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正>2009年5月16日-17日,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共同主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协办的主题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2009文化哲学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30多家单位的8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 标签: 软实力 国家文化 武汉大学 全球化 建设与发展 意识形态
  • 简介:琳教授近期出版社的《美学原理》是一部特色鲜明、颇有建树的美学著作。其体系性思考、学术性诉求、继往开来之精神,以及思辨性与可读性兼容的文风,都将给读者以新鲜而持久的美学启迪。

  • 标签: 柯汉琳 《美学原理》 美学启迪
  • 简介:埃里克·奥·怀特论不平等王列编译对平等的诉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点,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反应。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着经济上的不平等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的不平等主要并非他们个人的特性(智力的、教育的或者动机上...

  • 标签: 成就模式 价值属性 联系性 收入不平等 平等分配 收入分配
  • 简介:武汉大学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起步较早的单位之一,更是较早将国外马克思主义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从尊重特殊性的角度来对待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单位之一。三十年来,武汉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秉承重视机构建设、强调将国外马克思主义归属于马克思主义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科建设思路;突出了四个方面的研究重心:1.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葛兰西和卢卡奇的哲学思想以及阿尔都塞哲学,2.法兰克福学派,3.北美的马克思主义,4.激进政治经济学;开拓并深化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化哲学视角;最终,在整体上形成了注重传统、考竟源流、坚持从源头上认识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兴衰流变的研究风格。

  • 标签: 武汉大学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学科建设 研究重心 研究风格
  • 简介:<正>1.5姜锡润博士获2003年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1.10陶德麟教授参加湖北省理论文艺新闻出版界迎春座谈会。1.14陶德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3年重大攻关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被批准立项。1.26陈立新教授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源始扎根处》一文在《哲学研究》第1期发表。2.1陶德麟、汪信砚教授合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一文在《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武汉大学 湖北省 教授 大事记
  • 简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阵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学术特色、明显的学科优势和雄厚的教研实力,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拟实施学科领航、卓越人才培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计划等八大计划,整体推进学院建设和发展。

  • 标签: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验 设想
  • 简介:<正>2000年1.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陶德麟教授任名誉所长,汪信砚教授任所长,何萍教授任副所长。研究所共有专职研究人员12人,含教授6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并聘有国内外兼职研究人员5人。1.5—7陶德麟教授赴北京出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会议。1.20陶德麟教授主持省社科联主席团扩大会议,讨论上一年度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武汉大学 教授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 湖北省 大事记
  • 简介:<正>1.1-4陶德麟教授赴北京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评审会议。1.9湖北《楚天都市报》策划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凝思》以两版篇幅报道了陶德麟教授30年前在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中的贡献。1.15陶德麟教授参加省委宣传部召开的理论、文艺、新闻、出版界迎春茶话会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武汉大学 副教授 改革开放 湖北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布哈是联共党和共产国际著名的活动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掀起j'布哈思想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主要是关于布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对于上述这些相关内容,学者们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心血,提供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和书籍,而这些相关资料正是本文研究综述得以展开的基础。下面,本文就学者们对布哈思想研究所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标签: 布哈林 综述 学者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 简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平等、正义现的批判,对于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首先,恩格斯的批判一改西方政治哲学惯用的通过自然状态假设和社会契约论研究正义问题的理路,确立了研究平等、正义问题的科学方法,开辟了研究这一问题的新范式;其次,恩格斯的批判实现了在平等、正义问题上研究视域的转换,把人们的关注中心从道德和法的领域引向物质生产领域。

  • 标签: 杜林 平等 正义
  • 简介:卢梭、席勒和荷尔德的诗性之思处于逐步深化的关系中。卢梭的著作以自由为主要动机。《社会契约论》阐明了人如何能够作为公民而重新赢得他作为自然之人而无法挽回地失去了的自由。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筒》中阐述了为什么通往自由的路须经过美。人为了完成他的政治自由的事业,必须首先通过美的艺术而进入道德教化和感性的和谐,从而获得完整的人性的自由。荷尔德的诗性思想完成了深化的最后一步,美的创造只能实现在神性的当下。而近代之神是人的人性的神圣性而近代之神是人的人性的神圣性。

  • 标签: 自然 主与奴 人格 共和国 完整的人性 祖国
  • 简介:王炳,男,1961年lO月19日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马列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在职攻读博士,2000年1月获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7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 标签: 法学 党史 党委 青年 政治 晋升
  • 简介:<正>为了回答曾簇教授《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再说》一文对我的批评,我最近撰写了《三论"美的规律"及其客观性问题》与其再商榷;但当时文章还未及发表,就看到了她又一篇批评我的长文《三说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并致朱立元同志》(以下简称《三说》)。仔细拜读了她的文章,觉得新意不多,基本上是对她前一篇文章《再说》的复述,只是论述更为繁琐、庞杂些,逻辑也似乎更为混乱些。本不拟另写文章回应,但考虑到:第一,来而不往非礼也,曾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我,我若置之不理,有拂她的苦心;第二,《三说》毕竟在论述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曾先生 林教授 实践范畴 朱立元 存在和思维
  • 简介:<正>一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的规律"又发生了一些争鸣,与19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一样,论争的焦点还是集中在:1.内在尺度是属于主体(人)的尺度还是属于客体的尺度?2.怎样理解"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以学界前辈陆梅林先生为代表,他承接蔡仪先生的美学观点,认为"即使某某人或某些人感知不到,美仍然客观地存

  • 标签: 哲学手稿 马克思文本 学界前辈 陆梅林 林教授 《手稿》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希法亭、考茨基和布哈林分别立足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不同方面,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帝国主义理论。他们以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为理论出发点,从理论上说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系列新变化。与此同时,他们分别运用马克恩资本批判理论关于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观点,形成了对帝国主义的不同理解。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考察帝国主义现象的不同立场。

  • 标签: 帝国主义 金融资本 工业资本 世界经济
  • 简介:<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抑或主要是意识形态学说)的存在随着世纪初期的两个事件而变得严峻起来。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转向,一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两个事件使反思马克思主义在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存在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假如我们把包括卢卡奇、葛兰西、布哈以及其他种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放在这个背景下考虑,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理解。在十月革命后不久,1921年,布哈推出了他的影响很大的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尽管有的学者说这个副标题没有准确表明著作的真实性质。列·拉科夫斯基把这本书称为"从普列汉诺夫早期

  • 标签: 布哈林 哲学著作 普列汉诺夫 社会形式 德国社会民主党 现代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