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联合吲哚氰绿(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导航3D腹腔右半肝切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AR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导航3D腹腔右半肝切除的1例肝癌患者。患者男,56岁,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分期为Ⅰb期。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规定。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和虚拟肝切除,"五孔法"行3D腹腔右半肝切除,采用AR技术将三维模型与3D腹腔手术图像进行实时融合,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进行手术实时导航肝切除。观察患者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术前三维可视化评估示肿瘤主要位于Ⅶ、Ⅷ段,压迫肝右静脉,且肝动脉存在变异,肝右动脉起源自肠系膜上动脉。虚拟仿真右半肝切除切除肝体积796.6 ml,剩余肝体积529.0 ml,剩余肝体积占全肝体积40%。中采用AR技术和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观察肝脏表面未发现转移病灶,沿荧光分界线标记出肝切除平面,与缺血线相一致。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60 min,中出血量25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肝细胞癌。术后未发生出血、胆漏、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7 d。结论AR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实时导航3D腹腔右半肝切除安全、可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增强现实 吲哚花青绿 荧光 成像,三维 腹腔镜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GIST)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我国17家医学中心收治的741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21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21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1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7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77例、广东省人民医院31例、福建省肿瘤医院2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2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5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9例、浙江省肿瘤医院23例、辽宁省肿瘤医院17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5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4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46例,女395例;年龄为55(17~86)岁。观察指标:(1)新辅助治疗情况。(2)手术及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分层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患者行新辅助治疗期间每3~6个月随访1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每6~12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匹配容差为0.02。结果(1)新辅助治疗情况。741例患者中,34例行新辅助治疗,治疗时间为8(3~44)个月。34例新辅助治疗患者行手术治疗前肿瘤退缩达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分别为21、9、4例。34例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前肿瘤长径为8.0(3.0~26.0)cm,行手术治疗前肿瘤长径为5.3(3.0~18.0)cm,肿瘤退缩比例为31.9%(-166.7%~58.3%)。(2)手术及术后情况。741例患者中,34例行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7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腹腔手术、内手术分别为633、102、6例;633例开腹手术和102例腹腔手术患者手术切除范围为十二指肠切除(PD)238例,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497例(十二指肠楔形切除226例、远端胃部分切除55例、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204例、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或节段性十二指肠联合胃大部切除12例)。741例患者中,13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113例,≥Ⅲ级18例。741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4~120)d。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中,术后评估371例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低危、中危,336例为高危。205例高危患者接受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治疗时间为24(6~110)个月。(3)随访情况。74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8(7~150)个月。随访期间,110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转移。741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8.6%、94.5%,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4%、90.9%、84.9%。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8.5%、94.3%,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4%、91.1%、85.4%。(4)分层分析。①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位置、肿瘤长径、核分裂象计数、改良NIH危险度分级、肿瘤基因信息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总生存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3,0.18,0.22,0.06,0.29,95%可信区间为0.20~0.93,0.09~0.35,0.10~0.50,0.03~0.12,0.09~0.95,P<0.05);肿瘤原发灶位置、肿瘤长径、核分裂象计数、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无病生存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65,0.25,0.25,0.10,95%可信区间为0.41~1.03,0.17~0.37,0.15~0.42,0.07~0.1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位置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肿瘤基因KIT第9外显子突变是影响剔除342例缺失肿瘤基因信息患者后365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85,2.73,3.13,95%可信区间为1.12~7.20,1.07~6.94,1.23~7.93,P<0.05)。肿瘤长径>5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19,2.98,95%可信区间为2.05~4.97,1.99~4.45,P<0.05)。②术后辅助治疗对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预后的影响。336例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中,205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6%、77.3%,131例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2%、64.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8.39,4.44,P<0.05)。205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中,治疗时间<36个月106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1%、58.7%;治疗时间≥36个月99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91.5%;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3.92,29.61,P<0.05)。③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疗效比较。具有完整临床资料583例行开腹手术和83例行腹腔手术患者倾向评分匹配前肿瘤原发灶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肿瘤长径(≤5 cm、>5 cm)分别为95、307、147、34例,331、252例和15、46、17、5例,67、16例,两者肿瘤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94,P>0.05),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7.33,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开腹手术和腹腔手术患者均为83例,两者肿瘤原发灶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肿瘤长径(≤5 cm、>5 cm)分别为16、39、20、8例,67、16例和15、46、17、5例,67、16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1.54,0.00,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开腹手术和腹腔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级),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7例,12、5例,11(5~120)d,92.0%,100.0%和9例,7、2例,11(5~41)d,91.6%,97.3%;两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2.91,Z=3 365.50,χ²=3.02、1.49,P>0.05),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患者不同手术切除范围疗效比较。28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患者中,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分别为156例和133例,两者倾向评分匹配前肿瘤长径(≤5 cm、>5 cm),肿瘤与肠系膜相对位置(对系膜缘、系膜缘)分别为71、85例,28、128例和92、41例,120、13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6.34,150.10,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均为41例,两者肿瘤长径(≤5 cm、>5 cm),肿瘤与肠系膜相对位置(对系膜缘、系膜缘)均为28、13例,16、2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0,0.00,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级),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3例,11、2例,15(9~62)d,94.2%,64.3%和9例,8、0例,15(7~40)d,100.0%,78.8%;两者术后并发症、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99,0.34,1.86,P>0.05),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4.50,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肿瘤原发灶位置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肿瘤基因KIT第9外显子突变是影响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长径>5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是影响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行开腹手术和行腹腔手术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患者,手术切除范围为PD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患者。对于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行术后辅助治疗且治疗时间≥36个月均有利于患者预后。

  • 标签: 肠肿瘤 胃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 外科治疗 近期疗效 远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直肠癌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后吻合口复发患者的CT纹理信息,分析纹理参数评估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后吻合口复发的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于直肠癌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后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其中吻合口复发者22例纳入复发组,未复发者68例纳入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纹理参数,分析CT纹理参数评估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后吻合口复发的价值。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CT纹理分析参数中均值、峰度、熵、短径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CT纹理分析参数(均值、峰度、熵、短径)异常与直肠癌患者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后吻合口复发有关(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直肠癌患者CT纹理分析参数(均值、峰度、熵、短径)预测术后吻合口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0.746、0.889、0.864,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最佳截断值分别取158.720、4.855、6.385、4.500 mm时可以获得最佳预测效能。结论直肠癌患者CT纹理分析参数对腹腔全直肠系膜切除后吻合口复发风险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临床可通过直肠癌患者CT纹理分析参数评估术后吻合口复发风险,并据此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术后吻合口复发率。

  • 标签: 直肠癌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吻合口复发 CT纹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入路在腹腔左半结肠癌根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2例,女44例;平均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9~75岁。患者均施行腹腔左半结肠癌根治。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术后化疗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0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96例患者均采用混合入路施行腹腔左半结肠癌根治。96例患者中,5例行腹腔联合多器官切除(2例联合脾切除、2例联合胃壁楔形切除、1例联合脾脏和体尾切除);7例行手助腹腔手术(5例因肿瘤侵犯需行多器官切除、2例因近端肠管梗阻严重无法暴露加行回肠末端造瘘);84例行腹腔辅助手术;无中转开腹。96例患者中,3例行回肠后方吻合,2例行旋转升结肠吻合,91例行原位吻合。9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40 min(70~250 min),中出血量为50 mL(30~140 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 d(1~4 d)。96例患者中,术后5例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3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吻合口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96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8 d(5~27 d)。(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96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9枚(13~25枚);手术切除标本长度为35 cm(25~50 cm),切缘均为阴性。96例患者病理学T分期:pT1期5例,pT2期46例,pT3期37例,pT4期8例;病理学N分期:pN0期32例,pN1期47例,pN2期17例。96例患者均为M0期,无远处转移。96例患者病理学类型:黏液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46例,高分化腺癌27例。(3)术后化疗情况:96例患者中,68例术后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规范化疗,28例术后未行化疗。(4)随访情况:96例患者中,8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86例患者均生存,其中82例未发现肿瘤复发;3例复查发现肝脏转移,带瘤生存;1例发现肝、肺转移,带瘤生存。结论混合入路在腹腔左半结肠癌根治中安全、可行。

  • 标签: 结肠肿瘤 结肠切除术 手助腹腔镜手术 手术入路 吻合方式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OX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后行腹腔下胃癌根治手术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充分了解本研究后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年龄18~75岁;(3)肿瘤临床分期为cT3~4N+M0期;(4)体力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1分;(5)预计生存期≥6个月,具有进行以治愈为目的的R0切除的可能;(6)入组前7 d内患者有充足器官和骨髓功能;(7)完成胃癌D2根治。排除标准:(1)抗PD-1或PD-L1抗体治疗、化疗史;(2)治疗前14 d内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3)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间质性肺病活动期;(4)其他恶性肿瘤病史;(5)治疗前28 d内有外科手术史;(6)对本研究药物成分过敏。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前SOX化疗联合PD-1抑制剂免疫治疗期间每3周随访1次,了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治疗1个月后随访1次,了解患者不良反应与生存情况。本研究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术前治疗情况及评估与手术完成情况;(3)术后情况及病理结果。评价标准:(1)手术标本按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2)肿瘤退缩分级(TRG)参考AJCC标准评估;(3)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根据常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5.0版进行评估;(4)治疗前后CT采用RECIST V1.1标准评估肿瘤反应;(5)术后采用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进行并发症评估。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中位年龄60.5(35.0~74.0)岁;初诊肿瘤位置位于食管胃结合部12例、胃上部8例、胃中部7例、胃下部3例;治疗前30例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Ⅲ期。30例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过程中,2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4例 CTCAE 3~4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及胸主动脉血栓形成。所有不良反应经过积极对症处理后均减轻或者消失。30例患者接受腹腔胃癌根治,其完成新辅助治疗至手术中位时间为28(23~49)d,其中10例全腔下胃癌根治,20例腹腔辅助胃癌根治,合并脾脏切除1例,合并胆囊切除1例。手术时间(239.9±67.0)min,中中位出血量为84(10~400)ml,中位手术切口长度7(3~12)cm。术后病理证实30例均完成R0切除。肿瘤低分化18例,中分化12例,神经浸润11例,脉管浸润6例,清扫淋巴结30(17~58)枚,30例患者完成手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2~6)d、3(2~13)d、5(3~12)d、10(7~27)d。2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以上并发症7例,6例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顺利出院,1例患者因粒细胞缺乏、贫血、双肺感染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经抢救无效术后27 d死亡。余29例患者出院30 d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30例患者TRG 0、1、2、3级分别为8、9、4、9例,术后病理分期0、Ⅰ、Ⅱ、Ⅲ分别为8、7、8、7例,8例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腹腔下胃癌根治可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但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值得关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

  • 标签: 胃癌,局部进展期 新辅助化疗 免疫治疗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减重与代谢外科从最初的以减重为唯一目的,发展到治疗肥胖相关的糖、脂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展,治疗范围涵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手术所要求的身体质量指数不断调低。学科内涵不断丰富,对经典手术方式包括Roux-en-Y胃旁路、胃袖状切除、可调节胃绑带和胆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新的手术方式不断涌现,包括袖状胃加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位手术和单吻合口胃旁路手术等。同时,减重外科未来也面临减重器械和胃镜下治疗的挑战。

  • 标签: 减重与代谢外科 手术适应证 手术方式 减重器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三制分离法"应用于腹腔右半结肠癌根治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2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68岁,年龄范围为21~81岁。患者均施行腹腔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57例患者均采用"三三制分离法"行腹腔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无中转开腹。57例患者中,5例联合行腹腔多器官切除(2例联合胃壁楔形切除、2例联合十二指肠壁部分切除、1例联合胆囊切除)。57例患者中留置鼻肠管,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十二指肠周围留置双套管持续冲洗吸引。5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10 min(80~230 min),中出血量为50 mL(10~130 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 d(1~3 d)。57例患者中,术后4例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粘连性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治愈。57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 d(5~17 d)。(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57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枚(13~27枚);手术切除标本长度为30 cm(25~50 cm),切缘均为阴性。57例患者病理学T分期:pT1期5例,pT2期23例,pT3期24例,pT4期5例;病理学N分期:pN0期17例,pN1期27例,pN2期13例。57例患者均为M0期,无远处转移。57例患者病理学类型:黏液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18例,高分化腺癌27例。结论"三三制分离法"应用于腹腔右半结肠癌根治中安全、可行。

  • 标签: 结肠肿瘤 结肠切除术 手术入路 手术分离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01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乱数表法随机分成A组(腹腔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方案,n=51)和B组(传统开放性手术方案,n=50)两组。对比其中各项指标差异,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①除手术耗时长于B组外,A组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皆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A组6例(11.77%)存在轻微并发症,B组14例(28.00%)存在轻微并发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3例(6.00%)复发,A组2例(3.92%)复发,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行腹腔下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小切口甲状腺手术 良性甲状腺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年龄段肥胖症患者接受腹腔胃袖状切除(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的临床治疗结局。方法选取2013—201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因肥胖合并代谢紊乱而接受LSG手术治疗且年龄介于16~65岁,并按要求完成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的109例患者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16~30岁组(56例)、31~45岁组(32例)和46~65岁组(21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在术后1、3、6和12个月体重相关指标、血糖代谢相关指标、血脂和血压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以Bonferroni法对P值进行校正;分类变量使用χ2检验。结果术前基线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加,体重指数呈逐步降低趋势,16~30岁组、31~45岁组和46~65岁组分别为(40.1±5.9)、(37.1±6.6)、(35.3±7.4) kg/m2,其余基线指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时,各组患者体重减轻绝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体重减轻百分比(%TWL)和BMI减轻百分比(%TBMIL)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性降低,其中16~30岁组、31~45岁组和46~65岁组%TBMIL分别为(32.3±7.5)%、(28.4±8.4)%(与16~30岁组相比P<0.05)和(25.7±8.2)%(与16~30岁组相比P<0.001)。在术前HbA1c>7%的患者中,术后12个月3组HbA1c下降绝对值依次为3.20%、2.64%和1.34%,46~65岁组显著低于16~30岁组(P<0.001)和31~45岁组(P<0.05),HbA1c<6.5%的患者占比分别为95.8%、88.9%和50.0%。3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动脉血压均在术后3个月内快速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快速上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6~65岁组患者在LSG术后血糖代谢改善情况差于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所合并的2型糖尿病(T2DM)在LSG术后更易于获得临床缓解;在体重减轻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TWL和%TBMIL也呈现减低趋势。然而,术后血脂和血压的改善情况并不受患者年龄影响。本研究提示符合减重与代谢手术指征的患者,为了获得更优的临床结局,建议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 标签: 肥胖症 糖尿病 2型 年龄因素 减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与开腹手术治疗胃来源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直径>2 cm的原发性胃GIST;接受开腹或腹腔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确诊且无远处转移;未接受术前靶向药物治疗。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解放军总医院(32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84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75例)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8例)共计85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444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413例行腹腔手术(腔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最近邻匹配法对开腹组与腔组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4;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 rank检验比较长期预后。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293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径以及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开腹组相比,腔中出血量少者比例高[<100 ml比例:52.9%(155/293)比36.2%(106/293),Z=-12.857,P<0.001],术后进食时间[(4.0±0.2)d比(5.3±0.9)d,t=1.505,P=0.003]和引流管拔除时间较早[(4.8±1.0)d比(6.5±1.0)d,t=1.847,P=0.008],术后住院时间较短[(8.6±0.3)d比(10.5±0.3)d,t=4.235,P<0.001]。按照解剖部位进行亚组分析:(1)胃贲门部及幽门部: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胃底部:腔组较开腹组术后进食时间早[(4.0±0.2)d比(4.5±0.2)d,t=0.512,P=0.038]、引流管拔除时间[(5.1±0.4)d比(6.4±0.6)d,t=0.517,P=0.044]和术后住院时间[(8.0±0.5)d比(11.1±0.9)d,t=0.500,P=0.002]明显缩短,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胃小弯侧:腔组的中出血量[<100 ml比例:58.1%(43/74)比33.7%(25/74),Z=7.632,P=0.034]、胃管拔出时间[(2.7±0.2)d比(3.2±0.3)d,t=0.503,P=0.007]、术后排气时间[(2.8±0.1)d比(3.4±0.2)d,t=0.532,P=0.030]、术后进食时间[(3.6±0.2)d比(4.3±0.2)d,t=0.508,P=0.020]、引流管拔除时间[(4.2±0.4)d比(5.7±0.5)d,t=0.508,P=0.020]及术后住院时间[(8.3±0.6)d比(10.7±0.3)d,t=0.502,P=0.006]均优于开腹组。(4)胃大弯侧:腔中出血量[<100 ml比例:52.7%(39/74)比36.5%(27/74),Z=7.681,P=0.032]、胃管拔出时间[(2.6±0.2)d比(3.6±0.2)d,t=0.501,P=0.001]、术后排气时间[(2.7±0.2)d比(3.4±0.2)d,t=0.501,P=0.016]、术后进食时间[(3.6±0.2)d比(4.7±0.2)d,t=0.500,P=0.001]、引流管拔除时间[(4.0±0.5)d比(5.9±0.4)d,t= 0.508,P=0.002]及术后住院时间[(7.5±0.3)d比(9.5±0.1)d,t= 0.500,P=0.001]均优于开腹组。按肿瘤大小进行亚组分析:(1)肿瘤长径2.0~5.0 cm组:腔组的排气时间[(2.9±0.1)d比(3.5±0.1)d,t=0.500,P=0.001]、术后进食时间[(4.5±0.1)d比(5.0±0.2)d,t=0.501,P=0.013]、引流管拔除时间[(4.8±0.3)d比(6.0±0.3)d,t=0.511,P=0.008]及术后住院时间[(8.1±0.4)d比(10.1±0.3)d,t=0.513,P=0.001]均优于开腹组。(2)肿瘤长径5.1~10.0 cm组:腔组术后进食时间[(4.0±0.2)d比(4.7±0.2)d,t=0.506,P=0.015]、引流管拔除时间[(4.6±0.4)d比(6.4±0.5)d,t=0.501,P=0.004]、术后住院时间[(8.2±0.3)d比(10.9±0.6)d,t=0.500,P=0.001]均优于开腹组。两组均无中及术后并发症。腔组和开腹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4%和91.6%(P=0.734),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8%和90.8%(P=0.6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肿瘤>2 cm胃GIST腹腔手术安全、可行,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对于非胃大弯侧及胃底体前壁、直径≤ 5 cm的GIST行腹腔手术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倾向性评分匹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内逆行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PEP)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接受ERCP的220例患者,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对ERCP术后并发PEP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接受ERCP的220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ERCP术后并发PEP,发病率为17.73%;Pearson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既往有胰腺炎病史、多次管插管、多次管显影、胆总管直径偏小、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SOD)与ERCP术后并发PEP有关(P<0.05)。结论既往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既往有胰腺炎病史、患者管插管>3次、胆总管直径<10mm、有SOD与ERCP术后并发PEP有关。

  • 标签: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胰腺炎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50例接受肝脏切除的患者的原发病情、肝脏功能、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与长期生存率、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收集了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类型、手术前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术后治疗和康复措施、心理健康等数据。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χ²(卡方)检验、t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 原发病情与生存率的相关性:肝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75%,肝囊肿患者为95%(χ²=6.25,p=0.012);肝脏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肝功能指标AST/ALT比值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45,p=0.003);手术类型与生存率的相关性:部分切除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80%,全切除患者为60%(t=2.53,p=0.015);术后并发症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低(t=2.12,p=0.039);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与长期生存率的相关性:Charlson共病指数与1年生存率相关(p<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肝脏切除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原发病情、肝脏功能、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这些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指导,以个体化治疗策略,优化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肝脏切除术 长期生存率 生活质量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治疗后腹腔手术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经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后,再行腹腔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及不良反应情况。(3)术前评估与手术完成情况。(4)术后情况及病理学检查结果。(5)术后辅助化疗及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期间每3周随访1次,了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入组患者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57±16)岁;术前原发肿瘤分期cT3期、cT4期分别为22、8例;术前淋巴结转移分期cN0期、cN1期、cN2期分别为4、16、10例;术前患者临床分期Ⅱ期、Ⅲ期分别为4、26例。30例患者中,术前影像学评估环周切缘阳性21例、直肠壁外血管侵犯12例。30例患者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7(1.9~9.0)cm,肿瘤长径为5.4(2.1~10.0)cm。30例患者中,肿瘤组织错配修复完整28例、错配修复缺陷1例,1例因治疗前未成功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缺失肿瘤组织错配修复资料。(2)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及不良反应情况。30例患者术前均完成短程放疗,其中3例未行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24例完成2个疗程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3例完成1个疗程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27例患者放疗结束至开始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时间为12(4~18)d。30例患者行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期间发生白细胞减少、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放射性直肠炎、贫血、外周神经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分别为24、22、21、20、18、16、16、13、10、9、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术前评估与手术完成情况。30例患者经术前多学科评估,7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23例未达到临床完全缓解。30例患者中,27例行腹腔直肠癌根治,3例未完成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患者未行手术治疗。27例患者完成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至行手术时间为14(5~141)d,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1分分别为13、14例,手术方式采用低位直肠前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分别为24、3例,手术时间为(182±36)min,中出血量为30(10~150)mL。27例患者中,16例行保护性回肠造口,24例保留肛门。(4)术后情况及病理学检查结果。27例完成手术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1~4)d、3(2~5)d、8(7~16)d。27例患者中,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均为Ⅰ~Ⅱ级,其中2例发生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切口出血、左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各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27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48.1%(13/27),肿瘤退缩分级0、1、2、3级分别为13、5、7、2例,肿瘤病理学T分期T0期、Tis期、T2期、T3期分别为13、1、5、8例,肿瘤病理学N分期N0期、N1期、N2期分别为19、6、2例,肿瘤病理学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14、0、5、8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3~29)枚,环周切缘阳性1例,R0切除26例,无二次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5)术后辅助化疗及随访情况。27例完成手术患者中,21例行术后辅助化疗,疗程为4(1~6)个周期。2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0(20~29)个月。随访期间,14例未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患者中,3例发生肿瘤复发,无患者死亡。27例患者无病生存率为88.9%。结论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后腹腔手术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安全、可行,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局部进展期 新辅助放化疗 免疫治疗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小腿前侧软组织肉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收治的13例小腿软组织肉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2岁,平均38岁。未分化多形性肉瘤5例,滑膜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上皮样肉瘤1例,黏液性纤维肉瘤1例。患者软组织肉瘤均行手术切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面积5.5 cm×6.5 cm~13 cm×7 cm。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面积7 cm×8 cm~14 cm×8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以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术后6周从皮瓣愈合、外形、温度、感觉以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评价移植皮瓣的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3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其中1例术后24 h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成活;1例因创面感染皮瓣远端延迟愈合。13例患者均获随访9~57个月,平均24.5个月。13例皮瓣外形好,外观无臃肿,温度正常,皮瓣感觉部分存在。其中3例放疗后皮瓣局部色素沉着、质地变硬,但无皮瓣坏死;余皮瓣色泽和质地均良好。移植皮瓣疗效评分7~9分,疗效满意。随访期间患肢可负重行走,无供区肿瘤种植。无瘤生存10例,其中因肿瘤复发行小腿截肢1例;肺转移3例,其中带瘤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移植修复小腿前侧软组织肉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具有可避免皮瓣供区肿瘤种植、皮瓣血供可靠、对供区创伤小、外形满意等优势,是一种修复小腿肉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手术方法。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肉瘤 小腿 软组织缺损 游离组织瓣 股前外侧皮瓣 外科,整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碘缺乏型甲状腺肿全麻切除后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烟台业达医院进行碘缺乏型甲状腺肿切除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利多卡因A组(1 mg/kg)和利多卡因B组(2 mg/kg),每组36例;分别于麻醉诱导插管后30 min静脉持续泵注相应剂量的利多卡因或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3组患者在给药前、毕即刻、睁眼即刻、拔管即刻、拔管后10 min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和血糖(GLU)水平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苏醒躁动程度评分(RS)、镇静评分(Ramsay)、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呛咳、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睁眼即刻、拔管即刻及拔管后10 min,对照组、利多卡因A组和利多卡因B组患者DBP(mmHg:77.26 ± 4.85、73.45 ± 4.37、70.94 ± 4.45,83.53 ± 6.19、77.86 ± 5.33、74.14 ± 5.20,73.86 ± 5.73、68.41 ± 5.16、63.09 ± 5.24)、SBP(mmHg:129.17 ± 6.54、121.25 ± 6.07、116.24 ± 5.86,137.48 ± 6.62、129.53 ± 6.38、123.07 ± 6.25,125.65 ± 6.13、117.48 ± 6.09、108.17 ± 6.04)、GLU水平(mmol/L:5.83 ± 0.36、5.37 ± 0.29、5.12 ± 0.26,6.69 ± 0.34、5.84 ± 0.30、5.57 ± 0.27,5.61 ± 0.32、5.25 ± 0.31、4.97 ± 0.2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520、25.755、36.034、41.028、45.525、74.330、10.397、49.756、52.348,P均< 0.05);其中,利多卡因A组和利多卡因B组DBP、SBP、GLU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利多卡因B组均低于利多卡因A组(P均< 0.05)。利多卡因A组和利多卡因B组患者RS、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amsay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且利多卡因B组RS、VAS均低于利多卡因A组,Ramsay高于利多卡因A组(P均< 0.05)。利多卡因A组和利多卡因B组患者呛咳、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 0.05);3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麻醉诱导后30 min静脉持续泵注2 mg/kg利多卡因,能够维持行碘缺乏型甲状腺肿全麻切除患者的血压及GLU稳定,有效降低患者苏醒期躁动、疼痛和不良反应,是甲状腺手术患者苏醒舒适的满意剂量。

  • 标签: 甲状腺肿 切除术 麻醉 利多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侧肾联合移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的146例肾联合移植手术受者作为对象,总结同侧肾联合移植手术方式受者的结局、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受者随访1~45个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肾功能指标提示,血清肌酐在术后第7天恢复至142.4(108.6,213.4)μmol/L。胰腺功能指标如期下降至参考范围。血淀粉酶在术后7 d内偏高,为160.5(109.3,249.8)U/L,随后下降,尿淀粉酶趋势与血淀粉酶相似,术后第7天为240(121.0,370.0)U/L;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个月下降至参考范围内,为5.8%±1.4%,主要内科并发症为感染[肺部感染26.03%(38/146),泌尿系感染26.03%(38/146),腹腔感染4.79%(7/146)]、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5.8%(8/146),移植/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18.49%(27/146),移植肾合并移植急性排斥反应6.85%(10/146)]、消化道出血30.82%(45/146),其中严重出血3.42%(5/146)。主要外科并发症为切口愈合不良,占10.27%(15/146),严重的外科并发症为移植动静脉血栓形成,占2.05%(3/146),肠漏占0.68%(1/146)。1、3年人、肾、胰腺生存率均分别为92.5%、91.5%、89.0%,死亡删除的移植肾1、3年生存率为均为99.3%,死亡删除的胰腺1、3年生存率均为95.0%。结论严格供受者器官功能的评估,积极预防、诊断和处理内外科并发症,同侧肾联合移植的式具有手术操作更简单、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势,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胰腺移植 肾移植 肾功能 胰腺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微创经皮肾碎石取石(PCNL)一期碎石的影响因素,为患者治疗方案建立和预后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 月至2020年12 月60 例来我院接受PCNL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 例患者术后无残留结石,作为对照组,30 例患者术后有残留结石,作为观察组,对可能导致结石残留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造成结石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鹿角形结石、肾功能不全、分支型肾俞、手术时间过长、通道数量和结石负荷过高是导致结石残留的高危因素,P

  • 标签: 肾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结石残留 多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2001年,Rutledge教授报道了首例迷你胃旁路(MGB);2004年,Carbajo教授对MGB进行了技术改进并命名为单吻合口胃旁路(OAGB)。20年来,大量关于OAGB和MGB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见诸报道,关于MGB和OAGB一些焦点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明晰。从技术角度来看,MGB和OAGB可以视作一种手术的两个亚变种,以下统称OAGB。OAGB的优势包括:(1)简单、安全和更低的内疝发生率;(2)稳定持久的减重效果;(3)稳定持久的降糖效果。OAGB的劣势包括胆汁反流和较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OAGB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均衡,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且增长最为迅速的减重代谢手术方式,已经被国际减重代谢外科联盟和美国代谢和减肥外科学会推荐为标准式。

  • 标签: 减重代谢手术 迷你胃旁路术 单吻合口胃旁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