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3

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刘菲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摘要: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这一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体现了学院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和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的高度融合。本研究围绕产业学院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探讨了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机制、激励政策和绩效评价等关键要素。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和措施,旨在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无缝对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实战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产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教育模式

项目基金:2021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科研项目——《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YKY202131

引言:

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教育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双师型教师,即具备一定的行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教育能力的教师,是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桥梁。本研究旨在分析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策略,寻求有效的建设路径,以落实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

1.产业学院的发展背景与教育定位

产业学院的出现和发展是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它紧密结合了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随着全球化和科技革新的加速,产业对于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教育体系往往难以适应这些迅速变化的需求。产业学院应运而生,致力于打造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教育培养更具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产业学院通常由高等教育机构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设立,深入整合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将教育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职业岗位紧密相连。教育定位的核心是依托产业链,服务产业前沿,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理念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产业学院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期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产业变化,支撑区域和国家产业的发展创新。产业学院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技能认证等均与企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经常由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和课程开发工作,这种“双师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学生与实际工作环境对接的平台。如此教育定位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提供了符合行业标准的人才储备,创造了教育与经济互利共赢的局面。随着产业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学院的角色和影响力预计将进一步增强,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是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措施。在理论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是现代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理念的体现。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限,强调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背景,还需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和现代教育技能,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从实践层面来看,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更加直接地将产业一线的最新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带入课堂,使得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高度契合。这为学生提供了与实际工作条件相仿的学习环境和实习机会,有助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时,双师型教师能够为学校与企业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搭建桥梁,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以及技能认证,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综上所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满足了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和教育模式的革新。

3.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在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现状与问题。首先,尽管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现实中拥有丰富行业经验和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依然短缺。一方面,现有的教师中许多人缺乏必要的行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转为全职教师的比例不高,且他们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上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其次,双师型教师面临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由于学术型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未完全分离,导致双师型教师在晋升和评价过程中可能处于不利位置,从而影响到其职业发展和工作动力。再次,教育实践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产业的最新发展之间缺乏同步更新和密切对接,这就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双师型教师能够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行业化提供重要支撑,但受限于上述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面临着挑战。此外,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机制也待优化。目前,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缺乏高效、系统的机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总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理念上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均衡、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不足、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培养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努力,构建更为完善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双师型师资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创新与实施

4.1培训与引进机制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培训与引进机制是确保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环节,创新与实施上需要多方面的策略配合。首先,在培训机制上,需要构建系统的专业发展计划,为现有教师提供持续的教育培训。这包括定期的教学法培训、学习新的教育工具和技术、行业最新趋势的研修以及校企合作的实践交流等。培训内容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前瞻性,使教师队伍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学与实践并重的能力。在引进机制上,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者教授实务。同时,激励政策的制定也至关重要,包括提供竞争力的薪酬、职业发展空间以及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来吸引和留住拥有高水平教育能力和丰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除了以上常规措施,高等院校还应创新引进和培训机制,比如建立行业教师职称系列,使得来自行业的专家拥有与院校教师相当的职业发展通道,从而提升其加入教育行业的积极性。另外,应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共同设立培训基地、研发中心,加强企业对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塑造。综上所述,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引进机制,需要高等院校、产业界和政府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激励政策、系统的培训发展计划和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4.2激励与评价体系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中的激励与评价体系是关键因素,它旨在通过公正而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评价标准,吸引和保留有才能的教师,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建立与双师型教师特点相符合、有别于一般学术性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应当既评价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更加注重评价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学效果、学生的就业率和满意度等指标。

对于激励机制而言,除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外,还应包括职业发展机会、专业提升支持、科研及实践项目资助、校内外荣誉称号等。这些激励措施旨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在评价机制上,则应向教师明确评价标准和晋升通道,鼓励教师在教学与行业实践两方面都取得进步,并充分考虑他们在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贡献。同时,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反馈,促进教师与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和改进。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还需要建立一套透明的评价流程,加强对评价结果的监督和应用。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客观分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反馈,促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服务水平。总的来说,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不仅能吸引和留住有才华的双师型教师,还能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高等院校培养更多具备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4.3实践与教学融合路径

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中,实践与教学融合路径的创新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全新教育体系。这一路径涉及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师资培养及评价体系的深度整合。在这个体系中,企业实际需求与教育内容同步更新,教学过程不再只局限于课堂讲解,而是穿插着实践活动、项目作业以及实习经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教师则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学习,通过案例讲解、工作坊、模拟项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该路径要求高校构建与行业紧密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校内教学与外部行业实践达到无缝对接。为了持续推进教学内容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关键,需要共同研究并解决行业内的实际问题,通过合作项目、企业讲座、实地考察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行业感知并提升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高校需要建立动态的教师评价与发展体系,鼓励并指导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这种新的融合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实践与教学融合之路要求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企业参与再到评价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创新思路和持续的改进,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需要,系统研究和探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策略。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培训机制、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未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应更加注重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双重提升,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应创造更多支持双师型师资发展的政策环境,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并为行业培养出更多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公法,陶波,曾良才,等.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 中国冶金教育,2023(1):26-28,34.

[2]王绮,王冬屏,王钊,等. 双创背景下"3+2"分段制教学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 科技资讯,2022,20(6):173-177.

[3]宁静.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L职业学院为例[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7.

[4]汪晓毛.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7,4(3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