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邓小平的人权观汪习根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存在着尖锐对立和根本分岐的一个焦点问题。西方某些大国奉行“人权外交”政策,为达到以“人权”作幌子,干涉别国内政,推行强权政治的目的,在人权理论领域颠倒是非、制造混乱、模糊视听,造成极坏影响和严重后果。邓小平...

  • 标签: 人权保障 邓小平 人权的国际保护 市民社会 马克思主义原理 国际法基本原则
  • 简介:试论邓小平对列宁权力监督思想的发展蒋逸民列宁和邓小平都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强化人民群众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就提出了“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的实质。”①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官僚...

  • 标签: 权力监督 邓小平 群众监督 党内监督 列宁 人民群众
  • 简介: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执政能力”这一概念,也没有就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但他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十分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都是基于“我们党是一个执政党”的前提之下,以执政党更好地为人民执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是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 标签: 邓小平 执政党 建设
  • 简介:8月19日在北京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主题为“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会议并作题为“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建者”的重要讲话,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和实现途径”、“创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标签: 邓小平同志 诞辰110周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纪念
  • 简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邓小平同志第一个明确表明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①的思想。这是邓小平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经典理论...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对邓小平 “左”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新贡献 警惕右
  • 简介:朱熹以“平常”、“不偏不倚”解释中庸。人们据此认为中庸就是折中调和,抱守常态。又有论者强调中庸是常人皆能实践的道德。对此,本文以文字训诂为依据,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阐释了中庸的含义:中、庸本为二德,中为中正之德,庸为恒常之德。孔子赋予中、庸以新的内涵,将二者相结合。其后的《中庸》,围绕“中”阐释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德,又在“庸”的范畴下阐述了“诚”的思想。诚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慎独是致诚的途径。

  • 标签: 慎独
  • 简介: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周代,从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拓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了从礼器礼制、从礼仪礼义、从礼治礼教的发展过程,其形式逐渐丰富,其内涵逐渐深化,其社会功能也逐渐由外而内,从注重外在的规范性越来越强调内心的认同感,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方式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礼乐文化建构的基本进程,阐发其推衍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礼器礼制 礼仪 礼义 礼治 礼教
  • 简介:随着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中国儒者推崇孔子的传统也随之传入日本。但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儒学家荻生徂徕却与其他的儒家学者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孔子观。由于徂徕认为自己不是圣人,所以不能凭借私意来判断孔子是否为圣人,只好随众一起姑且称孔子为圣人。孔子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所以徂徕认为孔子是“传礼者”或传道者。而徂徕认为自己同孔子一样也是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即当时的日本,所以徂徕也将自己定位为传道者;加之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政治主张同孔子十分相似,所以徂徕也以日本的孔子自居,即将孔子作为自己的自画像。

  • 标签: 荻生徂徕 孔子观 圣人
  • 简介: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内容丰富,思想驳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道家的否定人类社会文明和儒家的称颂尧舜、讴歌“三代”的退化历史观;二是以“五德终始”说和“一治一乱”说为代表的循环历史观;三是主张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交易进化历史观,其中,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是儒家的颂扬“三代”的退化史观和“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历史发生了大变动,又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潮的影响,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便转变为近代历史进化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变易进化历史观,是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一个中间环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开创者是康有为。他的“三世”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它采取了传统经学的形式。严复的历史进化观则自觉地以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摆脱了传统经学形式,更完全地具有了近代的形态。梁启超提倡新史学,鼓吹史学革命,把历史进化论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封建旧史学,批判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论和其他非历史主义观点。近代历史进化论取代传统的变易史观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其中有批判,也有继承。

  • 标签: 历史进化论 社会历史观 达尔文进化论 历史循环论 康有为 五德终始
  • 简介:18世纪末19世纪初柏林的沙龙代表了沙龙发展史上的高峰。这些沙龙的创办者主要是犹太女性,她们把早期浪漫主义关于“自我教化”的观念内在化,追求展现个性和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由于传统犹太宗教教育不足和受到浪漫主义宗教观影响等原因,她们走上改宗之路,试图以同化为代价融入主流社会。但这带来了身份认同危机,并推动了以种族和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反犹主义的发展。这些犹太妇女所经历的自我解放、团体忠诚、社会接受之间的冲突,她们所开始的同化,以及她们的心路历程,在随后两个世纪中将被几代德国犹太人一一重温,开日后德国犹太社团融入德国社会彻底失败的先声。

  • 标签: 沙龙 犹太妇女 “自我教化” 同化 反犹主义
  • 简介:该书是著者在1992年写成并获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在著成《中国社会思想史》(1997)、《郑板桥的诗与画》(1998)、《中国人的自由观》(2001)等相关论著之后,历经十年沉潜锻锋,充实改就,而今作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付梓问世。

  • 标签: 博士学位论文 丛书 中国现代 答辩 著者 历程
  • 简介:《老子道德经注》所谓的“自然”包括两种含义:广义上的“自然”是指人类本性当中所固有的天地之性、“知”和好恶取舍之情等多种能力;狭义上的“自然”用来称谓实现“无”或整体性存在的能力。通过自愿地运用“无”或“以无为用”,人类不仅可以成就“上德”和德性,而且也能消除“下德”和仁、义、礼的弊端。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中提出,只有以“上德”与德性为“本”,人类才能有效地驾驭—F德”与道德规范所代表的“末”。

  • 标签: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自然 德性 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