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价值研究

沈琪玮

浙江商业技师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研究,以期为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劳动精神;思政教育;价值研究

一、劳动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

劳动精神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勤奋刻苦、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它既是劳动者个体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品质,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精神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培养人才:劳动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促进社会进步:劳动精神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它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弘扬正能量:劳动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劳动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具体来说,劳动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设置:在思政教育中增加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注重将劳动教育的理念与思政教育的目标相结合,确保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协调与统一。例如,在思政课程的教材中,可以加入关于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培养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劳动教育素养,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并有效地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培养劳动精神。为了深入贯彻这一理念,我们学校特意组织了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

我们的劳动实践活动包括了校园清洁、植物园种植、手工制作等多个方面。在每一次活动中,学生们都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不怕脏、不怕累,认真投入到每一个劳动环节中。在清洁校园时,他们细心打扫每一个角落,确保校园环境整洁美观;在植物园种植时,他们亲手种下一颗颗种子,期待它们茁壮成长;在手工制作时,他们发挥创意,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

3.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弘扬劳动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在这个灵魂中,劳动精神应当占据一席之地。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校园文化中弘扬劳动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对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劳动,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懂得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这样的价值观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在劳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劳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地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我们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具备劳动精神的思政教师,让他们成为劳动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优化教师选拔机制。在招聘思政教师时,除了注重其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外,还应特别关注其是否具备劳动精神。通过面试、试讲等环节,深入了解应聘者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对劳动价值的认识,确保选拔出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劳动精神。

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针对在职思政教师,应定期组织劳动精神专题培训,让他们深入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掌握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劳动精神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增强劳动意识。

第三,要搭建教师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教师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思政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劳动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方面的成功案例、心得体会和困惑问题,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2.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劳动精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为了更有效地传递劳动精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我们需要采用更加多样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将真实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入理解劳动精神。例如,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或行业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企业或行业在劳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精神的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情境模拟则是一种更加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劳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劳动精神,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模拟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结束语:

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劳动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模式和机制,为培养更多具备劳动精神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让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鲁妍妍.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J].学周刊,2024,(03):10-12.

[2]张小燕,高发水.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文教资料,2023,(22):62-65.

[3]殷星辰.劳动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3,(1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