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细胞胃肠(EGE)是一种以酸性粒细胞(Eos)在胃肠道异常增高为主要特征的少见疾病,临床上容易漏诊及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内镜表现非典型的EGE患者诊疗经过,患者因反复腹痛2年,呕吐、腹泻1 d入院,在排除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外周血Eos升高及胃肠组织病理活检结果,诊断为EGE,予泼尼松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血液学检验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随访至截稿日期,患者未出现复发。通过此报道,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提高对此病尤其是对内镜表现非典型EGE的识别能力,为临床医师提供可参考的诊疗思路,减少漏诊及误诊。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粒细胞胃肠特征为胃肠道局限或弥漫酸性粒细胞浸润,多伴有外周血粒细胞增多。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粒细胞胃肠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腹痛
  • 简介:摘要粒细胞胃肠(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常因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而在临床中容易被忽略。目前EG的发病率较低,而浆膜型EG更为罕见。本文主要对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典型的伴有胸腹水的浆膜型EG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医护人员对EG(特别是浆膜型EG)的认识,提高对EG的诊治与鉴别能力,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浆膜型 胸水 腹水 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酸性粒细胞胃肠(EG)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EG患者151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复发情况。结果151例中男87例,女64例,年龄11~73岁,病程3 d~20年;黏膜型123例,混合型(累及黏膜层和浆膜层)28例;有过敏史49例(32.45%),有腹痛症状135例(89.4%),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109例(72.19%)。151例患者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回盲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病理活检阳性率较高,行激素治疗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酸性粒细胞计数较非激素治疗者下降快。成功随访102例,黏膜型患者复发19例,混合型复发22例。结论酸性粒细胞胃肠多数伴有外周血粒细胞的增多,内镜表现无特异性,激素治疗效果好,但存在复发可能,混合型患者较黏膜型更易复发。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以胃肠道组织中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妊娠合并胃肠道疾病。方法对1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后妊娠20周合并腹水,伴有外周血及腹水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的病例进行报道,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经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很快治愈,且胎儿预后良好。结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妊娠合并酸性粒细胞胃肠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妊娠 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细胞胃肠(EGE)的异同,以指导EGE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消化科2013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8例儿童EGE患者(儿童组),以及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4例成人EGE患者(成人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表现、病理活组织检查、治疗和预后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儿童组中有过敏史的患者比例高于成人组[9/18比20.8%(5/24)],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成人组[13/18比29.2%(7/24)],腹泻和体重下降的发生率均低于成人组[4/18比58.5%(14/24)、3/18比54.2%(13/24)],外周血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率低于成人组[4/18比58.3%(1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7.644、5.477、6.133、5.477,P=0.047、0.006、0.019、0.013、0.029)。两组患者内镜下表现均以黏膜充血、水肿为主(儿童组13例、成人组22例),儿童组还多见黏膜粗糙(7例)和糜烂(6例),成人组还多见黏膜糜烂(18例,75.0%)和溃疡(8例,33.3%),其中两组患者黏膜糜烂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2,P=0.007)。儿童组和成人组患者均在回肠末端、结直肠、十二指肠取材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6、14/15、9/18和8/10、12/15、6/8。8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儿童组患者治疗4.5 d(2.0~27.0 d)起效,13例成人组患者治疗3.7 d(1.0~14.0 d)起效,两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复发率比较(5/8比6/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与成人EGE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可为临床医师认识和诊治EGE提供参考。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 儿童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辅助T淋巴(Tfh)细胞在儿童酸性粒细胞胃肠(EG)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EG患儿17例作为EG组,以同期结肠息肉患儿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儿外周血中Tfh细胞及其功能分子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结果EG组与对照组患儿外周血Tfh细胞频率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7.3(2.6)%、2.8(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组与对照组患儿Tfh细胞上ICOS、PD-1的表达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5(1.3)%、1.8(3.2)%及0.1(0.2)%、0.7(0.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G组患儿外周血中Tfh细胞频率与ICOS、PD-1表达量及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均呈正相关(r=0.746、0.893、0.587,均P<0.05)。结论EG患儿外周血Tfh细胞增多,高表达ICOS、PD-1,处于增殖活化状态;EG患儿外周血Tfh细胞数量与IgE水平呈正相关;Tfh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在EG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 诱导性共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分子1 免疫球蛋白E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性肺炎(CEP)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等要点,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收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CEP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9例患者中男1例,女8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47岁。5例合并支气管哮喘,1例合并过敏鼻炎,1例有花粉过敏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9/9)、咳痰(9/9),胸闷(9/9)、憋喘(9/9),少数伴乏力(3/9)、发热(1/9)、胸痛(1/9)。影像学上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高密度影(9/9),纵隔淋巴结肿大(7/9),支气管充气征(2/9)和网格状改变(1/9)等。9例患者外周血粒细胞(EOS)、血清总IgE均不同程度升高。5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肺泡灌洗液中EOS百分比均升高,其余4例经皮肺活检的患者组织病理均提示肺泡腔或间质中EOS浸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0.5~1个月后复查,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肺部病灶均见吸收,随访中4例复发。结论对于有过敏史,血EOS计数、总IgE升高并伴肺部多发高密度影或实变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临床医生应警惕其可能为CEP。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但复发率高。

  • 标签: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外周血粒细胞(EOS)计数对EOS型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初诊确诊为哮喘,肺功能、FeNO、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血细胞分析检查结果完善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诱导痰EOS比例(EOS%)≥3%定义为EOS型哮喘组(34例),其余患者为非EOS型哮喘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分析FeNO值、诱导痰EOS%、外周血EOS计数的相关;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结果EOS型哮喘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90.3±26.1)%、FEV1/用力肺活量(FVC)为(69.1±11.8)%,均低于非EOS型哮喘组[分别为(110.1±20.3)%和(8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4,P<0.01;t=5.003,P<0.01)。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670,P<0.01;r=0.741,P<0.01),外周血EOS计数与FeNO值呈正相关(r=0.647,P<0.01)。FeNO值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65 ppb(ROC曲线下面积AUC=0.887,P<0.01),灵敏度为0.647,特异度为1.000。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0.225×109/L(AUC=0.898,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891。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联合诊断EOS型哮喘(AUC=0.916,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945。结论对于确诊的哮喘患者,FeNO和外周血EOS计数是判断EOS型哮喘表型的可靠指标,二者联合能更有效地预测哮喘患者是否存在EOS型气道炎症。

  • 标签: 哮喘 嗜酸细胞 表型 诊断 一氧化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衍生的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s)在粒细胞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和非粒细胞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ECRSwNP)中的含量差异。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鼻内镜手术的双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36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13~67岁,包括ECRSwNP组23例,nECRSwNP组13例;同期纳入对照组12例。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脂氧素(LXA4、LXB4)、消退素(RvD1、RvD2、RvD3、RvD5、RvE1)、保护素(PDX)和巨噬素(Mar-1)多种SPMs在不同病理类型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中的含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SPMs的组间差异,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鼻息肉中SPMs含量与组织粒细胞计数的相关。结果ECRSwNP组RvD2、RvD3、RvD5、LXA4、LXB4、Mar-1和PDX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276、-2.313、-3.371、-2.094、-2.051、-3.104、-2.294,P值均<0.05)。ECRSwNP组RvD2、RvD5、Mar-1和PDX含量均显著高于nECRSwNP组(Z值分别为-2.175、-2.289、-2.243、-2.124,P值均<0.05)。以上7种SPMs含量在nECRSwNP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鼻息肉组织中RvD2、RvD3、RvD5、LXB4、Mar-1、PDX含量均和组织粒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3、0.436、0.371、0.502、0.340、0.386,P值均<0.05)。结论多种SPMs在ECRSwNP中含量增高,脂肪代谢紊乱可能在ECRSwNP的慢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鼻窦炎 鼻息肉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 嗜酸粒细胞 脂肪酸代谢
  • 简介:摘要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eCRS)主要指黏膜组织中粒细胞增多且对内镜鼻窦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反应不佳的难治类型。诊断eCRS的粒细胞截断值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尚缺乏统一标准。基于统计学基础理论,诊断eCRS的截断值即为临床决策临界值,应以临床结局研究作为确定诊断eCRS截断值的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粒细胞性肺炎(AEP)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总结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确诊的2例急性粒细胞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分别以"急性肺炎" "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和"AEP"为检索词,检索2000-2021年的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确诊的急性粒细胞性肺炎患者2例,例1为以高热、干咳伴气喘起病的重症患者;例2为以高热、干咳起病的轻症患者,2例均被误诊为细菌性肺炎;患者均行电子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例1在发病第7天与第19天结果分别为0.50、0.24,例2在发病第14天灌洗液中粒细胞比率为0.06。胸部CT示双侧小叶间隔增厚,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2例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数月后随访未见复发。知网数据库共检索到中文文献24篇,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到外文文献207篇。筛选出涉及中国人群病因的中英文文献共12篇,共纳入AEP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34.3岁,相关病因为:吸烟3例,抗生素3例,环境因素3例,皮疹2例,吸食毒品1例。结论急性粒细胞性肺炎是一种罕见病,病因可能与吸烟、抗原、药物等有关,易被误诊为其他类型肺炎,对激素治疗敏感,一般预后良好。

  • 标签: 肺炎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 体征和症状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糖皮质激素类
  • 简介:摘要粒细胞胞外陷阱(EET)是DNA纤维和颗粒蛋白组成的网状复合物。目前研究表明,它不仅可捕获并杀死各种微生物,起着宿主防御的功能,而且也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支气管哮喘中存在EET,本文主要就EET结构、EET形成机制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嗜酸粒细胞胞外陷阱 DNA 颗粒蛋白 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外周血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分型,评估不同表型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临床特征及恶化风险对个体化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AECOPD患者448例,根据入院时第一次抽取的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粒细胞组(n=158)、中性粒细胞组(n=174)、混合粒细胞组(n=46)和乏粒细胞组(n=70),比较4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征,以出院后再发需要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作为随访结局,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一步对恶化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呼吸衰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静脉激素及高级抗生素使用率均以中性粒细胞组最高,粒细胞组较低(48.3%比31.0%,33.3%比7.0%,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最高,其次为混合粒细胞组,粒细胞组及乏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较低(P=0.003)。以粒细胞组作为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风险较高(HR=1.95,95%CI:1.13~3.37,P=0.017),其他恶化因素包括年龄(HR=1.04,95%CI:1.01~1.07,P=0.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HR=0.98,95%CI:0.96~0.99,P=0.002)以及吸入糖皮质激素(HR=1.61,95%CI:1.01~2.57,P=0.046)。结论基于外周血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分型,中性粒细胞型AECOPD相比于粒细胞型AECOPD住院期间病情严重,且再发急性加重风险高。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嗜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达托霉素相关粒细胞性肺炎(EP)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Wiley Online Library、ScienceDirect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收集报道达托霉素相关EP的病例报告类文献,应用自行设计的Excel数据提取表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达托霉素日剂量、EP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就达托霉素相关EP的临床特点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相关病例报告类文献31篇,报道达托霉素相关EP患者43例。43例患者中男性36例(83.7%),女性7例(16.3%);年龄28~89岁,≥60岁者34例(79.1%);患有急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37例(86.0%);6例患者达托霉素日剂量超过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应用达托霉素至发生EP的时间为4 h~8周,≤4周者37例(86.0%)。达托霉素相关E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97.7%,42/43)、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81.4%,35/43)和咳嗽(51.2%,22/43),因呼吸衰竭使用人工辅助通气者占30.2%(13/43)。43例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检查肺部均出现新的浸润性病灶。40例有外周血粒细胞检查结果描述,39例(97.5%)存在外周血粒细胞比例和/或计数升高;27例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17例(63.0%)粒细胞>25%。诊断EP后,43例患者均停用达托霉素并接受氧气吸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其中29例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停用达托霉素后1~2周症状明显改善,1周~3个月胸部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结论达托霉素相关EP多发生在用药4周内,老年及男性患者居多。尽管症状严重,但及时停药预后良好。

  • 标签: 达托霉素 肺炎 肺嗜酸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过敏肠炎患儿粪便中酸性粒细胞(EOS)的数量变化,为牛奶蛋白过敏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0例牛奶蛋白过敏肠炎患儿(过敏组)、同期就诊的50例非过敏普通腹泻患儿(非过敏组)及50例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3组儿童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EOS及EOS%;Gomori染色法计数3组儿童及过敏组治疗后粪便中的EOS,分析粪便中EOS与牛奶蛋白过敏肠炎的相关。结果过敏组外周血EOS计数(0.71±0.74)×109/L、EOS%(7.56±5.96)%、PLT(382.96±85.98)×109/L;非过敏组外周血EOS计数(0.31±0.18)×109/L、EOS%(3.53±2.26)%、PLT(315.12±69.81)×109/L;健康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0.31±0.15)×109/L、EOS%(3.66±1.65)%、PLT(307.56±85.20)×109/L。过敏组外周血EOS、EOS%、PLT均高于非过敏组和健康对照组(F=13.606、19.055、16.074,均P<0.05)。过敏组粪便EOS计数[(10.75±17.17)个/50个1 000倍视野]明显高于非过敏组[(1.16±3.09)个/50个1 0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5,P<0.05),而健康对照组患儿粪便未见EOS。过敏组患儿回避牛奶4周后,粪便中EOS计数明显下降[(2.26±5.32)个/50个1 000倍视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2,P<0.05);而血EOS计数[(0.56±0.47)×109 /L]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1,P>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肠炎患儿粪便中EOS数量明显升高,经治疗后下降,有助于指导过敏肠炎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婴幼儿 牛奶蛋白过敏 过敏性肠炎
  • 简介:摘要1例53岁男性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400 mg口服、1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粒细胞增多,未积极治疗,继续伊马替尼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双手、双足、腹部水肿疼痛,皮疹逐渐累及全身,胸、背部部分皮肤可见溃烂,全身散在多发斑丘疹伴溃烂、渗液、瘙痒、疼痛。粒细胞计数2.7×109/L。结合骨髓穿刺及皮肤活检结果,诊断为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皮疹,考虑为伊马替尼所致。临床药师参与多学科会诊,分析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相关,建议停药,后续使用应监测伊马替尼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医师暂停伊马替尼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患者皮疹好转,伊马替尼减量后继续维持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嗜酸粒细胞增多 皮肤疾病 药物监测 伊马替尼
  • 简介:摘要患儿 女,10岁,因“腹胀伴间断腹痛半个月余”入院,偶伴气促及胸闷,患儿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及胃肠镜病理粒细胞升高,并排除其他引起粒细胞增多的原因,诊断为特发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心脏超声示右心室心尖处闭塞改变,心电图示Ⅲ、AVF导联T波倒置,V4~V6导联T波低平,V1呈QS型,肌钙蛋白、肌红蛋白、B型脑钠肽升高,存在心脏受累,予降低粒细胞及抗凝、营养心肌及利尿等治疗,患儿心脏损伤好转。儿童特发性粒细胞增多症累及心脏罕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因其在临床症状、病理学、影像学、治疗反应、预后等方面的差异,近年来提出了慢阻肺表型的学说。其中粒细胞增多表型在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存在特异性,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关于粒细胞增多型慢阻肺的临床研究有许多新的进展,本文将着重对该表型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反应、预后、气道微生态、生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嗜酸粒细胞 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