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论音乐的社会情境》是阿多诺早期最为重要的音乐社会学文本之一,该文浓缩了后来音乐社会学的诸多观念。阿多诺在该文中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始,高度概括了音乐在当时社会中的处境。基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他划分了音乐家的四种类型,并分析了音乐的再生产与消费问题。

  • 标签: 生产 再生产 消费 中介 政治经济学
  • 简介:1956年毛泽东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是继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又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对当代中国文艺尤其是音乐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毛泽东 音乐发展 方向
  • 简介:21世纪,媒体文化已经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驱动力。全球化包裹下的跨国界迁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媒体与迁移之间的关联,促使本文讨论其对种族、民族、国家、文化等的影响。这也让我们思考艺术、媒体和音乐怎样支持可能被认为是世界主义某种形式的过程,理解作为跨越国界和文化界限而想象和形构社群的一种方式。作为想象和表征移民及其历史的一种方式,这些艺术产品成为多层次图像制作的标志策略。参与迁移问题如何在政治话语的语境中被展演;解读跨学科方式中怀旧行为的扮演;讨论全球化和跨国主义如何让我们重新思考民族国家和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在全球又在地的族群景观、技术景观和媒体景观中,提出诸如'家'、'家园'、'流亡'、'移民'、'身份'和'族群'等概念的新定义。

  • 标签: 媒体 跨界 迁移 移民 国族主义
  • 简介:价值自觉是主体对价值及其价值观高度省思基础上,认同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价值关系的活动与状态。培养大学生价值自觉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当前大学生价值自觉面临工具理性的负面冲击、价值虚无的裂变式传播、价值交锋激烈且隐蔽等现实困境。破解现实困境,培养大学生价值自觉要从激发主体意识、夯实理论基础、深化社会实践、厚植文化沃土、健全制度环境五个方面协调推进。

  • 标签: 大学生 价值自觉 实现路径
  • 简介:发展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极为重要的新课题。作为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高等学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应切实加强对知识经济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培养能够担当得起21世纪社会重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一、知识经济带给高校人才...

  • 标签: 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生产 自学能力
  • 简介:欧根·希穆涅克的《美学与艺术总论》以列宁的反映论作为研究艺术的方法论原则,从艺术受现实和作者思想-审美意向的制约方面来研究艺术现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希穆涅克认为音乐是一种风格化的模仿,是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他用音调去分析音乐的题材结构,认为音乐创作是通过一定的音调方式对人和现实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描述和音乐的'典型化';最后,他认为音乐活动是一个'语义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意义的生产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并最终指向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希穆涅克音乐美学强调了积极介入现实的基本立场,但也包含了反映论美学的固有问题——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创造性和意识主体性的忽视。

  • 标签: 欧根·希穆涅克 《美学与艺术总论》 音乐美学
  • 简介: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同志,乃至全院和上海的不少同志都知道,周抗同志是我的恩师。马年初四清晨,周老去世了。噩耗传来,尽管早有思想准备,还是忍不住悲痛万分。周老病危抢救期间,我曾三次从北京赶来探望。第一次,他一苏醒过来,就要同我说话,但说不出来,只是紧紧拉着我的手,听着我的问候;

  • 标签: 北京 上海 缅怀 思想准备 问候 社会科学院
  • 简介:本文在对音乐的哲学诠释中遵从着两个基本方向:其一是强调音乐独有的内在自律性,其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出于不同的理由否定这一独立性。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在'反映论'的旗帜下主要强调音乐艺术的社会条件,因此成为反对'纯'音乐理论的坚决支持者,但本文作者坚持认为这样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并且思考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该遵循布洛赫的思想,寻求在一种宣言式意图之中的更高的综合('恒星的纯化',但同样真实地植根于'新的地球')。根据文本作者的观点,只有将音乐的自律性主题和社会制约性的主题和谐融合在一起,音乐才可以从根本上决定人类的本质。

  • 标签: 音乐 自律性 社会限定性 反映论 综合
  • 简介: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总要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 标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执政之基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 先进社会生产力
  • 简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大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学位授权点不断增加,招生数量连年扩展.新遴选的导师逐步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并继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标签: 研究生培养质量 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科 研究生教育 创造性人才 学位授权点
  • 简介: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之一的刘少奇,曾于1950到1957年期间分管共青团的工作,他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虽然这段时间不算长,但他就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尤其对青年的成长目标提出了设想。而这些设想,与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这样说,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扬。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刘少奇 青年 社会主义接班人
  • 简介:毛泽东主张对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必须废止注入式教学,倡导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劳动中接受教育的方法;在教学对象上,他坚决反对学生划分等级、划分性别,认为享有优先教育权的对象是工农及其子女;在学习方式上,他推崇自学并强调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在考试方式上,他抨击搞突然袭击、出偏题怪题的考试,倡导灵活的考试方式;在教材、课程与学制上,他主张增加教材的地方性色彩,要求减少课程数量,主张缩短学制。

  • 标签: 毛泽东 教学改革 教育思想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培养、怎样培养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战略意义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伟大事业的推进、伟大梦想的实现,也事关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基本内涵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在培养路径上?要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坚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标签: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战略意义 基本内涵 培养路径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概论"课教学增添了富有时代色彩的新篇章,也对这门课的教学体系安排和教学方法改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概论"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信仰。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概论”课教学
  • 简介:马克思十分强调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也很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创新的作用。而这正是作为一种竞技性的传统教育所忽视的。传统教育以对象性尺度为目标,舍本逐末,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教学从实践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受教育主体的主动学习,使教育过程真正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对象尺度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情感、意志、志趣、直觉、灵感等正向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极高的审美体验,这充分展示了教育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 标签: 非理性因素 发现教学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简介:教学吸引力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主体注意力的获取能力。它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在现实实践中,由于邓小平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常常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课程特点,对如何增强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吸引力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落实邓小平理论的“三进”要求,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教学主体 教学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 简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8年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改的一部分,经过课程组老师的不懈努力,在“因材施教”方面作出了形式各样的创新,效果良好,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各级教学主管部门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读历史,搞创作”这一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形式,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授课创新机制。对这一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法的回顾与整理,能够为进一步深化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艺术创作 “纲要”课
  • 简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将中国梦融入"概论"课,能够进一歩丰富与深化"概论"课教学内容,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为大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助力。从教学内容上,中国梦可分别从立国、富国、强国三个维度融入"概论"课中。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中感悟中国梦,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能力。

  • 标签: 中国梦 十九大精神 概论课 实践教学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是课程内容的理论逻辑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逻辑的共同要求,应将以形成主旨鲜明的教材、培养言传身教的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特征的全方位融入作为基本思路,以求凸显整体效应。在具体实践层面,还需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好"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教与学、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论”课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