盘面积比(CDAR)、线性杯盘比(LCDR)、垂直杯盘比(VCDR)分别为1.37~3.16 mm2、0.79~2.64 mm2、0.01~0.51mm3、0.03~0.64、0.17~0.80、0.15~0.7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等效球镜度与黄斑中心区、黄斑外环鼻侧、视盘鼻侧及视盘下方RNFL厚度和DA、CV、VCDR具有相关性(r=-0.197、-0.317、4.458、1.633、0.069、0.020、0.040,均P<0.05),年龄与黄斑中心区RNFL及DA、CV、VCDR呈负相关(r=-0.099、-0.020、-0.005、-0.007,均P<0.05),与黄斑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r=0.141,P=0.046),眼轴与CV、VCDR、黄斑中心区及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r=0.022、0.045、0.414,1.486,均P<0.05),与视盘下方呈负相关(r=-2.192,P=0.012),仅黄斑外环鼻侧RNFL与性别有相关性(r=-1.066,P=0.002)。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健康儿童青少年人群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正常范围,同时发现性别、年龄、屈光度以及眼轴均会对OCT的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临床中应用OCT评估及诊治儿童青少年眼底病变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全层视网膜厚度 视盘形态学指标 正常参考值 儿童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孔术后孔未闭的O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特发性黄斑孔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消毒空气填充而术后孔未闭的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4 d、10 d、3周的OCT图像特征。结果10例中,黄斑孔直径200~400 μm者1例,410~600 μm者4例,600 μm以上者5例。术前、术后4 d、10 d及3周黄斑孔最小径依次为(587.90±147.46)μm、(165.60±36.24)μm、(339.40±129.92)μm及(906.90±78.83)μm;基底径依次为(748.30±167.22)μm、(174.00±36.08)μm、(387.50±116.14)μm及(1 094.80±84.84)μm;孔高度依次为(641.00±28.99)μm、(233.80±82.61)μm、(325.30±27.92)μm及(674.70±32.04)μm。术后4 d、10 d及3周各参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表现为接近愈合的黄斑孔的最小径和基底径重新拉长,边缘高度增高,视网膜内核层和(或)外核层的低反射空腔重新出现。结论特发性黄斑孔术后未闭合孔有逐渐增大增高的趋势,OCT有特征性表现。

  • 标签: 特征,孔,未闭合,黄斑,特发性 玻璃体切除术 剥除术,内界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社区老年人群健康档案中建立黄斑部疾病早期筛查-干预-随访的健康管理模式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公共卫生科建立健康档案的中老年人群1 206人,其中男520人,女686人,年龄50~82(58.3±5.7)岁。运用OCT对视网膜黄斑部进行检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OCT检出视网膜黄斑部病变216人,检出率17.91%。阳性人群中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684)。50~59岁人群OCT检出阳性率为8.48%,60~69岁人群为18.43%,>70岁人群为2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6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0.272,95%CI=0.084~0.880,P=0.030)和糖尿病(OR=0.131,95%CI=0.039~0.440,P=0.001)是引起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OCT检查视网膜黄斑部,能早期发现视网膜黄斑部病变,进行早期干预,是防盲治盲中不可缺少的检测手段。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 黄斑部 疾病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血管成像(OCTA)观察Ⅲ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RP)患者黄斑区图像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确诊的79例(129眼)Ⅲ级(KWB分级)HRP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双眼眼底照相、OCT及OCTA检查,分析其黄斑区OCT及OCTA图像特征,二者检查异常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79例Ⅲ级HRP患者中,29例为单眼Ⅲ级HRP改变(对侧眼均为Ⅱ级HRP改变),50例为双眼Ⅲ级HRP改变。在总计129眼的Ⅲ级HRP中,OCT检查发现异常病变48眼(37%),OCTA检查发现异常病变93眼(72%),OCTA发现异常病变的敏感性要高于OCT(χ2=28.04,P<0.001)。OCT黄斑区异常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丛状层反射不平整,局部变薄抬高(35眼,27%),神经上皮层间散在强反射光点(30眼,23%),神经上皮层内局部强反射团块(18眼,14%),神经上皮层内层厚度变薄(18眼,14%),神经上皮层局部浆液性隆起(11眼,9%),神经上皮层弥漫水肿增厚(6眼,5%)。OCTA黄斑区异常图像特征主要有浅、深层视网膜拱环局部破坏和扩大(66眼,51%),散在毛细血管稀疏灶(43眼,33%),散在毛细血管瘤样扩张(27眼,21%),深层视网膜散在条片状强反射灶(12眼,9%),毛细血管无灌注区(9眼,7%),且深层视网膜病变重于浅层视网膜。结论:OCT联合OCTA能够早期及时评估HRP患者视网膜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成像特征,OCTA检查对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表现更直观和敏感,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HRP病理生理机制及指导有效的随访和治疗策略。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成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IVR)和/或激光光凝治疗后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DME的患者79例108眼,根据OCT形态特征将患眼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DRT)组41眼、黄斑囊样水肿(CME)组37眼和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SRD)组30眼。根据诊疗指南给予患者单纯IVR治疗或IVR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记录患眼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观察患眼黄斑水肿形态变化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和12个月3个组患眼平均BCVA(LogMAR)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CM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受IVR治疗的39眼中,治疗后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BCVA(LogMAR)为0.41±0.40,显著优于CME组的0.6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治疗后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CMT为(286.05±109.56)μm,显著小于SRD组的(338.30±101.8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接受IVR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69眼中,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BCVA(LogMAR)显著优于C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43);治疗后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CMT为(304.59±106.66)μm,显著低于SRD组的(369.34±107.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随访过程中可见SRD患眼中5眼转变为DRT亚型,3眼转变为CME亚型,但未见DRT及CME亚型向SRD亚型转化者。结论IVR和/或激光光凝治疗可显著改善各不同OCT分型DME患者患眼BCVA,降低CMT,其中对DRT分型患者的疗效较好。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单克隆抗体 激光凝固术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确诊的IMEM连续病例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术后BCVA(LogMAR)由0.700±0.309提高至0.252±0.182(t=7.212,P=0.000);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由(447.44±96.96)μm降至(373.56±82.36)μm (t=8.247,P=0.000);黄斑中心区无血管面积(FAZ)由(0.120±0.059)mm2增加至(0.145±0.063)mm2(t=6.660,P=0.000)。以OCTA检查浅层和深层黄斑区血管密度(MVD)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BCVA与CMT呈负相关(r=-0.507,P=0.014),与深层MVD呈正相关(r=0.578,P=0.024)。结论通过OCTA定量检测黄斑区微血管变化,IMEM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FAZ、MVD均增加。

  • 标签: 膜,视网膜前,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损伤,微血管 断层摄影术,血管,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Henle纤维层(HFL)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35例35眼。其中男23例23眼,女12例12眼;年龄24~60岁,平均(41.14±8.19)岁;病程1 d~6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SD-OCT对黄斑部进行水平单线扫描,分析和总结视网膜下液(SRF)区HFL的影像特征。结果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规则圆顶形脱离者26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25眼,占96.15%;呈边界2型7眼,占26.92%;呈完全高反射型17眼,占65.38%。病程≤21 d 21眼,均呈边界1型,部分合并完全高反射型或边界2型;病程>21 d 5眼,均呈完全高反射型,部分合并边界1型或边界2型。其中鼻侧和颞侧脱离区基本对称15眼,6眼为水平位图像,两侧SRF区HFL均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3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颞侧;6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鼻侧和颞侧脱离区不对称11眼,其中3眼为水平位图像,颞侧脱离范围均大于鼻侧,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4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3眼颞侧脱离范围大于鼻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4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3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和高度均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不规则形脱离9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7眼,占77.78%;呈边界2型5眼,占55.56%;呈完全高反射型6眼,占66.67%;呈低反射型4眼,占44.44%;呈模糊型2眼,占22.22%。其中7眼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走行欠平滑,HFL表现类型随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走向的改变而改变;2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低平,抬高侧光反射信号略低于压低侧。结论CSC的SD-OCT图像中SRF区HFL主要呈边界1型和完全高反射型。HFL表现类型受OCT图像倾斜方位,病程,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的对称性、范围、高度和走向特征的影响而呈规律性改变。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Henle纤维层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验证拘禁球囊技术对分支开口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分别于手术前后完成OCT检查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根据所采用的分支保护策略将患者分为拘禁球囊组和未保护组。通过OCT图像计算患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分支开口面积差=术后分支开口面积-术前分支开口面积)。比较两组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并在真性分叉病变和非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再次比较。在拘禁球囊组中,分别比较使用主动拘禁球囊技术和传统拘禁球囊技术者、使用直径>2.0 mm拘禁球囊和≤2.0 mm拘禁球囊者、给予较大球囊压力(>4 atm,1 atm=101.325 kPa)和较小的球囊压力(≤4 atm)者的分支开口面积。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索拘禁球囊技术参数与分支保护作用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176例患者,共含有236个分叉病变,年龄(60.7±9.3)岁,其中男性128例(72.7%)。拘禁球囊组67例患者包含71例分叉病变,未保护组123患者包含165例分叉病变(14例患者存在2~3处分叉病变,分别采用不同处理方式,故同时出现在了未保护组和拘禁球囊组)。拘禁球囊组分支开口面积差大于未保护组[0.07(-0.43,1.05)mm2比-0.33(-0.83,0.26)mm2,P<0.001],在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结果与之一致[0.29(-0.35,0.96)mm2比-0.26(-0.64,0.29)mm2,P=0.004],而非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在拘禁球囊组中,使用主动拘禁球囊技术患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大于使用传统拘禁球囊技术者[(0.43±1.36)mm2比(-0.22±0.52)mm2,P=0.013]。使用直径>2.0 mm拘禁球囊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大于使用直径≤2.0 mm拘禁球囊者[0.25(-0.51,1.31)mm2比-0.01(-0.45,0.63)mm2,P=0.020],而给予较大球囊压力和较小球囊压力者比较,分支开口面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拘禁球囊直径与分支开口面积差正相关(r=0.344,P=0.019)。结论拘禁球囊技术对分支开口具有保护作用,尤其是对真性分叉病变。主动拘禁球囊技术和较大直径的球囊对分支的保护作用可能更明显。

  • 标签: 冠心病 分叉病变 拘禁球囊技术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三维 分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初诊时OCT参数与治疗后最终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的DME 99例(137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DME早期OCT参数变化与治疗后最终视力的相关性。治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本研究患者初诊DME黄斑中心区厚度(CMT)为(354.96±208.50)μm。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发病初期CMT、视网膜外界膜损伤范围及椭圆体带损伤范围三者与患者末次随访视力呈显著相关(r=0.29、0.19、0.26,P=0.001、0.025、0.002)。与治疗后视力较好的患眼相比,视力较差的患眼初诊CMT更高(Z=-3.61,P<0.001),外界膜损伤范围更大(Z=-2.60,P=0.009),表现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患眼比例更高(χ2=5.72,P=0.017)。通过将OCT各指标和混杂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初诊时高CMT是最终视力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ME早期OCT参数与治疗后最终视力具有相关性,初次发病时较高的CMT可作为患者治疗后最终视力差的预测指标。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玻璃体内注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在闭合性眼外伤患者眼前节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闭合性眼外伤81例(86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AS-OCT扫描,并根据伤情对症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损伤类型、损伤程度和损伤区域,分析影响闭合性眼外伤患者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闭合性眼外伤的AS-OCT表现包括:角膜损伤86眼(100.00%,86/86)、前房积血46眼(53.49%,46/86)、前房角后退19眼(22.09%,19/86)、睫状体脱离24眼(27.91%,24/86)、晶状体脱位14眼(16.28%,14/86)、虹膜损伤11眼(12.79%,11/8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房角后退(OR=1.08, P=0.014)、睫状体脱离(OR=5.83, P=0.006)、晶状体脱位(OR=6.21, P<0.001)及虹膜损伤(OR=4.28, P<0.001)是影响闭合性眼外伤患者视力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眼前节OCT检查可为闭合性眼外伤眼前节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资料。

  • 标签: OCT,前节,眼 外伤,眼,闭合性 病变,前节,眼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irrus-HD OCT)测量服用乙胺丁醇(EMB)的结核病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的厚度,探讨EMB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特点,评估高分辨率OCT在早期诊断中毒性视神经病变(EON)中的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的服用EMB等抗结核药物的结核患者60例,剔除2例发病半年以上视神经萎缩者和9例合并其他眼底病变者,其中6例(12眼)确诊为EON纳入EON组,另43例(85眼)服药后视功能正常者纳入服药组,选择41例(82眼)与服药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纳入对照组1,另选择13例(26眼)与EON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纳入对照组2。对服药组和对照组1,EON组和对照组2,分别进行p-RNFL平均值及鼻、下、颞、上4个象限厚度的比较,以及黄斑GCIPL层平均厚度,GCIPL最小厚度及GCIPL鼻上、鼻下、下方、颞下、颞上、上方6个区域厚度的比较,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1相比,服药组p-RNFL的平均厚度和鼻、下、颞、上4个象限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CIPL层除了颞下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IPL的平均厚度、最小厚度、鼻上、鼻下、下方、颞上、上方区域均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9、-2.880、-3.816、-3.697、-2.646、-2.231、-2.323,P<0.05)。与对照组2相比,EON组的p-RNFL在鼻侧和下方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2、2.314,P<0.05),GCIPL层在鼻上、鼻下、下方、颞下、颞上和上方均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9、-2.622、-2.806、-2.461、-2.887、-3.478,P<0.05)。结论:高分辨率OCT能精确测量GCIPL厚度,更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及其程度,结合p-RNFL和黄斑GCIPL厚度的测量,可帮助早期诊断EON。

  • 标签: 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 乙胺丁醇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大鼠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15只)和尾部悬吊(简称尾悬)组(45只)。尾悬组采用-30°尾部悬吊建立模拟失重效应动物模型。分别在尾悬前及尾悬4、8周后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度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测量两组大鼠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分别在尾悬前及尾悬4、8、10、12周后采用EDI-OCT测量两组大鼠脉络膜厚度。结果尾悬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89,P<0.001),且随着尾悬时间延长,其厚度呈下降趋势。尾悬8周后,尾悬组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P<0.001)。尾悬组大鼠在尾悬4、8、10、12周后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12.78、9.69、6.39,P值均<0.001);不同时间点尾悬组大鼠脉络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08,P<0.001);随着尾悬时间延长,脉络膜厚度及其与尾悬前的差值均呈上升趋势,8周后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结论随着尾悬时间延长,尾悬组大鼠的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脉络膜厚度变化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

  • 标签: 大鼠 失重模拟 视网膜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的深度学习算法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分型的可行性以达到辅助眼科疾病诊断的目的。方法:数据使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门诊确诊为wAMD患者39例(46眼)。首先将资深眼科专家提供的每例患者AMD等级作为分型算法的金标准,再使用Resnet34模型结构输出预测分型结果并与金标准对比,不断进行参数微调直到损失收敛,最终实现自动判断患者疾病等级。结果:使用已训练的模型进行所有测试病例的预测,基于正确的病例数与所有测试病例数的比例作为算法最终的准确率,结果表明深度学习网络方法分型准确率,与普通医师wAMD分型准确率相比,高出20%。通过梯度加权的类激活映射可视化模型诊断依据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的参考。结论:深度学习经OCT图像数据训练后对wAMD分型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医师对wAMD的分型准确率。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wAMD分型结果可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缓解国内专业眼科医师紧缺的现状。

  • 标签: 深度学习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病灶分型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最主要的两种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好地对比斑块成分,IVUS能够穿透血液,具有更深的成像深度,两种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心血管介入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两种影像学技术也各有不足,OCT成像穿透深度有限,IVUS的空间分辨率较弱。单一的OCT或IVUS很难完全提供血管及斑块内部完整的解剖学信息。利用二者的互补性,将OCT与IVUS成像导管集成到同一成像导管中,实现二者的多模态血管内成像,则可以为介入医生提供更加理想的斑块与血管壁的组织学和形态学信息。

  • 标签: 超声检查,介入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多模态成像 血管腔内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视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眼科常规检查及视野检查无异常的22例(44只眼)为观察组;本院健康职工中选取22例(44只眼)为健康对照组。应用SD-OCT检测视盘周围和其四个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各层平均厚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评估视神经的损伤。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RNFL)和mGCC对鞍区占位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pRNFL平均厚度[(96.19±16.86)μm]低于健康对照组[(109.59±7.7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5,P=0.000)。观察组mGCC、黄斑区神经纤维层(mRNFL)、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GCL+)的平均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4,3.478,3.557;P=0.005,0.001,0.001)。pRNFL、mRNFL、GCL+、mGCC的AUC值分别为0.757、0.643、0.702、0.688,诊断价值依次为pRNFL>GCL+>mGCC>mRNFL。结论SD-OCT在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临床价值,其中pRNFL的诊断价值高于mGCC。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神经纤维 视神经 视盘 病变,占位,鞍区 断层扫描,光学相干,频域 复合体,神经节细胞
  • 简介:摘要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是导致患者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一线治疗方法,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视网膜解剖结构及视功能得到改善。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够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细微结构,对治疗前后黄斑区各组织层次结构的定性、定量分析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RVO患者视力预后。就RVO在OCT上的表现,对影响抗VEGF治疗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外界膜和椭圆体带破坏、高反射病灶、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内囊腔、视网膜下出血、玻璃体黄斑粘连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完整性破坏等进行综述,为患者咨询、风险评估以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