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效用抑或劳动孰为价值源泉的争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由来已久。发生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与马克思劳动价值之间的争论表明:把效用归结为价值源泉的学说,由于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衡量效用的尺度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认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的量的尺度的劳动价值学说,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角度看,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 标签: 马克思 价值悖论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 简介:刘玉平著,齐鲁书社2006年1月出版。全书共23.5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析易学思维,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周易》概述;第二章析汉代象数易学思维,作者指出汉易思维的模式和主要特色在于吸取当时的天文、历法、物候等知识,以以卦气说为主的象数理论解易,建立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象数易学思维模式;第三章析魏晋至唐代的易学思维,分析了汉代易学的内在矛盾和魏晋易学兴起的原因,重点论述了王弼的易学革命和孔颖达的易学诠释方法;第四章析宋代象数与义理思维,指出宋易思维的主要特征在于经传分别,因经以明道,注重义理的阐发,将《周易》高度哲理化,而不重视文字训诂和字义注解;第五章总论《周易》思维的特色及影响,分析了《周易》思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着重析了阴阳和谐思维,指出《周易》阴阳和谐思维代表了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下篇为易学的人生价值,亦分为五章,依次论述了人生生存、人生道德、人生功业、人生矛盾和人生理想。指出宇宙生命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是《周易》人生哲学的根本观念,其人生生存,高扬宏大而深沉的生命意识,从天地生生之大德下贯到人生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人生道德则反复阐扬圣人君子之德,具体展现为遏恶扬善,崇德尚义,谦诚聚合等;人生功业则以崇德广业为主旨,主张进德修业,开物成务,建功济世,达到盛德大业的价值目标;人生矛盾则论说了人性、生活和社会中的种种辩证法,启迪人们把握“时”的哲学,积极应对人生;人生理想则从人生矛盾入手,倡导不谄不渎、宽居仁行、知进退存亡的人生智慧,最终达至于天地合德的理想境界。这五大部分互相贯通,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

  • 标签: 人生价值论 思维模式 象数易学 《周易》 生命意识 主要特色
  • 简介:价值与伦理学研究》2002创刊,已经连续出版至今。本刊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联合主办的哲学学术集刊,主要刊登价值、伦理学及相关领域论文,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研究''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理论前沿''问题聚焦''书评综述'等。

  • 标签: 价值论 伦理学研究
  • 简介: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历史发展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发展特质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历史发展反映了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理论逻辑体系中对劳动价值的推进,列宁对生产价格理论所作的垄断价格理论的发展,以及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没的早期实践中对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的探讨。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历史发展 《资本论》 逻辑体系 价值规津
  • 简介:到目前为止,我国价值本体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体说"、"关系说"和"系统质说"。可以说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揭示了价值本体的某个方面,但是都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说明价值本体问题。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比较、辨析以上三个阶段观点的得失,提出价值是作为主体对客体满足其需要的满足感的概念描述而存在于主体的思维当中的。

  • 标签: 价值本体 满足感 价值概念
  • 简介:习近平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强调,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他提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他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他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军强、民富、国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论
  • 简介:西方价值哲学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日本,受到学者哲人的重视。其中,牧口常三郎不仅吸收了西学思想,并结合当时日本的社会背景,对价值问题提出自己原创性的观点。他的价值思想,一方面可视为价值哲学在日本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其独特的思想成果。

  • 标签: 价值哲学 牧口常三郎 创价教育学
  • 简介:价值究竟是预成的,还是生成的?这是哲学领域值得探讨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哲学界从设定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主客关系出发界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或遮蔽了价值的生成过程。其实,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能仅仅以满足需要为基准,而应以主体自身的应然生成过程为旨归。

  • 标签: 生成论 需要价值论 价值生成
  • 简介:价值与伦理学研究》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共同编辑,以价值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集刊注重发表理论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发表中西价值与伦理学思想史方面的文章。

  • 标签: 价值论 伦理学研究
  • 简介:"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使我们确立了在认识与实践高度统一基础上的真理观,为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仅仅寻找真理是不够的,还要了解真理"有何用"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为这一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在中国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充分写照.

  • 标签: 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价值论 真理标准 价值取向
  • 简介: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的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知识建制,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不仅是非历史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价值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社会事实这一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体现出理论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定位。对价值问题的任何回避或拒斥,都只能使社会科学自身陷入困境。

  • 标签: 社会科学 实证主义 价值中立 解放
  • 简介:本文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继承和发展展开讨论,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的主体性原则,发展了人民主体价值观念和价值立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的革命性原则,发展了共产主义价值观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价值与真理相统一的原则,实现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一体化.

  • 标签: 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 价值论 实践标准 生产力标准 人民利益标准
  • 简介:“生产要素价值”是不正确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主要不在于解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种仅仅考察“原始的实物交换”的理论。它既不是“狭义劳动价值”,也不是承认任何劳动都创造价值。我国长期以来轻视知识和排斥知识分子的根源,不是劳动价值。生产要素价值不可能取代劳动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生产要素价值论 资本主义 剩余价值
  • 简介:信息本体是邬焜信息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其用来判断信息哲学带来哲学"革命性"转向的最终依据。由于哲学"教科书体系"及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念的长期影响,包括邬焜在内的众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误认为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本原",把西方哲学史简单化、公式化地曲解为物质—精神二元结构的演变史。通过对西方本体传统基本观念的梳理,并以此为基准来对邬焜的信息本体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可以发现,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体,而是响应信息时代精神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主义的哲学取代其信息本体,邬焜的信息哲学体系仍然能够成立。

  • 标签: 邬焜 西方本体论 信息本体论 哲学革命
  • 简介:冯友兰遗言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在近些年大陆儒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义如何登场,成为学术界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陈来教授的新著《仁学本体》是对两千多年来仁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以儒家式的、中国式的哲学建构,回应了当代儒学以及中国哲学理论建构的时代问题。本书是当代儒学复兴的奠基之作。

  • 标签: 当代理论 儒学价值 仁学思想 本体论 教授 陈来
  • 简介:从不同视角、观点出发来分析、观察工程,会有不同的图景和认识。人们不仅需要从要素观点认识工程,更需要认识和把握工程的“本根”,研究工程本体问题。工程本体认为不能把工程看作科学或技术的衍生物、派生物或依存物,工程有其不可否认的作为“本体”的地位。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活动现实地塑造了自然的面貌、人和自然的关系,现实地塑造了人类的生活世界和人本身。工程本体不同于自然本体,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改变自然的活动;它也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神学本体,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的人本性质而否定了那种神学本体观念。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工程活动 自然本体论 神学本体论 “本体” 生活世界
  • 简介:郭象的本体是由独有、自性、独化、相因和玄冥构成的完整的个体主义哲学体系,具有令人惊叹的思想原创性、彻底性和逻辑严谨性.这是儒释道本体哲学之外的一种新的本体.

  • 标签: 个体主义 独有 自性 独化 相因 玄冥
  • 简介:<正>哲学发展不能回避本体问题。因为不管是谈论世界观问题还是认识、历史观问题,总得有一个立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这就是所谓“本体”问题。因此,我认为本体论争论的出现和展开,正是哲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研讨深化、开始触及实质的一个表现。(一)讨论问题首先要明确概念。本体(Ontology)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义是关

  • 标签: 世界观 实践本体论 实践活动 几点思考 基本前提 物质本体论
  • 简介:中国古代固有哲学一直把天、道、太极、气作为本体的基本范畴,同时也代表宇宙整体的基本范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本体思想深受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除了“天”以外,中国固有哲学本体的基本范畴、价值取向和思维理路,都极大地左右了中国佛教本体的形成与演变。其始自于汉代,以中国的相类范畴比附佛教的本体范畴,主张真理与主体、本体与主体的一体化,突出地高扬本体与现象相即的思想,创立了富有层次性与圆融性的本体思想。

  • 标签: 哲学本体论 中国佛教 中国古代哲学家 宇宙万物 本体论哲学 基本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