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守正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守正与创新

赵凯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  300162

摘要:在数字化教育的大潮中,推动着中等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转型,形成了独特的“职业+实践”、“数字+实践”、“创新+实践”特征。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我们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劳动教育生态,通过数字驱动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并强化数字技能,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然而,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如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理念与实际需求间的脱节,以及数字化改造的不足,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立体的策略框架:一是设定“嵌入-融合-创新”的发展目标,二是实施“工具-资源-模式”的支撑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共识-合作-共创”的协同管理机制。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劳动教育走向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守正;创新

1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职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

1.1劳动+职业:中职劳动教育推进的内在诉求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全程的核心元素,旨在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技能以及劳动精神,但不同学段和教育类型间对此有着独特的实施路径。教育类型的本质差异和个体成长的自然规律,赋予了职业教育其特殊的地位和目标,即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以职业导向和就业优先为关键。因此,设计职业教育的教育实践策略必须充分考虑其独特定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中,中等职业院校扮演着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之间的桥梁角色,既要承袭基础知识,又要推动高级技能的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专业教育固然重要,而劳动教育则是基石,两者在中职教育中的融合是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意味着教育实践不再受限于传统框架,而是直指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这表明,“劳动+职业”是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其显著特征。这里的“劳动+职业”指的是将劳动实践与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使之服务于职业实践和真实生活服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职业学校应强化职业劳动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并通过实习实训,让学生亲身体验生产和服务业的劳动。

1.2劳动+数字:中职劳动教育推进的关键抓手

近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全维度推进各级学校实践教育的纲领》强调,劳动教育需兼顾学生的成长特性和多元化需求,主张“以创新性思维引导,结合智能体验……激发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同时,该文件也着重提出,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革新,关注新技术驱动的新劳动形态,以及社会服务模式的演变,对于中等职业院校而言,这尤其关键。

2劳动+创造:中职劳动教育推进的价值取向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创新精神,这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中劳动教育深化的关键视角。从劳动活动的多元性出发,劳动教育的目标应是引导学生经历从基础劳动、传统劳动到高级别、创新性的劳动实践,因此,创新性劳动被赋予了劳动教育的高端目标和实质内涵。实际上,创新性劳动并非现代产物,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早在人类社会初期,如火的掌握、工具的创新等,就已展现出创新的智慧。在数字化教育大潮中,"劳动+创新"理念是以数字科技为依托,鼓励运用多元化的劳动手段和身心协同,以创造前所未有的成果。这种新型劳动模式不仅依赖于高科技劳动环境,还要求学习者具备深入的分析思维、独立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技巧。这些技能对于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至关重要,同时也能有力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度发展和转型。

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职劳动教育的推进机制

3.1形成“嵌入—融合—创造”的目标发展机制

在数字化时代推动中等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改革,首要任务是依托院校独特的专业特性和数字技术,围绕培育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展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复杂互动,逐渐消除两者之间的割裂,构建起一个由专业教育引导下的劳动教育渐进式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嵌入—融合—创新”的发展模式,确保劳动教育的路径正确。首先,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阶段,教育者需巧妙地将劳动教育的核心元素融入专业教育框架。嵌入策略分为“增补”和“嫁接”两种:一方面,通过增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劳动素养指标和课程内容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实现补充性嵌入;另一方面,将劳动教育模块整合进专业课程或实习实训体系,实现元素间的无缝对接。接着,步入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阶段,二者应共同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育人平台。关键在于实现目标平等、过程共享,教育者需秉持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协同共生的理念,设计出一体化的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活动以及评价体系。这需要打破传统界限,鼓励校企政三方的深度合作,共同塑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教育生态,让两者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创未来。

3.2构建“手段—资源—模式”的支持保障机制

在教育迈向数字化新时代的框架中,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是一种以数字智能和数字劳动为核心,旨在提升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融合了现代科技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的复合体系。根据教育技术的多元构成,硬件、软件及隐性元素共同构建了推动中职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柱,这三个维度相互影响,形成独特的教育生态:一是数字技术工具,它是驱动中职劳动教育实践变革的重要基石;二是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库,它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内容和素材;三是创新的劳动教育模式,它激发了教育的活力和适应性。

3.3建立“共识—共研—共建”的协同治理机制

在这个背景下,中职劳动教育的推进不再局限于单一主体,而是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及行业的多元合作。要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同步并进,首要任务是各方就职业教育的独特定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实践路径达成共识。这要求我们明确共识的核心内容,即围绕职业教育的特性,锁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促使多方在目标设定、课程设计和实践导向上达成统一认识。其次,实现共识的达成需要采用平等、开放的沟通方式。每个主体应充分表达对中职劳动教育的理性见解和期望,通过民主协商机制来解决分歧,促进共识的形成。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数字化的大潮中,携手共进,推动中职劳动教育的深化发展。

结论

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参与过程中,建立共识性的行动框架至关重要,它应涵盖两个核心要素。首先,各方应当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形成合力。政府作为劳动教育的引领者,需发挥指导和监管的关键作用;职业院校作为执行主体,应积极主动,驱动教育实践的深化;而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其专业实践和师资补充的贡献不容忽视。其次,保障网络安全是数字化时代劳动教育的基石,必须设立严谨的数字管理、风险评估以及防护体系,确保教育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詹青龙.创造性智慧赋能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与维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46-54+83.

[2]邓小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3(1):48-53.

[3]王豪杰,李怡.数字劳动教育:革新、风险与实践[J].重庆高教研究,2023(2):43-51.

[4]赵利平,吴晓英,郑勤红.走向“新现代性”:数字革命下中国式劳动教育新道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