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变化盲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客体或情境中的变化,是近十年以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变化盲可发生在各种实验条件下.例如,在扫视、眨眼、电影镜头切换时发生的变化以及真实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变化,观察者都有可能探测不到.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于变化盲的研究成果,包括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和对这个现象的解释等.

  • 标签: 变化盲视 认知心理学 变化知觉 变化探测
  • 简介:本研究选取ADHD混合型儿童11名,ADHD注意缺损型儿童13名以及正常儿童15名,通过“平均估计长度”、“平均估计误差百分比”、“估计变异值”三个指标,考察不同亚型ADHD儿童在时距复制和言语估计上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研究发现,在视觉刺激条件下,ADHD儿童的时距估计缺损并不受时距长度的影响;ADHD混合型儿童在多项任务中所表现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都差,而ADHD缺损型儿童只是稳定性差,说明ADHD混合型是ADHD中更严重的亚类型:ADHD儿童在时距估计任务中稳定性差,反映了其状态调节能力的落后。

  • 标签: ADHD 亚类型 时距估计 状态调节
  • 简介:无意盲是注意捕获失败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可以影响视觉注意的捕获。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影响无意盲。本研究采用了静态无意盲典型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工作记忆对无意盲的引导作用以及在不同知觉负荷下引导作用的自动性,进而研究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盲的改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属于同一类别时,对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显著高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不属于同一类别的情况,说明在纯语义的水平上工作记忆内容可以引导视觉注意捕获,进而改善无意盲。实验2发现,当知觉负荷由低到高变化时,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同类属时,觉察率无显著变化,说明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盲引导不受知觉负荷的调节,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 标签: 工作记忆 无意视盲 知觉负荷
  • 简介:摘要为探究认知负荷和期望对非注意盲的影响及二者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实验者修改持续动态范式,采用2(期望:高/低)×3(认知负荷:高/中/低)混合设计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高期望个体检测到意外刺激次数显著高于低期望个体;不同认知负荷对意外刺激检测无显著差异;中、低负荷下,高、低期望对意外刺激检测存在显著差异,高负荷下期望对意外刺激检测无显著影响。这表明期望确实影响非注意盲,并在特定负荷条件下作用更大。

  • 标签: 认知负荷 期望 非注意盲视
  • 简介:采用边界范式,以60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不同词语类型的预效应。结果表明:(1)五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阅读效率;(2)预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出现明显的预效应;(3)不同词语类型的预效应差异不显著;(4)未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阅读眼动的序列加工模型。

  • 标签: 中文阅读 预视效应 边界范式 小学 眼动
  • 简介:研究人计算机界面设计中的眼动交互反馈方式,为优化基于视线追踪技术的人计算机界面设计提供工效学依据.12名被试在交互对象有无边框提示和当前注视位置有无视标反馈的四种组合条件下,通过眼动交互完成目标选择任务,由计算机自动记录作业时间、选择错误和超时数目.结果发现,有无当前注视位置的标反馈对作业时间有显著影响,有标反馈可加速目标字母的搜索与定位过程和目标激活过程,由标反馈所产生的作业时间下降,主要由目标定位时间的缩短所致;边框提示对用户的作业绩效无显著影响.根据上述结果可得以下结论:对当前注视位置提供标反馈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方式,基于视线追踪的人机交互系统应为用户提供这种反馈信息.

  • 标签: 作业绩效 眼动交互反馈方式 视标反馈 视线追踪 人计算机界面
  • 简介:通过控制干扰刺激量,研究分散注意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空间WM的影响.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扰条件下,学困生空间WM均比学优生差;干扰任务不仅影响学困生空间WM的加工能力,也影响他们的存储能力.这说明学困生不能有效抑制外界干扰可能是他们空间WM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二的结果表明:空间WM有缺陷是各类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学优生来说,不同类型学优生空间WM不同,语文学优比数学学优的学生的空间WM能力更强,主要表现在加工功能上.

  • 标签: 分散注意 视空间工作记忆 学习困难学生 比较研究 认知障碍 加工能力
  • 简介:无意盲是指由于专注于某项任务而对视野中的其他事物视而不见的现象,它同时受意外刺激低水平的物理特性、语义相关性以及观察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无意盲是联系知觉、意识和注意的重要桥梁。本文采用静态的无意盲范式,随机选取8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同时考察了意外刺激的位置和意义性对无意盲的影响。结果表明:(1)意外刺激的呈现位置对无意盲没有显著的影响,呈现在外周和中央的探测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意盲可能是受基于注意区域而不是基于注视点的位置因素的影响;(2)意外刺激的意义性对无意盲有显著的影响,相比于无意义刺激,有意义的卡通笑脸不管呈现在中央还是外周,都更易获得探测。

  • 标签: 大学生 无意视盲 意外刺激
  • 简介:只信任亲近的人,不信任陌生人,即差别信任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研究通过3个涉及信任游戏的实验来考察情与差别信任的关系。在实验1中,对虚拟人物表现更高情水平的被试更少受到关系距离的影响。在实验2、3中,被试的情水平通过文章、图片记忆任务来操纵,两个实验都发现情组比控制组表现更低的差别信任。实验结果表明,诱发情能增强个体对陌生人的信任,进而减少差别信任。

  • 标签: 差别信任 共情 关系距离
  • 简介:通过考察经验水平和线索提示对他人焦虑情的影响特点,揭示有经验者低情的原因和提高情的方法。结果发现:(1)有经验组的焦虑情得分显著低于正在经验组;(2)详细线索条件下被试的情得分显著高于概括线索条件下被试的得分;(3)详细线索条件下,经验匹配被试的焦虑情显著高于经验不匹配被试。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境和简单线索条件下有经验被试对他人没有高的焦虑情,但详细线索提示可以唤醒情绪记忆,显著提高有经验被试的情水平。

  • 标签: 焦虑共情 相似经验 线索提示 记忆受限 易得性启发
  • 简介:正念训练是源自东方,形成于西方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西方心理学家把正念从宗教中带出,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目前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等。西方的学者倾向于把正念作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来使用,但对正念背后的原理和理论鲜有探讨;东方的正念有一系列的理论支撑。未来,正念技术的发展需要东西方文化更进一步的融合。

  • 标签: 正念训练 禅定 八正道 四圣谛
  • 简介:网络欺负已成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情是一种亲社会性的人格特质,它也可以有效地预测网络欺负。情通过影响不同的网络欺负角色-网络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和网络旁观者,影响着欺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其中认知情和情绪情发挥不同的作用。目前,关于情影响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未来研究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加强理论建构,进一步为网络欺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

  • 标签: 网络欺负者 网络受欺负者 网络旁观者 认知共情 情绪共情
  • 简介:情中包含情绪和认知两种加工过程,二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机制。其中情绪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从婴儿期直到成年期呈现下降趋势,到老年阶段有所上升,呈现出U形发展轨迹。其发展可能是由于镜像神经元储存的共享表征日益丰富和精细。认知情发展相对较晚,从出生直到成年期呈现上升趋势,在老年阶段逐渐下降,呈现倒U形的发展轨迹。其发展是随着颞顶联合区和前额叶皮层成熟、个体区分自我他人和抑制自我中心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的。只有分别考察两个成分的发展才能了解情发展的本质和机制。

  • 标签: 共情 情绪分享 认知调节 共享表征 执行功能
  • 简介:采用Most(2000)的持续动态的实验范式,以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为非期望刺激,研究其生态意义信息对无意盲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被试对负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更高;而对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无显著性差异;(2)相对于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更高,而抽象面孔与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负性的、精细的非期望刺激的无意盲率更低,即生态意义信息强的非期望刺激更易捕获注意。

  • 标签: 无意视盲 非期望刺激 生态意义信息 注意捕获
  • 简介: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情,而对情绪情与认知情的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的儿童的情绪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的儿童的认知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情。

  • 标签: 婴儿 将心比心 母亲陪伴总时间 共情 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