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学校有依未成年学生法定监护人的委托而在特定时间和区域内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监护的职责。其监护职责的归责原则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公平责任原则为补充。对于因未成年学生在校发生人身损害而引起纠纷的处理主要应依照此归责原则来衡量,综合加以考虑。

  • 标签: 学校 在校未成年学生 委托监护 人身损害 赔偿责任
  • 简介:保证期间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一直是学界争论得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保证期间除诉期间,同时,本文认为有效的保证期间应有确定的始期与终期,应是主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一段时期及不能长于诉讼时效。

  • 标签: 保证期间 诉讼时效 诉讼法
  • 简介:无论在我国现行立法上还是目前理论界,关于保证期间的性质一直处于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之间徘徊不定的状况。其实,保证期间既不属于除斥期间,也不属于诉讼时效,它是独立于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之外的失权期间。在理清保证期间和保证债务诉讼时效的关系及主债务诉讼时效和保证债务诉讼时效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现行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修改现行立法的建议。

  • 标签: 保证期间 诉讼时效 除斥期间 立法完善
  • 简介:<正>保证是债的担保的一种合同形式。与物的担保相区别,保证属于人的担保,按照保证合同,保证人向主合同的债权人保证对主债务人履行债务承担责任,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保证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在我国经济活动实践中,采用保证作为某项合同的担保的情况比较常见,我国《担保法》对保证制度的规定也最为详尽。保证期间是保证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保证合同实务中涉及到保证人和债权人的权利与义务,当事人甚为关注;同时,保证期间还是容易发生争议的因素之一。《担保法》对保证期间的规定却未尽合理与周详,本文对保证期间法律问题的阐述,旨在求得对该

  • 标签: 保证期间 债权人 保证责任 主债务人 诉讼时效 《担保法》
  • 简介: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成为自然债务,权利人接受义务人履行自然债务不属不当得利,双方当事人对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债务重新确认的协议,是以履行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债务为内容的一个新合同,应得到法律强制力的保护。

  • 标签: 自然债务 自愿履行 重新确认
  • 简介:保证责任期间可以约定,但是否应有明确的、最长期限的限制,这不仅应考虑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公平问题,更要结合保证责任期间的性质、当事人合同自由的实现程度、制度推理的现实性基础等因素来考虑.结论是对约定保证期间应尽量保证合同自由,取消来自强行法的限制.

  • 标签: 保证责任约定期间 法律规制 保证期间 中国 当事人合同 司法解释
  • 简介:劳资争议期间工资支付危险分配需要结合罢工与闭厂、合法争议行为与违法争议行为、劳工是否属于工会会员以及是否参加争议行为等因素来合理确定。在劳资争议期间工资续付危险分配,亦需要结合劳工申请病假、带薪休假的时间、目的以及周休、法定节假日的时间安排及其与争议期间的关系等因素来合理确定,以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

  • 标签: 劳资争议 工资支付 工资续付
  • 简介: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基本上都将犯罪嫌疑人在党的纪检部门采取“双规”措施期间的如实交待认定为自首.犯罪嫌疑人“双规”期间的如实交待能否认定为自首,判断的标准应是其交待的行为是否符合自首成立的条件以及自首制度的立法本意.只有严格区分“双规”期间交待的不同情形,才能准确做出自首认定.

  • 标签: 双规 交待 自首
  • 简介:我国《民法通则》确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及其起算方式,并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无法实现诉讼时效制度的目标,是应予修正的。诉讼时效制度私人视角的缺失、不良信用环境的现实背景、权利人为中断时效的沉重证明负担、法官自由裁量带来的对确定性的损害造成我国现行法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及其起算方式的危机,而《德国民法典》在2002年的转变并不能够为此提供足够的辩护。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应当采取相对较长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加“客观”起算方式的模式,并同时作为例外规定各种较短的诉讼时效期间

  • 标签: 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期间 起算方式 反思
  • 简介:<正>早在2006年,中央就提出对形势的判断:"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中央提出的"四个深刻"

  • 标签: 信访工作 群体性矛盾 管理创新 社会建设 综合研究 实际工作
  • 简介:保外就医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对重病犯人采取的一种特殊服刑方式,其对象一般是患疾病,难以在监狱里生活,随时有生命危险或行动不便的人。保外就医服刑犯在监狱外重新犯罪,愿数罪并罚。但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法律法规在对此类犯罪嫌疑人开展侦查和收押方面的模糊性给该类案件的处理带来一定阻力。本文结合实例,针对保外就医犯人监外服刑期间犯新罪侦查收押实践中的疑难进行分析,力求发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保外就医 重新犯罪 羁押 侦查
  • 简介:刑事诉讼法有关期间的若干条款修改刍议于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侦察、起诉、审判、上诉等刑事诉讼活动规定了一定的期限,但是,有关期间的若干条款,内容过于粗疏,用语模糊,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因而可操作性差。对此,笔者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刑事诉讼法...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检察院 起算时间 公诉案件 被告人 办案期限
  • 简介:<正>“七五”期间,法学学科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重点研究课题共有33项。经过几年的努力,迄今为止,多数课题已经完成,其中一些课题的最终成果已经出版。总的来看,法学学科是完成“七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比较好的一个学科。一、最终研究成果或部分最终研究成果已经出版的课题有9项,它们是:1.中国法学会王仲方主持的《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其最终成果《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专著,39万字)于1989年5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理论、违法与犯罪的原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对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立法等重

  • 标签: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重点研究课题 理论与实践 法学学科 完成情况 研究成果
  • 简介:自首制度作为我国刑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是刑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适用该制度,对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迅速侦破刑事案件,鼓励和引导犯罪分子自动投案、改过自新,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及时打击和预防犯罪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及司法解释来完善自首制度,但是对于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主动投案的犯罪嫌疑人是否适用自首,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司法实践中,对此情形下自首的认定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将结合案例对此予以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 标签: 取保候审 逃跑 主动投案 是否自首
  • 简介:可撤销的法律行为这一范畴中所对应的各种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各有其特殊性,不应该设立统一的法律规则。中国法上如果针对意思表示错误(重大误解)的规范模式,更多地采取意思主义的进路,就应该限制相关撤销权的存续期间,要求表意人立即撤销其意思表示。如果立法层面上给予撤销权的行使以特定的除斥期间,相关期限也不宜过长,并且其起算点应该采取客观标准,从意思表示作出之日起开始起算。

  • 标签: 民法典编纂 重大误解 错误 可撤销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