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在急诊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在急诊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张丽丽

张家港市大新镇人民医院  江苏张家港  21560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护理模式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22年1月-2023年10月,研究对象为42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设置成两组开展对比研究,分别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对比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候诊时间、就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分级分区护理模式有助于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用时,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分级分区护理模式;急诊脑梗死;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典型特征是起病急,且在短时间内病情就会达到高峰,如果患者未及时接受有效诊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而,临床应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治高度重视。因急诊科患者就诊人数较多,且混杂者急症和非急症,如果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流程,患者的候诊时间相对较长,极易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佳治疗时间被延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大幅度降低疾病救治成功率。在有关文献资料中提到,分级分区护理模式是以常规急诊护理模式为基础,其是以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为依据对患者实施分诊,对病情比较危重的患者进行优先处理,使抢救成功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为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提供有利条件[1]。现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设置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例患者中有15例男性和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范围为(59.32±3.84)岁;对照组21例患者中有16例男性和5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范围为(59.12±3.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且均首次发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或者外伤者;存在脑部手术病史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为患者开放绿色通道,针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尽快实施抢救,针对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吸痰、吸氧和心电监护,并配合医师完成体格检查。护理人员和专科医师联系进行会诊,针对需要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配合完成治疗工作。

观察组:分级分区护理模式。(1)分级护理。以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为依据将患者分为不同等级,针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安排抢救室,并配合完成相应的检查项目。针对生命体征不稳定、存在意识不清楚等症状的患者,由于该类患者病情极易加重,应辅助患者躺在活动推车上,对其实施心电监护,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心电图检查。医师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如果患者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应及时为其安排抢救室实施抢救。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稳定,可以将其降为下一等级,并配合完成救治工作。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吐字不清,但意识比较清醒等症状的患者,应在20分钟内完成相关检查项目,对其病情变化实施密切监测。针对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在患者家属挂号和排队候诊期间完成相关检查项目,在疾病确诊之后配合完成治疗工作,并对其病情变化实施密切监测。(2)分区护理。将医院急诊科划分成不同区域,可以采用红、黄、绿进行标识,红色区域设置为重症监护区,其所收治的患者病情较为危重,且备有齐全的检查和急救设施,保证能够对患者病情实施快速评估,为患者赢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将黄色区域设置为观察诊疗区,以患者病情和就诊时间为依据对就诊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将绿色区设置为普通治疗区,其所收治的患者病情普遍较轻,主要是对患者疾病发展情况进行观察。(2)实施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对其相关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并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对患者实施分级,安排到相应区域接受治疗,不同区域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体征实施密切监测,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项目。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相关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候诊时间、就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治疗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包括漏诊、溶栓失败、致残。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并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急救用时

观察组患者候诊时间、就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1对比急救用时±smin

组别

例数

候诊时间

就诊至确诊时间

确诊至治疗时间

观察组

21

6.87±1.52

13.32±2.80

6.28±1.15

对照组

21

±

±

±

t

-

11.110

5.842

9.763

P

-

0.000

0.002

0.000

2.2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漏诊

溶栓失败

致残

总计

观察组

21

0.00%(0/50)

2.00%(1/50)

2.00%(1/50)

4.00%(2/50)

对照组

21

6.00%(3/50)

6.00%(3/50)

8.00%(4/50)

20.00%(10/50)

X2

-

4.411

P

-

0.003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组织会受到严重损伤,患者梗死时间越长,其脑组织损伤程度越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2]。因而,应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救治时间最大程度的缩短,为患者赢取疾病最佳治疗时间,使抢救成功率得以提升,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候诊时间、就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分级分区护理模式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是因为分级分区护理模式是以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为依据实施划分,并将患者安排到相应区域接受救治,其将常规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使急诊就诊顺序更加规范,有利于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该护理模式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依据对其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将患者分成不同等级,并分诊到相应区域,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识别,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服务,有效规避由于患者较多候诊时间过长或者漏诊等事件发生,使患者诊疗时间得以大幅度缩短,促进抢救成功率的提升,有效减少患者发生不良事件风险[3]。另外,将急诊科采用不同颜色分为不同区域,将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划分到相应区域接受治疗,使相应区域的护理人员能够对该区域患者病情变化实施动态监测,保证急诊科急救环境处于稳定状态,使救治能够快速、有序开展,不但能够使急救时间得以缩短,同时还能够促进救治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发生[4]。除此之外,将相应的诊疗设备和物品摆放到相应区域,且有专人负责,各个区域护理人员有着明确的职责,不但使医疗资源配备得以优化,使其工作量得以减轻,同时还能够促进护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供有利条件[5]

综上所述,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应用在急诊脑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有助于赢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婷,张苗苗.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改善作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6):169-171.

[2]邹月.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在急诊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3):434-435.

[3]陈海英,马河州,林永明.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在急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01):113-115.

[4]刘芋兵,沈秀秀,李斌芬.分级分区创伤绿色通道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9,36(07):51-53+29.

[5]吴妙略,程龙,颜春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应用分级分区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