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现状,为制定基地相关培训政策、规范协同培训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7月,在中国医师协会协助下,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国近700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8万余名住院医师展开调查,了解其协同培训计划、协同培训轮转时间、协同培训效果、协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调查结果分析。结果共有83 053名住院医师参与了问卷调查。有29.61%(24 595/ 83 053)的住院医师需要进行协同培训;不同专业的住院医师协同培训率存在较大差异,精神科、医学遗传科、中医全科、全科基地住院医师的协同培训率达40%以上;72.93%(60 570/ 83 053)的住院医师轮转协同单位是因为"培训基地缺少相应科室"和"需要补足病种病例或操作";32.24%(7 929/24 595)的住院医师其协同培训轮转时间达1年以上;80.81%(19 875/24 595)的住院医师认可协同培训效果;住院医师认为协同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各种保障待遇难以做到一致[33.44%(8 224/24 595)],协同单位培训质量难以管控[32.72%(8 048/24 595)]。结论协同培训已经在现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广泛开展,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一定的补充促进作用,效果基本得到认可。同时,协同培训也存在目的不纯、职责不清、缺乏监管等问题,需要不断加以规范,以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

  • 标签: 问卷调查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协同培训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对住院医师胜任力的影响,为完善住培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全国310所住培基地的15 830位带教教师,使用住院医师置信职业行为量表对住院医师在住培初期和住培结束时的胜任力分别进行评价。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各项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与预期评分,采用Marginal Homogeneity检验比较住培初期和住培结束时各项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结果住培初期,住院医师的治疗决策、危急重症识别与处置、患者转运与交接、本专科基本操作、告知坏消息、临床教学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7个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为1(1,2)分,其他8个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为2(1,2)分;住培结束时,住院医师的危急重症识别与处置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2个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为3(3,4)分,其他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分别为4(3,4)或4(4,4)或4(4,5)分,各项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均高于住培初期时的带教教师评分,如接诊患者的带教教师评分分别为4(4,4)分和2(1,2)分(χ2=107.81,P<0.001)。结论经过住培,住院医师的胜任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无论住培初期还是住培结束时,大部分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仍然低于预期评分。因此应当加强医教协同,进一步设计好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制度衔接,确保住院医师在进入住培基地时和离开住培基地时均能够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

  • 标签: 规范化培训 医师 胜任力 置信职业行为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年度业务水平测试成绩与住培结业考核成绩的关联性,评价年度业务水平测试的有效性,为提前识别能力较差的住院医师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供参考。方法参照Kane效度框架,对北京市2 745名同时参加2020年住培年度业务水平测试(仅包括理论考试,结果使用在全国相同专业住院医师中的成绩百分位表示)和2021年住培结业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使用通过与否表示)的住院医师成绩,采用趋势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住院医师年度业务水平测试成绩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是72.4%(43.4%,90.8%),结业理论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和整体通过率分别为95.9%(2 632/2 745)、96.2%(2 641/2 745)和93.3%(2 560/2 745)。按照年度业务水平测试成绩分组后,不同组间结业理论考核通过率、临床实践能力考核通过率和整体通过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年度业务水平测试成绩在>90%~100%组和0~10%组的住院医师,其结业理论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和整体通过率分别是99.9%(722/723)比73.6%(89/121)、99.2%(717/723)比85.1%(103/121)、99.0%(716/723)比68.6%(83/121),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年度业务水平测试成绩百分位在0~10%组,其他各组的结业理论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和整体通过的概率均有大幅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年度业务水平测试成绩百分位在>90%~100%组的住院医师,其结业理论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和整体通过的概率分别是0~10%组住院医师的204.63倍、18.02倍、37.08倍,均P<0.001)。结论北京市住培年度业务水平测试成绩与住培结业考核成绩存在正向关联,是评价培训质量的有效工具,应当重视对其结果的应用,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提升住培质量。

  • 标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年度业务水平测试 结业考核 关联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早期发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高危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调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产后6周妇女(2 247例)的临床资料和POP现状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POP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产后早期POP发生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另采集2019年11—12月间的数据(403例产妇)用作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进一步探讨影响阴道分娩初产妇(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的阴道分娩初产妇885例)产后早期POP发生的产科因素。结果发生POP者占24.3%(545/2 247),年龄、产次、孕前体质指数、阴道分娩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后早期新发POP相关(P均<0.05)。据此构建了产后早期POP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经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提示模型的区分度良好[代表区分度的C指数(C-index)分别为0.759和0.760]。在阴道分娩初产妇中,年龄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产后早期发生POP的主要高危因素(P=0.044、P=0.004)。结论产后早期POP发生率高,本研究构建的产后早期POP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可在一定程度指导临床实际工作,给予孕产妇相应的诊疗建议,为POP的一级预防提供了理论支持。

  • 标签: 盆腔器官脱垂 产后期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腔廓清术治疗复发性子宫颈癌术后出现消化道瘘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施的盆腔廓清术6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4例以消化道瘘为表现的空盆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出现消化道瘘后的治疗方式、随访结局。结果4例盆腔廓清术后并发消化道瘘患者中,1例接受保守治疗,3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肿瘤复发;2例患者消化道瘘得以缓解,现在肿瘤治疗随访中,2例患者死亡。结论盆腔廓清术的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消化道瘘,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EC)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患者的分子分型特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的早期EC和AEH患者共46例,分子分型分为4型,POLE超突变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型、非特殊分子改变(NSMP)型、高拷贝型。回顾性分析早期EC和AE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差异。结果(1)46例患者的年龄为(32.9±5.8)岁,其中EC 40例、AEH 6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首选醋酸甲羟孕酮(MPA)或醋酸甲地孕酮(MA),首选药物治疗未获完全缓解(CR)时可选用或联合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46例患者中,1例患者治疗未满3个月无法评价疗效,其余45例患者(包括4例治疗满3个月但不足6个月者)中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CR 32例(71%,32/45),达到CR的中位时间为8个月(4~12个月),部分缓解(PR)6例(13%,6/45);随访期内复发8例(25%,8/32),中位复发时间为8个月(4~21个月)。(2)46例EC或AEH患者中,分子分型以NSMP型(34例,74%)为主,MSI-H型、POLE超突变型、高拷贝型分别为7例(15%)、3例(7%)、2例(4%)。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有无肿瘤家族史、错配修复(MMR)基因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表达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高拷贝型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最高[为(34.3±35.2)kU/L],MSI-H型患者存在肿瘤家族史的比例(6/7)、MMR基因相关蛋白阴性表达率(7/7)、Ki-67表达(>40%者占3/3)均最高。(3)46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中,NSMP型、MSI-H型、POLE超突变型、高拷贝型患者的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6%(25/33)、3/7、2/3、2/2;χ²=5.782,P=0.123];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6个月达到CR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3%(13/30)、0/6、1/3、2/2;χ²=9.973,P=0.019],其中MSI-H型患者的6个月达到CR率最低。进一步对34例NSMP型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显示,年龄≥30岁患者达到CR所需时间显著长于<30岁者(P=0.010)。结论分子分型与早期EC及AEH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相关,MSI-H型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不佳,NSMP型患者需要进一步细化分组以预测获益人群,而POLE超突变型、高拷贝型患者因病例数较少,有待继续临床探究。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增生 保留生育能力 基因组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和早期子宫内膜癌(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的肥胖指标特征,并分析肥胖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各40例(分别为EAH组和EC组),收集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计算肥胖指标,分析肥胖指标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1)肥胖指标:80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中,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2]的发生率为40%(32/80),腹型肥胖(腰围≥80 cm)的发生率为79%(63/80)。EAH组、EC组患者的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身体圆度指数(BRI)、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2)影响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疗效的价值:病理类型为EC及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 5项肥胖指标高是保留生育功能治疗9个月后完全缓解(CR)率低的危险因素(P均<0.05),BRI和腰高比分别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中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714]。(3)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LAP和VAI与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VAI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对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EC患者,肥胖指标异常影响疗效,BRI和腰高比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较好,临床中可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估体型、预测疗效和评估糖脂代谢。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增生 保留生育能力 肥胖症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TCGA分子分型的EC患者共66例,EC的TCGA分子分型分为4种,DNA聚合酶ε(POLE)超突变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回顾性分析4种TCGA分子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相关分子学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66例E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范围:24~78岁)。其中,POLE超突变型3例(5%),MSI-H型11例(17%,其中Lynch综合征2例),低拷贝型42例(64%),高拷贝型10例(15%)。4种TCGA分子分型患者的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情况、肿瘤家族史、手术方式、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病理类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拷贝型患者晚期(Ⅲ~Ⅳ期)、深肌层浸润、LVSI阳性所占比例显著升高;而4种TCGA分子分型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体质指数、代谢综合征相关合并症、术前血清CA125及人附睾蛋白4水平、肿瘤最大径、病理分级(仅指子宫内膜样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相关分子学特征:66例EC患者中,27例患者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患者行肿瘤突变负荷(TMB)检测,POLE超突变型及MSI-H型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率、TMB高表达率均显著高于低拷贝型、高拷贝型患者(P<0.05)。(3)预后分析:66例EC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范围:0~28个月),随访期内死亡2例(低拷贝型1例、高拷贝型1例),盆腔复发和远处转移3例(低拷贝型1例、高拷贝型2例)。POLE超突变型、MSI-H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100%、100%、98%、80%,4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100%、98%、90%,4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其中,POLE突变型、MSI-H型患者的PFS、OS较高,高拷贝型患者最低。结论EC的TCGA分子分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对于EC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为患者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生物标记,肿瘤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DNA聚合酶Ⅱ 微卫星不稳定性 DNA拷贝数变异 突变 预后
  • 简介:摘要早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0%~30%,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状态与手术病理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相关。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推荐,早期卵巢癌应行全面分期手术,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最好达肾血管水平。而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不仅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且尚无研究证实其在早期卵巢癌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因此,需科学评估淋巴结转移状态,精准切除可疑转移的淋巴结。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对卵巢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在早期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肠道微生物与放疗期间放射性肠炎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37例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粪便样本。包括根治性放疗(RR)和术后放疗(PR)患者。根据CTCAE 5.0中腹泻和直肠炎的级别记录症状,任何症状2级及以上记为高症状级别(HG),否则记为低症状级别(LG)。用16S rRNA测序方法对粪便样本的DNA进行测序及生物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α多样性、β多样性、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和MetagenomeSeq分析。结果放疗前LG患者的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高于HG患者(P<0.05)。两组的β多样性也存在差异(stress<0.2)。放疗前HG组患者样本中的Ruminococcus gnavus明显高于LG组患者(P<0.05)。这种微生物有可能成为放疗前预测放射性肠炎的标志物种。另外,根治性放疗(RR)患者与术后放疗(PR)患者相比,放疗前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更高,且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更低。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放疗前根治组中较高(P<0.05),可能与放疗不良反应呈负相关。结论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特征与放疗期间放射性肠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手术等治疗可能会改变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状态,降低患者的辐射耐受性,使其更容易发生更为严重的放射性肠炎。

  • 标签: 肠道微生物 宫颈癌 子宫内膜癌 放射治疗 放射性肠炎
  • 简介:摘要在以观摩实习为主流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医学生实习过程中真实医疗环境下的学习与成长,本研究在开展妇产科学教学门诊时联合应用了反思性教学方式。通过分析自2010年至2019年参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实习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426名学生对于教学门诊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本文阐述了教学门诊流程,以及如何在其中运用反思性教学方式,并总结了其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门诊联合反思性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评分为(96.00±3.38)分。这提示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妇产科实习中推行教学门诊联合反思性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临床实践的学习机会。

  • 标签: 教学门诊 反思性教学方式 妇产科学 实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住院医师对其岗位胜任力的自评情况,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20年10月,以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35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组织其对医师职业素养、教学与科研、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信息与管理、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8个维度的岗位胜任力进行自评。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比较多组之间总评分和各维度评分的差异,采用Bonferroni秩和检验进行多组间评分的两两比较。结果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总评分是141.0(28.0)分,其中,医师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评分(满分15分)相对最高,均为15.0(2.0)分,教学与科研(满分20分)、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能力(满分15分)评分相对较低,分别是17(4.0)分和13(3.0)分。第三年住院医师的岗位胜任力总评分和除医师职业素养之外的7个维度的评分均比第一年住院医师高[总评分:145.5(21.8)分比133.5(31.0)分;如教学与科研能力维度:19.0(4.0)分比16.0(5.0)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的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总评分[142.0(27.0)分、143.5(24.5)分、136.0(26.5)分]均高于本科学历的住院医师[总评分130.0(37.5)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范化培训能够多方位提升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具有研究生培养经历的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自评分数更高,但各维度的岗位胜任力发展不够均衡,要重视住院医师的教学与科研、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能力的培养。

  • 标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岗位胜任力 自我评估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第1且呈发病低龄化趋势,如何使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从机制分析入手,对治疗适应证、用药方案、安全性、临床疗效等展开论述,了解GnRH-a可对存在孕激素治疗禁忌或孕激素疗效欠佳、年轻且有保留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治疗。GnRH-a用于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通常采用与口服孕激素、宫内孕激素或来曲唑联合用药的方案,完全缓解率达到50%以上,复发率低于20%,妊娠率为12%~33%,并可避免口服孕激素引起的水钠潴留、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且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且有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前宫腔病灶超声检查资料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85例,其年龄为(57±10)岁(范围:29~88岁);均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334例行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复发28例。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及其不同截断值(分别为2、3、4、5 cm)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3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为(3.6±1.8) cm(范围:1~15 cm);其中,0~<2 cm 48例,2~<3 cm 78例,3~<4 cm 92例,4~<5 cm 73例,≥5 cm 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年龄、绝经状态、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无分娩史、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有无子宫颈间质受累、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体质指数、有无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病理类型、有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无关(P>0.05)。(2)334例行淋巴结切除术患者中,淋巴结有转移45例(13.5%,45/334)。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随着初始病灶的增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均显著增高(P<0.05);再分别以2、3、4、5 cm为初始病灶大小的截断值进行分析显示,除截断值为2 cm时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指≥2 cm与<2 cm)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外,其他各截断值下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初始病灶大小4.25 cm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论初始病灶大小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相关,在手术范围及辅助治疗的确定时需考虑初始病灶大小的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肿瘤侵润 预后
  • 简介:摘要临床教学查房是一种具有古老传统和独特特点的医学教学形式。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健康体检普及、辅助检查第一时间进场、患者维权意识提高,以及教学理念、形式和技术的更新等,教学查房遇到了新挑战。为此,本文提出目前教学查房的3个原则:①应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目标;②可综合应用各种教学形式;③应尽可能涵盖患者诊疗的全过程。在此指导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开展了旨在提升学员肺癌临床工作胜任能力的新形式教学查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标签: 教学查房 临床教学 岗位胜任力 肺癌
  • 简介:摘要为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情况,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基地开展问卷调查,调查临床教学基地的基本信息、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现况、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临床实习教学的政策建议等。结果显示,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对临床教学的投入、医患关系、医院对教学的保障均影响实习,提出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增加教师对临床教学的投入、在本科阶段开展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增加对医学教育的投入等建议。

  • 标签: 实习 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 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为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医学部2009届~2016届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97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临床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对院校教育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结果在临床能力方面,自我评价医患沟通[(3.97±0.67)分]、操作能力[(3.96±0.63)分]、自我学习能力[(3.96±0.63)分]的评分排在前三位;同行评价专业知识[(4.48±0.66)分]、操作能力[(4.44±0.70)分]、自我学习能力[(4.43±0.75)分]的评分排在前三位。76.5%(114/149)的同行对毕业生科研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好或很好,70.1%(138/197)的毕业生认为院校教育在科研创新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结论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临床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实力。毕业生对于院校在其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有需求。

  • 标签: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毕业生 临床综合能力 科研能力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适应证为高分化子宫内膜癌Ⅰa期,且其疗效已得到肯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人口发展战略“二孩”政策的实施,更多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愿望更加急迫;针对临床治疗中所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部分研究者开始探索治疗方式的优化,以及对某些有特殊问题(包括初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复发、中分化及子宫肌层浸润等)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进行摸索,发现部分超适应证患者经严密筛查后仍可以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本文将近年来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特殊问题临床处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子宫内膜癌(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复发情况。方法本研究系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10家医院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AEH及EC患者共107例,对其中66例要求尽早生育患者的妊娠、活产及其影响因素、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66例要求尽早生育的AEH及EC患者中,24例采用自然妊娠方式,其临床妊娠率为54.2%(13/24),活产率为41.7%(10/24),停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至临床妊娠的中位时间为5.5个月;42例采用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治疗,其临床妊娠率为59.5%(25/42),活产率为35.7%(15/42),停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至临床妊娠的中位时间为19.5个月。ART助孕患者停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至妊娠的时间显著长于自然妊娠患者(P=0.048)。(2)年龄、宫腔粘连是影响临床妊娠的独立因素(P<0.05)。(3)107例AEH和EC患者中,复发29例,复发率为27.1%(29/107)。42例ART助孕治疗患者中,9例患者在行ART前复发,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实施ART助孕治疗,8例获得临床妊娠,5例活产。结论AEH和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年龄、宫腔粘连是影响临床妊娠的独立因素。复发患者再次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 标签: 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肿瘤 肿瘤复发,局部 保留生育能力 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