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训练强度的控制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训练强度的控制策略

姓名:郭亚铁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思源实验学校单位邮编:422600

摘要:初中作为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适时开展田径训练有助于学生身体综合素养的发展。为避免学生在训练中因盲目增加训练总量导致运动负荷超出正常标准,增加训练伤病风险,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控制学生的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以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首先分析了田径运动训练的注意事项,随后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训练强度的控制策略提供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运动;训练强度

引言:田径运动是初中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走、跑、跳跃、投掷等基础方式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田径运动的训练强度较大,如何在达成体育训练目标的同时避免过度训练损伤身体是保证田径运动有效性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发展和田径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于掌握学生体质情况的前提下设置个性化、科学化的田径训练方案,严格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总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放松

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放松可以帮助控制初中体育田径训练的强度,减少受伤的风险。热身阶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动态伸展运动,如高抬腿、踢腿、摆臂等,以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也可以进行转动手腕、摆动腿部等关节活动,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除此之外,训练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轻松的步行或慢跑,以帮助肌肉恢复成正常状态,该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揉捏、轻拍等进行轻柔的按摩,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一般来说,热身和放松的时间应该持续5—10分钟,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训练计划适当调整热身和放松的内容和强度。

(二)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频率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频率非常有必要。首先,除每周2-3节体育课的课堂训练外,教师可以在周末或放学后的时间安排额外的训练,确保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过度疲劳。其次,初中生的身体正在发育,需要适度的休息来恢复和生长。一般来说,每周进行3到5次训练是合理的,每次训练之间应有至少一天的休息时间,以避免过度训练而增添受伤的风险。最后,教师应该在训练计划中平衡不同的训练内容,包括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和技术训练,确保每个方面都得到适当的关注,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定期监测学生的训练进展和身体状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果学生出现疲劳、受伤或其他健康问题,则要适当减少训练强度或休息。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训练强度的控制策略

(一)重视个体差异,落实分层训练

传统田径运动训练中,教师仅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学生,为学生制定训练方案和训练标准,该种训练方式忽视了不同学生个体在身体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导致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总量未能匹配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部分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过度训练状态,将被影响参与田径训练的热情。为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出现,教师授课中应引入分层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真实身体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训练方案,使学生在强度适中的田径训练中充分享受运动身体的快乐,提高田径训练的实效性,助力学生健康成长[1]

例如,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运动能力存在显著差别,为落实分层训练目标,教师可在开始体育训练之前,分别组织100米速跑、1000米长跑、铅球投掷、立定跳远等运动项目,通过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按照测试成绩分为A、B、C三个层级,如:百米速跑中成绩在13.5秒及以下的为A,成绩在15秒左右的为B,成绩在16秒及以下的为C,随后根据测试成绩设置训练计划。具体田径训练环节,教师可令A和B的学生适当加练,成绩为C的学生则从反复慢跑唤醒肌肉、提升心肺能力开始,以通过此种分层训练保证训练的实效性。

(二)逐步提升强度,保持适中负荷

提升田径运动训练效果的关键在于训练强度和训练总量。伴随学生接受训练时间的增强,学生运动能力将不断获得提升,学生能够负荷的运动强度和接受的训练总量也会随之增加。体育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方能看到训练效果,部分学生在长期训练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盲目增加田径训练强度,导致学生在田径训练中过度疲劳,增加伤病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训练热情。为将训练强度控制在适中状态,保证训练效果,体育教师必须严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训练计划,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符合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身体状况,适度训练促进学生成长[2]

例如,训练的初期阶段,教师可根据男女情况设置田径训练标准。教师可先分别布置男生1000米跑、20个蛙跳;女生800米跑,15个蛙跳的任务,观察双方完成训练项目的情况,如果学生在训练中出现较为吃力或运动效率显著降低的情况,证明训练强度超出学生承受能力。此时,教师应适当降低训练强度以适应学生的身体情况。考虑到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周期相对较长,教师可以三个月为标准进行测试,学生如能在标准时间内完成训练目标,则证明其运动能力足以适应下一个层次的训练内容,此时即可开始下一层次的训练,保证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强度总量均衡,提高训练效果

科学、合理地田径训练计划是保证田径训练效果的关键,也是控制田径运动强度的关键性因素。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强度过高的训练可能会对学生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过低强度的体育训练难以取得应有的训练效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训练方案,平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保证训练效果,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3]

以50米加速折返跑训练和1000米长跑训练为例,为达到最优的训练成果,教师可于训练中设置跑步比赛,以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动力,全力冲刺完成训练目标。50米加速折返跑属于高强度训练,训练持续时间不应过长,每节课的训练总量应控制在3组以内;1000米长跑训练的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体能消耗较大,为保证训练成果,教师需要在充分休息之后组织1000米长跑训练,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已有的成绩基础上增加20%的时间,避免学生过度压榨体能影响后续的训练效果,保证教学准确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结论:总而言之,田径运动是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提高体能素质、提高体育运动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加强对田径运动训练强度的控制,结合学生的生长规律和自身能力,科学、有计划地设计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训练当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聪,薛瑞博.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训练强度的控制策略[J].健与美,2024,(03):96-98.

[2]王月高.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训练强度的控制策略[J].体育世界,2023,(10):61-63.

[3]李坤.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训练强度的控制措施[J].学园,2022,15(2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