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公诉案件中采用和解程序并不影响刑事实体法价值的实现,相反它对传统刑事司法观念进行了巨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刑法理论与诉讼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有利于实现被害人利益与加害人权利、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以及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统一,对于刑法价值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刑事和解 刑法价值 公诉案件和解程序 平衡论
  • 简介:2000年9月14日,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达4109万余元被执行死刑,引发世人极大关注。案发时,成克杰已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因而此案在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涉案职级最高的反腐败案件。1994年初至1997年底,成克杰在担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广西银兴实业发展公司、广西信托投资公司等单位和个人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 标签: 成克杰 广西壮族自治区 受贿案 信托投资公司 全国人大常委会 新中国成立
  • 简介:近段时间以来,接二连三的广州村宫遭到查处。在许多内陆地区,村官还算不上一个令人眼红的职位。然而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州的村官们却手握实实在在的权力。一些村官的涉案金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 标签: 村官腐败 广州 调查 沿海发达地区 内陆地区 涉案金额
  • 简介:一、被代表的民意从"自媒体"或称"社会化媒体"诞生时起,这些传播技术平台与"人民"的结合就被看做一个天然的过程,认为微博等开放平台上的意见构成了"没有权力的大多数"对特权阶层的挑战。因而,任何以正当性借口干涉网络自由、限制网络发言(包括谣言)的行为都被视为"反人民"的、邪恶的专制行为,网络论坛上对社会议题的主流判断往往被直接等同于"公意"。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以新浪微博中关于"吴英"的讨论为例,在这些讨论中,大部分内容都来自通过新浪认证的加"V"用户,

  • 标签: 民意 舆论 网络自由 技术平台 特权阶层 开放平台
  • 简介: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议题大量兴起,这些公众议题成了聚集公众意愿、表达民意的重要平台。通过分析"复旦投毒"案发展进程中的公众议题及其嬗变,剖析公众议题嬗变的原因,并探究政府在公共事件中如何回应社会关切议题。

  • 标签: 公共事件 公众议题 议程设置
  • 简介:2011年英国公民福蕾尔在担任一件毒品案件审判的陪审团成员时因违法使用互联网接洽被告、搜索被告信息而被控藐视法庭罪,成为英国第一个因在案件审理期间滥用互联网被判刑的陪审员。该事件发生后轰动了英国司法界,互联网对英国陪审系统带来的冲击开始被关注,成为英国陪审制发展上的一个新难题。,分析互联网对英国陪审制的挑战及其原因,找到英国陪审制的出路,正确借鉴其成功经验为我国的司法审判制度改革所用尤为重要

  • 标签: 福蕾尔案 互联网 英国陪审制 挑战
  • 简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围绕典型意义的政府俘获案例(郭京毅)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了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影响因素,并构建了政府俘获形成机理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政府俘获的影响因素包括转轨制度特征、企业政治行为、社会网络关系和政府政策支持四个维度,即在转轨时期的制度条件下,企业采取政治行为,并且为之进行社会网络关系的有效运作获取排它性的政策支持时,政府俘获才能形成。区别于既有研究多采用单一经济学视角,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分析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着眼于中国情景下新的发现和结论,认为企业俘获行为的合意性以及对相应的关系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我国转轨时期政府俘获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既有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俘获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为管制系统再设计和管制改革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 标签: 政府俘获 扎根理论 影响因素 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