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固有哲学一直把天、道、太极、气作为本体的基本范畴,同时也代表宇宙整体的基本范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本体思想深受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除了“天”以外,中国固有哲学本体的基本范畴、价值取向和思维理路,都极大地左右了中国佛教本体的形成与演变。其始自于汉代,以中国的相类范畴比附佛教的本体范畴,主张真理与主体、本体与主体的一体化,突出地高扬本体与现象相即的思想,创立了富有层次性与圆融性的本体思想。

  • 标签: 哲学本体论 中国佛教 中国古代哲学家 宇宙万物 本体论哲学 基本范畴
  • 简介:道教继承道家的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原,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因此,从价值的角度来看,道乃是所有价值的创生之源。宇宙万物都是“道生之、德畜之”的,是道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具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 标签: 道教 自然价值 道家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 环境伦理学
  • 简介:华严宗心性的特色和根基在于“自性清净圆明体”本体地位的确立。华严学中,此“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心,亦即如来藏。此心在众生心识中叫作心体,在法界中叫作“一真法界”。此“体”不但是众生之本体,也是宇宙万物之本体。华严诸师将“法界”与一心同等使用,又用“一真法界”统摄四种法界,从而构成了独特的法界本体。而相即相入的逻辑和唯心回转的本体原理也可当作华严学的方法

  • 标签: 性起 自性清净 华严宗 心性本体论
  • 简介:《甘水仙源录》(以下简称《仙源录》,若无说明,本文所引皆出自此书)十卷,元代著名道教学者李道谦撰,前八卷录自王重阳以下全真教派约五十人之传记、碑文、祭文等。后二卷录全真道宫观碑记及七真传序赞。各篇大抵出自当时名流,如元好问、姚遂、王磐、王鹗、金源踌、陈时可、秦志安等,故历来被史家所重,是研究全真道历史的重要典籍。本文拟从其对全真教发展史的记述、

  • 标签: 史料价值 水仙 全真道 教学者 王重阳 元好问
  • 简介:本文从本体、境界与现实型态三个方面诠释“生活即修行”的涵义:一、“生活即修行”的本体在于“般若法性”,是理悟与实践并重;二、其境界是“平常心是道”,提倡在生活中要有真实的体悟,培养去执、自由、宁静、灵性之心;三、“生活即修行”只关涉修道个体,与寺院等组织无关,寺院的制度性生活必须是出世、批判世俗意义的生活,必须强调只有出家、禁欲主义的生活才是修行.

  • 标签: 生活即修行 性在作用 平常心是道 制度性生活
  • 简介:行气又称炼气、食气、服气、吐纳,是古已有之的养生术。道门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倨!理》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道教行气术作为治病、养生,最终实现成仙理想的手段广泛应用于修炼,并被后世广为流传。

  • 标签: 行气 现代价值 道教 综论 养生术 抱朴子
  • 简介:道教之源出自道家,而道家的慈爱、尚善等思想为道教所继承,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慈爱天下”的道教义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企业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增加就业、慈善捐助、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

  • 标签: 道法自然 大爱 上善若水 社会责任 慈善捐助 公益活动
  • 简介:道教执着追求的“仙境”和“理想王国”,于公元五世纪初在幽居庐山南麓的大诗人陶渊明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诗并记》中出现了。《桃花源记》中是这样描绘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青山绿水,桃花夹岸,田交阡陌,稻菽桑蔴。“春蚕收长丝,为熟糜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好一块返朴归真的净土,好一片自由自在的乐园,好一派无忧无虑的仙境呵。

  • 标签: 桃花源 陶渊明 诗人 描绘 外人 执着
  • 简介: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人类前所的未有的物质文明,特别是二十世纪高科技的发展,更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空前的发达水平。与此同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空前强大起来,人类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自己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例如: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水资源状况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等,让大家感受

  • 标签: 道德责任 惨重代价 生态危机 水资源状况 全球变暖 毒害物质
  • 简介:道教的自然观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人与自然万物是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自然、生命、和谐,反映道、天、地、人之问的自然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自然观的总纲,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形式。

  • 标签: 自然观 和谐 共生 道教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 简介:在我们的常识中,书籍是语言和符号的一种重要载体,且毫无疑问出自于某一位作者的创造。但道教有一种奇特的说法,与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它认为道教的经书没有作者,是自然创生的。如《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称:“《九天生神章》,乃三洞飞之罴,三合成音,结成灵文,混合百神隐韵内名,生罴结形,自然之章”。

  • 标签: 道教经书 自然 天生 为道 创生 常识
  • 简介:2016年11月21—23日,“自然灾难·宗教·人文关怀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所长委托,周冶副所长为本次会议致开幕辞。李刚教授、詹石窗教授、木村敏明教授、陈建明教授及高仓浩树教授依次作了主题演讲。会议围绕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要议题及代表性观点大致如下: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宗教文化 自然灾难 人文关怀 综述 四川大学
  • 简介:胥远在2005年6月8日《北京科技报》并发表文章,探讨中国寺庙建筑所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与欧洲教堂建筑的比较,作者认为,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着深层联系。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与周围环境以及殿落、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展示出组合变换所赋予的和谐、宁静以及韵味。中国寺庙建筑还是绘画式的,出发点是线,梁、柱、

  • 标签: 教堂建筑 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 中国 寺庙 展现
  • 简介:至明代,地处贵州铜仁地区印江江口的梵净山已有兴隆的佛教活动。其时,因得明神宗母亲作佛法外护,山中各处均有起寺造塔的记载。万历神宗皇帝(1573-1620)的母亲姓李。这位李太后虔诚信佛,她的兄长李国舅更是时时“思慕三宝,渴仰出家求道”。于是皇家出钱出力在梵净山为他开山建寺,供其作清修道场。鼎盛时

  • 标签: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梵净山文化 贵州 佛教活动
  • 简介:“禅修是一种激发心灵内在潜能,进而增强身体免疫机能的法门,但不是万能的。如果我们生病了一味去修习禅定,放弃医院治疗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希望大家有病一定要去医院接受正规的检查和治疗,而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禅修上。在明确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如何通过修习禅定来让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加健康。”

  • 标签: 生命 自然 解读 佛法 免疫机能 禅修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正>纬书是配合经书的。古代的经书囊括一切学问,是个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所以配经的纬书,也是包罗万象的。谶纬代表东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在经学上,它是东汉时代具有权威性的,势力最大的一派。当时凡是善于附会图纬的就能得官,反对谶纬的就会得罪。范晔说:“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仅免,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显贵,世主以此学,悲矣哉!”(《后汉书·范郑陈贾传》)

  • 标签: 谶纬神学 灵宝 道教 纬书 宗教 自然科学
  • 简介: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一直是神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且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奥古斯丁到安瑟伦,从阿奎那到康德,这个问题引起了古今无数神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本文拟介绍当代著名宗教社会学者彼得·贝格尔的《天使的传言》一书中所论述到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新五路证明"的问题。作者首先简单介绍贝格尔的这本书及其价值,其次分析古今哲学与神学思想史上颇有代表性的上帝存在的证明,最后通过阐释贝格尔的具有"现象学和心理学色彩"的"新五路证明",从而彰显其哲学和神学理论价值

  • 标签: 贝格尔 天使的传言 上帝存在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