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邓小平高度重视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党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形成了独特的党性修养思想:在理论修养上,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在政治修养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共产党员必须讲政治,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在道德修养上,要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求领导干部要在道德上作出表率;在作风修养上,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要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党的三大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在纪律修养上,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纪,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顾全大局、加强团结,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坚持反腐倡廉。

  • 标签: 邓小平 党性修养 马克思主义 现代化建设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汉译本是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译本,关于郭译本的翻译时期问题,学界存在争论,笔者对比了《译者弁言》《郭沫若年谱》与1947年群益版《序》的记述,推测郭老1931年在日本千叶县的家中译完了此书.通过实例考察郭译本的译注、翻译术语与误译,发现郭译本的翻译底本非郭老在《译者弁言》中所称的梁赞诺夫版德文本,而是栉田民蔵与森户辰男翻译的,1930年作为《我等丛书》第4册出版的日译本,并提出中日学者在《费尔巴哈》章编译史研究中应共同解决的课题.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梁赞诺夫版 栉田+森户译本 郭沫若译本 翻译术语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手稿作为遗作,以其不完整的结构编排引导着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求索。该手稿自1924年问世以来,历经梁赞诺夫版1、阿多拉茨基版2、新德文版3和MEGA24四个版本。通过对以上版本的比较和分析,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5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重新编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首次采用'双联页排印'的方式,以阿版为蓝本,对手稿的初始文本与修订内容进行了区分,在考证的基础上用异体字区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文本中的写作。虽然广松涉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见解,部分内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其进步性不可否认。学术研究需要百家争鸣,由此才能激发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活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前进。广松涉重新编辑方法的严谨性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学习。

  • 标签: 广松涉 《德意志意识形态》 编辑方法 进步性 缺陷
  • 简介:1996年10月24—26日,来自德、俄、法、日、韩等国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专家在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召开了MEGA^2I/5《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编辑讨论会。会议围绕陶伯特领导编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哪些文本可以收入MEGA^2I/5((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文本的编排顺序原则、卷次的题目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激烈争论,各国专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此次讨论会加深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编辑原则上的分歧。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MEGA^2 编辑原则
  • 简介:毫无异义,历史概念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然而,对它的理解却并非毫无疑义,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概念的时候,很少直接由其历史概念本身的逻辑切入,多是由物质生产、交往形式等概念切入,这就导致了对历史概念本身的逻辑某种程度上的忽视。本文从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的逻辑向度切入,认为在《形态》中,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的思路是在三重逻辑向度中蜿蜒前行的,一是客体向度,二是主体向度,三是批判向度。这三种向度是相互缠绕的,在批判中厘清历史与自然、历史与社会等客体的关系,在批判中廓清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的现实关系,在批判中划清与所谓人本主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观的界限。这种逻辑向度上的全面覆盖,保证马克思凝练出了科学的历史概念。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概念 客体向度 主体向度 批判向度
  • 简介: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锤炼出了实事求是、崇尚实干、改革创新和以民为本等一系列鲜明的革命风格和伟大风范,对新时代党性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新时代,党性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核心要义;把实践锻炼作为其关键环节,强调改革创新的根本出路,明确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深刻把握新时代党性教育的核心要义、关键环节、根本出路和终极目标,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邓小平 品格风范 党性教育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部十分重要的历史手稿,长期以来,一直笼罩着三大疑团:1.手稿是否真的没有完成?2.这部手稿主要是针对何许人的?3.这部手稿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由于国内外文献学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突破,我们认为,现在是弄清问题的时候了。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复杂内涵的理解的角度考量,甄别和辨析“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有助于改变过去国内学界存在的过于宏观和笼统的毛病,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有助于矫正西方学界有的学者过于纠缠细节和个案而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形,注重实证,但又不“唯实证论”。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看,马克思是其核心思想的主导者和首创者,恩格斯参与了这项理论建构工作,是绝大多数文稿的誊写者、修改者,二人在思想的容量、视野的扩展、思维的推进、逻辑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刻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又有一定的差别。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思想关系 一致 差异
  • 简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立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状况''理想''运动',全面揭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思想体系,划清了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关于共产主义说教的原则界限,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诞生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共产主义 状况 理想 运动
  • 简介: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必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分工,并且把它区分为生产的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消灭分工就是消灭生产关系中的异化,从生产的劳动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从劳动过程本身中产生出来的异己性;从生产的所有权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生产在其中进行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产品的不合理分配。

  • 标签: 分工 生产关系 劳动关系 所有权关系
  • 简介:毛泽东的党员党性观是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观的扬弃。从来源上看,毛泽东博采众家,以古代、近代中国各种理想人格观中的合理成分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源,吸收其精华于自己的党员党性观中,使自己的党员党性观具有了继承性和丰富性。从内容上看,毛泽东坚持批判改造和古为今用的方针,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观进行了革命性的发展,超越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观个体自省与主观直觉等内容和方式,实现了党员党性观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通过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胜利,毛泽东最终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观的创造性转化。

  • 标签: 毛泽东 党员党性观 理想人格 创造性转化
  • 简介: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及其程度,是与其“做人”的境界及其高低内在一致的。党员“做人”的最高境界应是人性、德性、党性的高度统一。正视人性,塑造德性,增强党性,实现人性、德性、党性的高度统一,这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学基础。

  • 标签: 人性 德性 党性 理想信念
  • 简介:分工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考察分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分工的双重性在于,分工既与直接的物质生产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物质性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社会性相联系。分工的这一性质,可以为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提供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

  • 标签: 分工 物质生产 生产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简介:分工是对人的劳动能力的一种优化组合,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人类历史社会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现实的劳动分工又容易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和谐一致性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否发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克服社会分工的局限性,扬弃现实的社会分工,形成相对联合的生产力,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分工 人的发展 生产力
  • 简介:G.A.科恩在建构社会主义平等理论的过程中,批判了推崇自我所有原则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他先反驳了推崇自由、反对平等的右翼自由意志主义者诺齐克;而后又重审了为平等留有余地的左翼自由意志主义者斯坦纳的构想。在协调'自我所有'与平等无果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在次富裕社会施行'自愿平等'的策略,并得出'平等主义者必须摒弃自我所有原则'的结论。科恩的研究不光为其平等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回应自由主义的攻击提供了思想后盾。

  • 标签: 自我所有 自由意志主义 诺齐克 斯坦纳 平等
  • 简介:青年马克思对分工的研究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维度对分工进行研究。无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阐述都贯穿着这条主线。对分工进行如是理解,有利于我们看清马克思思想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分工理论 经济学维度 哲学维度 重要意义
  • 简介:<正>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探讨的时代主题之一。反映到理论上.便是各种全球化理论纷纷创生并走到当代学术的前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凸现了它的当代价值,受到了学界的热情关注,本文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出发,回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在语言之内对可说者与不可说者进行了界划,界限之外是不可说的"神秘之域",其自谓之为"语言批判"。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实践批判"的视域构建了语言的生存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消解了语言的彼岸性和神秘性。文章分别剖析了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的相关思想,并对这两种批判路径进行了简单的比较阐发。

  • 标签: 语言 不可说者 语言批判 神秘之域 实践批判
  • 简介:[受访者简介]格哈尔特·胡布曼博士(Dr.GeraldHubmann),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秘书长、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MEG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工作站总负责人,主持MEGA2出版项目的组织、统筹与编辑工作,主编多部MEGA2卷次。乌尔里希·帕格尔博士(Dr.UlrichPagel).

  • 标签: MEGA^2 《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 陶伯特版 季刊 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