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达浦生阿訇为例,具体分析了其生平实践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生成的社会框架,以及其个体实践中三种认同的互嵌与互惠。这展现了近代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征,揭示了现代背景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成功的原因,彰显出达浦生阿訇不愧为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典范。

  • 标签: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国家认同 伊斯兰教 中国化
  • 简介:当人们自信于自己的认知判断时,那不可知的疑云总是如影随形,笼罩其间。这种情形,由来已久。

  • 标签: 自性 理性 佛法 佛教 自证分
  • 简介:在泰国社会,云南华人被当作一个不明确的“族群”,经过陆路到达泰国,被归类为“陆路上来的中国人”,被笼统称为“霍(Ho)”或者是“秦霍(Chin—Ho)”,以此与通过海路来到泰国的广东人、福建入相区分。

  • 标签: 回族穆斯林 族群认同 泰北 “族群” 泰国 中国人
  • 简介:在规模化和社会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不再是唯一或单一的个人,而表现为“翻译群落”,即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集合体”。本文探究《圣经》翻译史上的杰作英文“钦定本”之翻译群落和翻译生态环境,发现“译者群落”作为“翻译群落”的中心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使整个翻译群落呈现出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生态理性特征。

  • 标签: 钦定本 翻译群落 主体 生态理性
  • 简介:太虚以综合“因缘生、唯识现”原理的如来藏为贯穿净土世界与生命的形上理性;落实为净土实践法门,开展出层次丰富、崇尚入世的伦理。作为价值合理性行为的净土伦理实践,与世间伦理统一而斥逐巫术。净土信仰的入世转向,鼓励因果律原则的现实运用,解释过去,预测未来,创造新因以求新果,具备工具合理性特征。太虚对理智与德性分裂弊端的洞见,及契合科学世界观的自觉努力,为他的净土思想更添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理性 净土 现代化
  • 简介:组织边界问题作为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系到组织活动的效率及组织成长。从人类学的族群认同理论出发,结合当今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对组织边界的讨论,将组织看作族群来展开研究,不仅能够对组织边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而且能够丰富组织边界研究的理论,从而弥补人类学在组织边界研究领域的缺失。

  • 标签: 族群 组织边界 认同边界 人类学
  • 简介:"文化革命"以后,在知识界、学术圈中,曾兴起一股所谓"基督教热",出现了一批被基督教界称之为"文化基督徒"的群体。这个群体对基督教的关注和热忱,不仅体现在对其历史、学说、教义、人物的研究、评价和译介、形成一个重新认识基督教的氛围;而且,在这个热潮中,有的知识分子步入基督教的段堂,拜倒在十字架的祭坛下。其中

  • 标签: 中国基督教 中国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 文化革命 信仰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明清时期,不少汉人避难至闽东畲村,世代与畲族通婚,习得畲族文化,但仍然保留自己的汉族姓氏,这便是汉姓畲族.他们展现出汉族与畲族双重的族群身份与认同,日常实践中会根据情境表现相应的族群身份与认同,同时在族谱和传说中进行汉人正统和畲族身份的双重建构.通过对汉姓畲族双重族群身份获得的历史过程和实践的研究,会发现汉姓畲族展现出了复杂的能动性,他们并不像华南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单纯去摆脱地域社会标签以拉近与国家的距离,实际上,他们还会去获得畲族标签,以把自己整合进地域社会之中去.

  • 标签: 汉姓畲族 族群身份 族群认同 建构
  • 简介:近年来,国内知识界流传着西方文化正在或者已经没落的说法。面对这样的论断,深思之后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西方文化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如果有,其生命力的根源和动力何在?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关系到我们如何判断和定位西方文化的未来走向。

  • 标签: 文化生命力 西方文化 信仰 理性 知识界
  • 简介:编者按: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伊斯兰教协会工作概论》(洪长有、王德才主编)一书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基层伊斯兰教协会的几位同志共同编写,凝聚了伊协工作团队的集体智慧。该书以严谨的态度对伊斯兰教协会过去几十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思考,以创新的理念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具有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现将中国伊协会长陈广元大阿訇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 标签: 理论创新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宗教文化出版社 实践 动工 理性
  • 简介:本书由李丰徘(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林长宽(国立政治大学阿拉伯文系副教授)、陈美华(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宗德(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教授)、蔡源林(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等学者合著。本书的的特色在于,介绍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伊斯兰教、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伊斯兰教 宗教学 出版 信仰
  • 简介:新近发生的两起“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自焚事件说明,一个人要是被邪教所精神控制,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据自焚者的亲属和同事介绍,自焚者王进东、郝惠君和刘春玲原本都是正常的人,都是好人。郝惠君还是学校不可缺少的骨干教师。她工作积极,性格开朗,能歌善舞,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自从练了“法轮功”后,他们都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工作消极,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冷漠、孤僻,最后走上了绝路。、

  • 标签: “法轮功” 邪教组织 科学理性 精神控制 价值观念
  • 简介:产生于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在1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传播之广泛和对世界历史发挥的重要影响,决不逊色于其他世界宗教。尤其是在当代,随着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开展,伊斯兰主义成为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如今几乎占人类总数五分之一的各穆斯林民族遍布于世界各地,但在所有信仰伊

  • 标签: 宗教信仰 认同心理 波黑 穆斯林族 基督教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具有现代性的图书馆学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在我国确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图书馆学一直未能实现科学化改造。因此,实现图书馆学之真正科学化,一直是我国图书馆学人的愿望和目标。人们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增强图书馆学的规范性,提高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以得到社会更多的重视和认可。

  • 标签: 图书馆学人 科学化 20世纪20年代 理性 西学东渐 现代性
  • 简介:太虚本佛教近代化改革的立场,对回传中国汉地的日本东密作出理性化的抉择。他从教、理、行、果诸方面批判王弘愿所传东密的“非法密风”,尤重捍卫中国僧制的禁欲主义伦理及佛法理性原则。

  • 标签: 密教 武昌佛学院 太虚 禁欲主义 王弘愿
  • 简介:中国教会所取得的诸多辉煌成就中,有一点最受普世教会瞩目和向往的就是,中国教会已经进入“宗派已过时期”,总体上来说,中国基督教已经没有原来各宗派的旗号,也没有原来各宗派的组织。中国教会能够取得这一伟大成就,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各教会之间,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 标签: 中国教会 基督教 合一性 “求同存异”原则 教义学 《新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