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 标签: 血管样条纹/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许多证据表明血管功能障碍对青光眼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实现了视网膜和脉络膜各层微循环的分层成像,量化病灶血管密度和血流指数,弥补了传统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无法直接提供血流信息的不足。OCTA有助于准确、早期地诊断青光眼,监测青光眼的进展,在青光眼的临床诊断和随访方面有一定的的应用前景。(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23-28)

  • 标签: 青光眼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术中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能实时显示手术中的眼部结构,提供手术过程和器械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动态视图,从而增强对手术过程的了解,促进手术关键步骤的决策,以获得最佳手术效果。目前,通过手持或集成于显微镜,iOCT正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眼前段手术中的辅助决策,特别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角膜移植、青光眼手术和配合不佳的小儿眼病患者的检查、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iOCT在屈光手术和眼表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的iOCT系统的局限性与仪器的兼容性、术野的自动跟踪以及实时图像的自动化分析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06-312)

  • 标签: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平均年龄44.5岁。所有患眼瘤体位于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呈橘红色,边界清晰。采用OCTA仪对患眼瘤体处6 mm×6 mm或8 mm×8 mm范围进行扫描,系统自动处理图像后提供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图以及对应的结构en-face像和B-scan像。结果OCTA检查发现,当调整分层线至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周围,血流图可见瘤体边界清晰,瘤体表面血管呈网状纵横交错,粗细不一。B-scan像,对应瘤体处全层视网膜脉络膜呈圆顶状隆起,神经上皮层可伴有增厚,视网膜下积液、渗出及劈裂等。结构en-face像,瘤体边界清晰,周围渗出呈点状或片状强反射,局部色素沉着呈弱反射,信号反射不均匀。结论OCTA可清晰显示CCH表面血管形态。

  • 标签: 脉络膜肿瘤/诊断 血管瘤/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息肉病灶和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的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网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带来的视力损害不可逆转,而眼前节的解剖因素异常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眼前节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是一种无创、非接触式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为眼前节的解剖结构提供多个客观量化指标,与传统的青光眼检查手段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往已有文献介绍了AS-OCT在青光眼领域的应用概况,本文在对AS-OCT量化指标如前房深度、房角参数等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同时对青光眼血管成像、青光眼术后评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AS-OCT在青光眼领域的新应用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1-17)

  • 标签: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 青光眼 角膜厚度 前房深度 房角
  • 简介:摘要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青光眼/诊断 视网膜 微循环 血管密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盘的血流评估都是针对大血管,而对于微血管的血流定量评估一直缺少很好的评估设备。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可实现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量化,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指标。本文对应用OCTA技术测量视盘和黄斑区的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进展评估中的研究及血流参数与视神经纤维层和筛板等结构参数和视野参数的一致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血流参数在青光眼损害评估中的作用。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青光眼 评估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 标签: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作者: 李霞 彭晓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山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太原 03001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05
  • 简介:摘要先天性视盘凹陷性疾病由视盘小凹、视盘缺损、牵牛花综合征、盘周葡萄肿等数种先天性疾病共同组成。既往这类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主要依靠眼底彩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频域深度增强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扫频源OCT(swept-source OCT,SSOCT)在扫描深度、广度、成像清晰度上的显著改进,我们对这类疾病的形态特征和并发症的表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类疾病中各病种之间的比较分析也加深了对视盘先天异常形成机制的认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8-24)

  • 标签: 先天性视盘凹陷性 相干光断层扫描 视盘小凹 牵牛花综合征
  • 简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OCTA具有无需造影剂、高分辨率、检查快捷、三维成像等优势,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眼前节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OCTA也有应用的局限性。本文对OCTA的成像原理及特点做简单介绍,就OCTA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青光眼
  • 作者: 梁冬青 刘玉燕 董益 王莹 韩泉洪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300020,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前后微视野、OCT血管成像(OCTA)微血管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治疗的IMH患者41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33例33只眼。平均年龄(64.02±6.46)岁。平均病程(7.00±8.85)个月。均行BCVA、微视野、OCT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测量双眼黄斑10°视网膜敏感度(RMS)和黄斑中心凹2°固视率(P1 )、二元等高线椭圆面积(63%BCEA )。采用OCTA仪测量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脉络膜层血流面积(CFA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FSVD、FDVD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FAZ 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 )。患眼均行25G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PPV,其中联合或不联合ILM翻瓣分别为21、19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行配对t检验;logMAR视力与微视野变量、OCTA变量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患眼与对侧眼之间成对比较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与手术前比较,患眼logMAR视力(t=-12.33)、RMS (t=7.94)、P1 (t=3.21)、63%BCEA(t=-3.98)、CRT (t=-9.17)、CFA (t=8.14)、FSVD (t=3.75)、FDVD (t=3.88)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面积(t=-1.40)、FD-300 (t =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6个月logMAR视力与手术前logMAR视力、裂孔最小直径、RMS、P1、63%BCEA、FSVD、FDVD、FAZ相关(r=0.432、0.527、-0.410、-0.383、0.349、-0.406、-0.373、0.407 ,P<0.05)。手术后6个月患眼各指标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但较对侧眼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PV治疗IMH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力,改善视网膜功能和中心凹微血管循环状态;视网膜功能及血液循环变化对手术后视力有显著影响。

  • 标签: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视野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接触的活体生物组织结构成像技术,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眼科领域尤其是眼底疾病的检查。尽管OCT检查已在我国大部分基层医院普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将其作为定性诊断工具,缺乏对OCT图像的深度挖掘和解析。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规范的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建立较全面的OCT数据库,进一步对OCT图像进行原始图像处理、病变分析、人工智能开发等,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认识水平,同时也能辅助眼科医师作出更适合的临床决策。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图像解析 人工智能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突起频域相干断层扫描(SD-O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杭州院区眼底病中心检查确诊的视网膜突起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13例13只眼。均行超广角眼底成像、SD-OCT检查。采用配有55°广角镜头的SD-OCT仪观察病灶形态、颜色、大小、位置。结果22只眼共计视网膜突起病灶26个,均呈孤立、灰白色、类囊性、突起样表现。SD-OCT检查发现,所有病灶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其中,22个病灶(84.62%,22/26)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4个病灶(15.38%,4/26)内未见明显弱反射囊腔。23个病灶(88.46%,23/26)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8个病灶(30.77%,8/26)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6个病灶(23.08%,6/26)存在视网膜浅脱离。结论视网膜突起病灶在SD-OCT中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大部分病灶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病灶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个别病灶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浅脱离。

  • 标签: 视网膜突起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青光眼作为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转性的视力丢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身血流异常、视神经血流减少和视网膜微循环障碍与青光眼神经节损伤的机制相关。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有无创、分辨率高、检查快捷、三维成像和量化血流灌注等优势,较彩色超声多普勒、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等其他血流检测手段的重复性、准确性更高,更易应用于临床。OCTA不仅可以用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随访,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参数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而且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的随访,其也能提供客观数据以评估病情进展情况。在未来,OCTA有望成为诊断青光眼的一种常规的检测方法及随访手段。

  • 标签: 青光眼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单次激光光凝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黄斑形态和视力改变。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4—8月深圳市眼科医院有单次激光光凝或IVR治疗史的4~10岁ROP患儿14例23眼作为ROP组,其中单纯激光光凝9例14眼作为激光光凝组,IVR 5例9眼作为玻璃体腔注射组。同期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正常儿童8例16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测量各组患儿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VD)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PD);利用其B-scan模式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检查并记录所有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OCTA图像显示ROP组FAZ区域较对照组小,FAZ形态较对照组不规则,CF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激光光凝组黄斑中心凹陷变浅,轮廓接近消失。ROP组FAZ面积、FAZ形态指数、VD和PD分别为(0.09±0.08)mm2、0.51±0.25、(19.18±2.50)mm/mm2和0.35±0.0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32±0.08)mm2、0.68±0.07、(20.94±0.93)mm/mm2和0.38±0.02,ROP组CFT为(215.00±21.32)μ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4.29±20.2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3、-3.14、-3.02、-2.52、8.91,均P<0.05)。2组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87)。激光光凝组CFT较玻璃体腔注射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1)。结论单次激光光凝或IVR史ROP患儿黄斑区形态存在明显改变,但BCVA并未因此受到明显的影响。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简介: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导致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视网膜是AD脑内病变的窗口,基于相干断层扫描/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OCTA)的研究显示痴呆期和临床前期AD患者视网膜结构和血管均发生显著改变,与认知功能、脑组织结构改变等显著相关,并可预测认知功能的下降,提示基于OCT/OCTA视网膜结构及血管的改变可为AD早期诊断提供无创、廉价、实用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就AD基于OCT/OCTA视网膜结构及血管改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局限性进行评述,以期为AD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视网膜 光相干断层扫描/光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典型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当前引起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DKD起病隐匿且缺乏敏感的早期诊断方法,肾活检虽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且具有一定的风险,难以大规模普查。眼底与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眼底血管也是人体唯一能够直接观察的微血管,其微循环的改变可以协助预测DKD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发展,为眼底微循环的量化提供了帮助。该文就OCTA定量分析在DK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甚至失明的首要原因。相较于传统的FFA检查,OCT能快速获得高分辨率的三维立体图像,从而便捷地反映眼底组织的细节并实现定量测量。OCT血管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兴的血管成像技术,对观察视网膜及脉络膜不同层面的血管结构形态,量化一定范围内的血流密度及病灶面积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结合OCT和OCTA的检查结果对DME患者进行形态学、血管及血流定性和定量分析,对DME的诊断及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指导性作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