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服务行动计划之扶“瑶”直上——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承(以连南连山瑶族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乡村振兴服务行动计划之扶“瑶”直上——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承(以连南连山瑶族为例)

刘莹  沈丽萍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广东省肇庆市  526070

摘 要:近些年随着广东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民族的融合,瑶族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出现了危机,加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而传承又后继无人,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正逐渐走向失传边缘。为此,我们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瑶族地区的文化振兴为核心,聚焦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承问题。通过对瑶族聚居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实地调研,分析当前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旨在构建一套符合瑶族地区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以文化传承推动瑶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瑶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阶段,实现对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瑶族传统文化;调查;缺失;幼儿园教学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文化振兴的重要地位,而瑶族传统文化作为瑶族地区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对其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有效传承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乡村振兴服务行动计划中,通过学前教育这一关键环节,实现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瑶族地区的文化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承现状与问题

(一)传承现状

连南连山目前普遍存在学前教育学位不足的情况,公办幼儿园学位紧缺尤为突出。在教师编制方面,中小学面临教师“结构性缺编、学科性缺编”、教师平均年龄偏大等问题。另外,小规模教学点分流了相当一部分的师资力量,也是造成教师缺编的重要原因。部分幼儿园已尝试将瑶族音乐、舞蹈、故事、服饰、节日习俗等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教学体系与资源支持。

(二)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一成不变的,幼儿对这种陈旧老套的学习模式很难产生兴趣。孩子更加讨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多动、厌倦或者自卑等心理,严重的还会产生一些心理阴影,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过渡依赖于教材来进行教学,教材都是按照幼儿身心发展来拟定的,但很少有出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存在。即使是瑶族自治县的教材也少有甚至未出现本土风土人情等文化,教育资源短缺,包括教材、教具、专业师资等;教育观念偏差,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教学活动内容偏重知识教育;传承方式单一,过度依赖课堂教学,忽视社区、家庭等多元教育途径。

三、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

通过对连南连山瑶族地区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选择的来源、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幼儿教学活动内容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发挥幼儿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幼儿更加了解本族文化,促进本族的文化传承,促进本族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幼儿教学活动内容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瑶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上的成长,促进幼儿教师水平的提高,让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更多选择。民族文化需要有人传承下去,在幼儿教学活动内容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能让幼儿感受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引起幼儿兴趣,让其传承下去。能够促进教育改革,推进幼儿教学实践的深入。更能将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渗入幼儿心灵深处,才能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接力工作。

(二)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方面,没有针对专门的本民族文化教育,甚至有出现本民族的人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的情况。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冲击着传统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渐“汉化”。与此同时,民族文化未得到很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流失严重。推动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族群间的教育差距,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学前教育传承瑶族文化,可为后续的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人才储备,助力乡村振兴。清远连南连山的瑶族以农、林业生产为主。通过调查研究表1发现瑶族文化构成要素丰富,按照经济生活、居住方式、服饰之不同,有过山瑶、排瑶之分。其语言亦分为过山瑶语言和排瑶语言,都属于汉藏系苗瑶语族的瑶语。过山瑶比较分散、流动性强;排瑶则聚村定居。排瑶和过山瑶的服饰,共同之处是无论男女老幼均留发盘髻头顶,男缠头巾,女披头帕,喜戴耳环,项圈等饰物。明显不同之处是,过山瑶妇女头饰中有高约1尺的顶板高架(内撑竹架、上覆头巾),排瑶男子发髻插雉尾羽或白色鸡毛。瑶族节俗最具特色的是耍歌堂和盘王节。耍歌堂以缅怀盘王和祭祀先人为主要内容,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彭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人等。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连南排瑶已有完整的耍歌堂,会期在农历十月初六。大歌堂3,3-5年举办一次;小歌堂1天,每2-3年举办一次。这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会亲结友的民间盛会。盘王节是过山瑶传统的祭祀民族始祖盘王的活动,后发展为纪念祖先、庆贺丰收的民间节日。

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教学活动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选择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表1 文化构成要素

文化层面  物质  语言文化音乐艺术风俗习惯与制定思想与价值观

四、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传承的策略建议

瑶族文化本土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如能逐步渗透到学前教育教学中,相信能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增进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培养儿童从小爱家乡的情感。

1.构建系统性教学体系

开发适应幼儿认知特点的瑶族传统文化教材,将其纳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确保课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2.提升师资力量与培训

加大对教师的瑶族文化教育培训力度,引入瑶族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参与教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深化家园共育

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瑶族文化教育,通过家长课堂、亲子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实现瑶族文化教育的无缝衔接。

4.整合多方资源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虚拟现实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组织实地考察、田野体验等活动,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瑶族文化魅力。

5.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虚拟现实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组织实地考察、田野体验等活动,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瑶族文化魅力。

五、结论

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承是乡村振兴服务行动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构建系统性教学体系、提升师资力量、深化家园共育、整合多方资源、创新传承方式等策略,可有效推动瑶族传统文化在幼儿群体中的传播与发扬,为瑶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文化生态重建与价值更新——关于瑶族盘王节内涵及传承发展的再认识《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2021 年第 002 期.

[2]梅文科.珠海高新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21 年第 001 期

[3]刘莉;.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为例.现代园艺,2022-08-17 10:14:48.

[4]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广西南丹县某白裤瑶族乡为例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16-18.

基金及编号:2022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立项

项目编号:pdjh2022b0638

项目名称:乡村振兴服务行动计划之扶“瑶”直上—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承调研报告(以连南连山瑶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