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四部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3

浅谈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四部曲”

鲍贵莹

宜昌高新区金东方小学   443005

     【摘要】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这是许多语文教师在理论上的观点认同感。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语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那么基于我们目前的,“教课文”的这种常态,所以我们要大声地说:“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给我们实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们敲响了警钟。学习之余,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各位教研专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引导我们从概念走向具体,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学思想理念的转换,时刻鞭策着,我们实际教学的行为,使之更规范,且行且思且磨砺。

一,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阅读教学要从“教课文”向“教语文”华丽转身,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面应该注重表达,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在教材编写上,应该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该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其实我们往往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稍不注意就会把阅读教学过于重视成“理解”的教学,淡化了学生的实际“运用”,极少关注学生语言的输入,极大程度的忽视了,学生生动学习再应用的输出。

所以我们应该把近几年各类专家学者说的运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一观点,拿到自己的教学实际当中反复的思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应该把儿童的语言发展放在首位,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

找准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我们考虑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方方面面,不能进行杂乱的选择,应该是抓住文本的重点,来围绕课堂教学,就拿书中的事例:《香港,璀璨的明珠》来说,在语文的工具性上面,“体会课文优美的句子”,是阅读欣赏理解句子的要求;“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是理解课文结构的要求;“学习围绕,一句话写段落”,是写文章段落训练的要求,如果我们把这些全部归纳整合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当中,那么显然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是会很不好的。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元素,要有舍有得,书中的实践反思教学设计目标就是,导向性很好。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12个4字词语。2,学习应用课文4~6个四字词说一段话。3,知道香港是我国南海之滨璀璨的明珠。所以以阅读本文的目标引领下的教学环节,体现为清晰明亮。值得我们多多学习。

当然在这里又要回归到我们前面说到的要关注儿童认知。书中的事例,在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时,教师采用的词语,有部分教学脱离了课文文本的语言环境,生硬的“凹”流程,学生们在学习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不透彻,理解不到位,也就更加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学习的再运用了。我们要时刻牢记脱离了语言环境的,任何语言的堆积都是无味的,都是缺少语文味儿的,缺少教语文的真正“内涵”。

二,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发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这是作为授课人,课堂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要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明确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二是如何根据文本内容合理地进行语言训练。三是如何实现三个目标的有机融合。四是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低年段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注意避免教学目标的多而杂,确保识字的教学和朗读指导,应该重点突出,不能被淹没在课堂内容形而上的分析之中。老师备课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教学思考:一是重点关注学生的预习程度,学习习惯好和习惯差的学生,预习程度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应关注,低端学生预设的起点降低。二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生字词,教学要扎实,一定要把朗读指导好,读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培养语感的过程。三是要和同组老师多讨论教学目标。因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目标多了,学生是否能达标?一堂课的容量有限,训练点多了,就会造成哪个点也训练不到位的结果,我们不要面面俱到,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结合学生的言语训练点着手。

低段的语文课,这里选择和确定的就是要把着重落实实际教学和朗读指导这两大重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把生字教扎实,以读为主,把朗读指导好。以文本《青蛙看海》为例,书中确立的教学目标:1,认读14个生字,辨析“级”与“极”以及“喝”、“歇”,指导书写“登”;理解词语“善跑”。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3,运用“没有······也没有······”、“只要······就······”说话,结合说话懂得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这里针对同音不同形或形相近的几个字,进行的一个识字教学的辨析,将字词的教学细化,这样就能够理清重点环节教学的具体步骤。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与不同角色说话的练习,不是采用抽象的去讲关联词语的关系,而是让学生通过表达实践,在具体应用中体会几组词语的作用,为学生最后的自我生成式说话,巧妙的做好了铺垫,这样的句式说话指导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

这一个教学事例,更加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必须埋下头来,俯下身子,脚踏实地的走进学生,只有真正的以儿童视角看问题,儿童心理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有效的与实际学情相结合,最终才能选择和确定好有效的教学目标,提升自己的教学课堂效率。引导学生从“学课文”到“学语文”。

三,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结合自己与身边的老师们经常在讨论的一个话题来说,我们往往会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平时在课堂当中经常给学生在讲在教的许多语文知识和技能,虽然我们不停的反复的在讲,学生也在循环反复的学习,但是就是会出现,总有一些教不会学不会的情况。很幸运自己及时读到了语文教育新视野系列的这本《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专业书籍。书中为我们指明了能够很大程度,解决这样问题的,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示范。

那么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把句子写连贯;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的表达练习设计和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三是要围绕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过程。

以事例《称赞》为例,根据文本内容,我发现二年级语文训练的定位主要是词语和句子,所以我们就要加强“句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内容的培养提升。课堂及时引导学生弄清几个在意义和结构上有密切联系的各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言语交际单位,即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把句子写连贯,清晰有效的进行一个字词句的积累,语言运用再输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语文,能读懂,会表达。

以事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为例,因为他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关注一个低中段的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前面我们训练了学生通顺连贯的说一段话,那么这里我们就要训练儿童话语构建能力,努力提高儿童的言语智慧。我们的语文课大都是以借助文本内容来进行的阅读课,所以三到四年段的过渡,我们要为学生作文课的表达做好充分的语言准备,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课文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连贯的说一段话,通过大量反复的表达实践,丰富儿童构建话语的经验,有效提高儿童话语构建的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的表达练习设计和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文本思想内容,理解与语言训练的关系,依据课文创设适合中年级学生语言训练的情境,再结合拓展相关的表达练习,是教师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关键。

再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为事例,因为本文提供的目标点非常多:细致的环境描写,入微的心理描写,传神的对话描写,等等。造成了制定教学目标的取舍上的困难。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多多研究文本,围绕行之有效的读写结合点来设计教学过程。这篇课文是用心理描写的方法与表现主人公桑娜的善良紧密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经过多方研讨,这里在课堂上面,实际教学环节设计当中,就要首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桑娜的心理活动,看看学生自己能读懂什么?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按作者心理描写的顺序,理清心理描写的逻辑层次,最后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此处要有心理描写。这样学生就对文本内容,心理描写的内容、形式、作用、有了全面立体的认识。这样的一节课就理所应当的承担起了语文教学的职责,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常见的表达方式”,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充分有效了实现了课文文本为“载体”的学语文的功效。

四,基于目标的写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研究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到底应该怎样确立?

写作教学一般都集中在我们的语文园地,所以,我们借助事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2·习作》明白了,要引导学生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7·我敬佩的一个人》明白了,基于目标导向的习作指导与评改;上海版五年级上册《最让我难忘的一句名言》明白了,语文课堂习作评价的功能、内容与实施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面引导三年级的学生初入门的习作,确实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快速高效的弄清习作题目的要求,避免学生,在本就已有的习作畏难思想影响下,还因为,审错题会错意,跑偏习作表达,严重打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如果我们在最开始引导学生,在习作教学的第一阶段,就产生了作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使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种经历、感受体验与产生式的思维方式显性化,也就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运用,产生自我的真情实感,那么就不怕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无活可说,或者表达成“流水账”。这样,教师也就可以引导学生顺势而为,过渡到习作教学的第2个阶段,及时引导学生构思起草作文内容,将产生的思想感情内容通过构思计划,形成有序的作文思路,按照习作书写格式,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我们写作教学当中,经常因为“赶教学进度”,而常常忽视的习作教学的第3个阶段,那就是一篇习作写完以后,我们需要进行修改,分享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主体重新思考,并且,以“同行者”的眼光提取习作建议,促进学生形成习作思维重新转换的反思性过程,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这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影响下,语文教学中,教师促使学生的习作表达渐入佳境。

在众多的学科教学当中,语文学科,至始至终,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一门基础学科,是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语文教育也是定位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拓展,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地思考、琢磨创新、再反思践行,要真正的实现,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念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多元化,与时俱进,高度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