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教育路径联合母婴床旁教育对初产妇自我效能及负面情绪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规范化教育路径联合母婴床旁教育对初产妇自我效能及负面情绪的影响

邱丹

泸州市妇幼保健院(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省泸州市 646000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教育路径联合母婴床旁教育对初产妇自我效能及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本院本院产科分娩的9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实施规范化教育路径联合母婴床旁护理,比较干预后两组初产妇的自我效能水平、新生儿护理能力掌握率及负面情绪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自我效能评分、负面情绪评分、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规范化教育路径联合母婴床旁教育可提高初产妇自我效能及护理技能,减轻负面情绪。

关键词规范化教育路径;母婴床旁教育;初产妇;自我效能;负面情绪

初产妇因激素分泌、身形变化、角色转换等原因,常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到母婴关系的建立以及婴儿的健康成长。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与育儿行为密切相关,故提高初产妇的自我效能,对于改善其负面情绪、优化育儿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规范化教育路径和母婴床旁护理是新型的护理模式,前者可帮助初产妇掌握育儿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育儿能力;后者是强调母婴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互动,有助于增进母婴情感联系,促进初产妇的身心健康[1]。本研究分析规范化教育路径联合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自我效能及负面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本院本院产科分娩的9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9.33±0.45)岁;研究组平均年龄(28.98±0.47)岁。对比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初产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者;具有精神类疾病或沟通有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向初产妇及家属介绍产科病区分布及医务人员,及时解答产妇有关妊娠及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出院时提醒患者复诊时间。

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实施规范化教育路径+母婴床旁护理:(1)针对性设计教育方案。遵循规范化教育路径要求,依据产妇所处时段及健康知识知晓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符合产妇需求。(2)饮食知识教育。产后当日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均衡饮食,多摄入维生素、蛋白质食物,避免受凉,优选促进泌乳的食物。(3)新生儿护理技能教育。评估产妇母乳喂养意愿,对抗拒者进行健康宣教,纠正其错误认知。(4)规范示范教育。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母婴床旁教育,讲解的同时,指导产妇进行实操,向其讲解产后营养饮食、母乳喂养、新生儿常规生理现象及处理方法等。(5)出院教育。出院当日,护理人员进行床旁出院教育,关于产妇康复、保健、新生儿护理等方面,对其护理技能薄弱处,重点指导。

1.3  观察指标

(1)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评估,有10个项目,用4 级评分法,分值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2)负面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程度,SAS评分>50分有不良情绪,20个条目,用4 级评分法,分值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用抑郁自评量表(GDS)评估患者抑郁程度,GDS评分>52分是有不良情绪,20个条目,用4 级评分法,分值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3)新生儿护理能力:应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评估,护理人员对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及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分为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2组自我效能

研究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对比2组自我效能±s(n=45)

分组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18.14±3.78

23.65±4.12

6.947

<0.001

研究组

18.20±3.73

35.14±4.28

8.733

<0.001

t

0.753

12.333

P

0.328

<0.001

2.2对比2组负面情绪变化情况

护理后研究组SAS、G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对比2组负面情绪变化情况±s(n=45)

分组

SAS

G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55.87±3.63

47.32±1.08

54.24±2.44

50.32±1.53

研究组

56.32±3.70

34.83±1.03

54.18±2.48

35.73±1.40

t

0.07

14.345

0.062

15.553

P

0.373

<0.001

0.530

<0.001

2.3对比2组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

研究组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95.56%高于对照组75.56%(P<0.05)。见表3。

表3对比2组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n=45(%)]

分组

掌握

基本掌握

未掌握

掌握率

对照组

22(48.89)

12(26.67)

11(24.44)

34(75.56)

研究组

35(77.78)

8(17.78)

2(4.44)

43(95.56)

2

9.033

P

<0.001

3  讨论

初产妇分娩后,身体、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对其身心健康及新生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需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本研究干预后,研究组自我效能评分、负面情绪评分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规范化教育路径联合母婴床旁教育可提高初产妇自我效能及护理技能,减轻负面情绪。将母婴床旁护理融入规范化教育中,可让初产妇直接参与新生儿抚触、沐浴及脐部护理等操作,增进母婴情感,增加其育儿自信,并提升其学习新生儿护理技能的自主性。同时满足初产妇不同时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提升其护理技能的同时,增加其育儿自我效能。初产妇面对角色转变,会出现情绪敏感而产生负面情绪。而联合教育提升初产妇自我效能后,会抑制期负面状态的产生。同时护理人员在院区分布、分娩知识、新生儿护理、角色转变等方面积极引导,增强其对育儿领域的探索,减轻焦虑抑郁情况。

综上所述,规范化教育路径联合母婴床旁教育可提高初产妇自我效能及护理技能,减轻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何柳.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心理状态、护理方法掌握情况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02):177-178.

[2]王慧华.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初产妇自我效能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D].南昌大学(医学院)[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