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3

家庭心理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高园园 赖葆欢  

(河南女子职业学院,河南省郑州市,450003)

摘要:家庭心理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心理教育的基础,在推动青少年成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本文在充分明晰家庭心理教育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发现家庭心理教育能够助力青少年形成正确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可能力、纠正错误学习理念,但同时也会增加青少年学习压力、打击青少年自信心。针对于此,提出发挥家庭示范作用、建立家庭沟通平台、提高家庭关注程度多项实施策略,希冀为家庭心理教育助力青少年成长提供有效助益。

关键词:家庭心理教育;青少年成长;自我意识;学习理念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青少年出现焦虑、暴躁、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1]。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如此,全国性调查也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可以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家庭心理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青少年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家庭心理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多维实践路径,旨在提升家庭心理教育成效,全面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家庭心理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启蒙性

青少年在接受学校教育以前,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中,与家长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融合在一起,在家庭心理教育中逐渐形成自身性格、品质。从思维方式角度来看,青少年在最初并不具有是非对错的认识,在家长引导与教育下逐渐形成带有家长印记的是非观念。家长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方式[2]对青少年最初思维方式进行启蒙教育,使青少年形成最基本的认识。从行为习惯角度来看,青少年在来到世界之初,尚不具备自主行动能力,在家长照顾下与家长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保持一致,从而逐渐形成自身行为习惯。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启蒙教育都为青少年后期人品、性格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二)感染性

青少年与家长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亲缘关系感染作用下,更加容易受到家长喜恶影响,也会被家长的情绪所带动[3]。一方面,青少年出于对家长的爱与信任,会更加乐于接受家长赋予正面评价的事物,同时也会抵触家长厌恶的事物,在人际交往中,青少年也会对家长所持态度产生共鸣。在家庭心理教育的感染作用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受家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家长情绪影响。家长情绪消极时,青少年出于对家长的同情,较易于陷入同样的消极情绪,在家长积极乐观时,青少年也会被家长的积极情绪所带动。因此,家长的喜恶与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具有较强感染作用。

(三)针对性

家庭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家长能够明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能够具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教育。首先,家长对青少年具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通过观察青少年行为及表情便能够获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进而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家庭心理教育。其次,家长是青少年最信任的人,可以通过与青少年沟通的方式发掘青少年的心理问题[4],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青少年也更加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与指导。因此,家庭心理教育更易于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变化,从而更具针对性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心理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自我意识

在青春期之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主要停留在生理自我阶段,即对自己的身体和外貌的认识。而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5],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等。但是由于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缺乏经验与实践,尚不能形成明确的价值观,且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规划都因认知受限而无法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而家庭心理教育能够在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未来规划等方面为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一方面,家长与青少年朝夕相处便于观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并通过向青少年讲述自身经历助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家长可以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6],为青少年提供精神鼓励以及物质支持,使青少年在学习之余获得一技之长,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加丰盈的内心世界。此外,家长可以结合实际为青少年制定清晰的未来规划,使得青少年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

2.鼓励青少年提高自我认可能力

青少年自我认可是建立健康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基础,意味着青少年能够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然而,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并不全面,缺乏自我认可能力,且较为关注外界对自身的评价。在外界评价的加持下,由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更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7]。当青少年注重外界评价时,家长可以及时向青少年提供正向的反馈与及时的鼓励。首先,在家长与青少年的日常相处中,家长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青少年,易于通过观察与询问获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而展开家庭心理教育,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其次,家长更加了解青少年的优缺点,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发挥优势、改善缺点,鼓励青少年看见自己的长处,使青少年接受人无完人的观点,从而帮助青少年清晰认知自己的短处并接受与改善,避免青少年产生自卑心理,助力青少年提高自我认可能力。最后,由于青少年在内心深处对于家长的信任,使其更加容易接受家长的评价。因此,家长积极的鼓励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

3.帮助青少年纠正错误学习理念

当前,青少年普遍尚未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将学习视为一项为家长与老师完成的任务,缺乏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规划。伴随着外界电子产品等新鲜事物的吸引,青少年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日益加深,从而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当青少年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时,家长便会就青少年成绩下降原因进行研究,易于察觉到青少年的学习理念存在问题,并通过正确的家庭心理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理念进行疏导与指引。首先,家长能够运用自身或身边成功的经历向青少年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收获知识对青少年本身的助益,还可以使用反例说明厌学以及错误学习理念的危害,通过切合实际的例子使青少年更能加深对学习的体会,进而帮助青少年纠正错误学习理念。其次,家长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理想,结合实际为青少年制定未来规划,将青少年的理想划分为当前的小目标,并向青少年说明逐一实现当前小目标即为其理想的实现路径,通过目标的制定,使青少年获得学习的内生动力。因此,正确的家庭心理教育可以及时纠正青少年错误的学习理念,帮助其重新获得学习的动力。

(二)消极影响

1.增加青少年学习压力

诸多家长面对社会的压力,更加期盼青少年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更好的生活,对青少年的学习极为重视,致使无形中增加青少年学习压力。首先,家长普遍对青少年存在过高的心理期望,为青少年制定超出其自身能力范围的学习目标,并通过不断延长青少年学习时间、拓展课外学习项目等方式强迫青少年学习,以期青少年的成绩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然而,当青少年无法达到家长的心理预期时,家长会选择直接将问题归因于青少年努力程度不足,进而对青少年进行批评与惩罚。青少年本身带有学校繁重的学习任务,为使家长满意,进行超负荷的学习,追求努力学习的形式而忽视学习内在的乐趣。激进式家庭心理教育既增加了青少年的新学习压力,也未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部分家长将自己的未来全部加持到青少年身上,意图通过向青少年强调自我牺牲的方式控制青少年的行为,变相逼迫青少年完成自己的要求。青少年也会对于家长的付出抱有很大的同情,强迫自己尽全力达到父母的心理预期,甚至认为自己违背家长的意愿就是愧对家长的付出。长此以往,青少年会失去自主思考能力,逐渐产生消极、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种自我感动式的家庭心理教育迫使青少年带有负罪感的完成家长的每一个要求,为青少年学习带来巨大压力。

2.打击青少年自信心

多数家长对青少年进行挫折式教育,希望青少年在困难中变得更加坚强与独立。因此,大部分家长选择对青少年进行否定式心理教育,无形中打击了青少年的自信心。一方面,诸多家长尚无法站在同龄人的角度对青少年的成就或挫折做出客观评价,而是以成年人的视角出发,轻视甚至贬低青少年。当青少年取得成就时,多数家长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即未能及时给予青少年肯定与鼓励,使得青少年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打击青少年自信心。当青少年遇到挫折时,部分家长对此作出的反应最先是否定青少年的能力,甚至指责与批评青少年,未能及时为青少年提供精神安慰与方法指导,极大打击青少年自信心的同时也逐渐堵塞了与青少年沟通的渠道。另一方面,家长普遍存在对青少年成绩的攀比心理,以对比的方式打压青少年,以刺激青少年持续前进。然而,青少年容易在对比中产生挫败感,引发恐惧失败的心理,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同时,在家长的影响下,青少年将成绩作为评价自己与其他人的唯一标准,进而逐渐转变价值观念,产生成绩上的虚荣心理,将成绩至于决定性地位,甚至急于在成绩上优于其它人而采取作弊等极端途径。虚荣心的驱使下,心智尚不健全的青少年只注重眼前虚假的成绩,而逐渐磨灭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三、家庭心理教育助力青少年成长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家庭示范作用,规范青少年思维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对青少年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家长作为家庭中的核心成员也是青少年最亲近与信任的人,应注重发挥家庭示范作用,规范青少年思维。在学习方面,家庭应着力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青少年乐于学习的好习惯。具言之,家长应起到示范作用,工作之余停止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带领青少年进行完成作业、阅读书籍、听讲座等学习活动,以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理念。当遇到学习困难时,家长应摒弃直接告诉青少年答案或放弃的教育方式,耐心引导青少年进行求解,以激发青少年求知欲,逐渐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在价值观方面,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成败作为评价他人的唯一标准,注重培养青少年优质道德观念,使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关注人的性格与品质,助力青少年获得正确交友观。此外,家长应停止以青少年进行攀比的行为,对于青少年的学习不应急于求成,给予青少年支持与鼓励,教导青少年注重自身能力提升。此外,考虑到青少年尚未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家长应及时向青少年强调个人品质、努力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向青少年说明攀比与虚荣的危害,避免青少年出现攀比心理,使青少年形成脚踏实地的正确价值观。

(二)建立家庭沟通平台,增强青少年信心

随着青少年心智的逐渐成长,家长应及时进行从管理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摒弃父母具有绝对权威的传统思想,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建立家庭沟通平台,更好的倾听青少年心声。当青少年设立目标时,青少年对目标设定与未来规划缺乏宏观认识,尚不具备合理设定目标的能力。因此,家长应在充分了解青少年学习能力基础上,积极与青少年进行沟通,辅助与引导青少年自行设立合理目标,在尊重青少年意愿的前提下,参与青少年的目标设定与未来规划,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主动性,发挥目标的正向激励作用。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能一味的指责青少年,应耐心与青少年沟通,给青少年发言的机会,使青少年可以如实说出自己的心声。同时,家长应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并倾听青少年的真实想法,给予青少年安慰与鼓励,以增加青少年面对困难的勇气,并为青少年提供多条可行性建议供青少年选择,助力青少年更好的解决问题。此外,大部分青少年可以清晰的感知到家长的付出,不需要家长的强调也会发自内心的感恩自己的父母,并给予家长爱与信任。家长过分强调自己的付出则是为青少年戴上亲情的枷锁,使青少年内心充满负罪感,导致青少年无法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与家长平等沟通。家长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大的空间,而不是以爱之名加以束缚,给予青少年表达自己心声以及与家长自由沟通的权利。

(三)提高家庭关注程度,监督青少年行为

家庭的关注对青少年的自我成长与自控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陪伴作用与监督作用。从陪伴角度来看,青少年通常心思丰富且敏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时常感到孤独与迷茫。家庭作为青少年的心灵港湾,应积极发挥其优势,为青少年提供依靠以及积极的心理疏导。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耐心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同时可以通过陪同旅游的方式拓宽青少年的视野,或者带领青少年参与聚会以及其他集体活动,以提高青少年社交能力,避免青少年自我封闭,为青少年提供充分的陪伴与精神寄托。从监督角度来看,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面对外界电子产品等的诱惑缺乏辨别力与抵制力,易于沉迷其中或染上不良习惯。家长应注意通过合理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因极端手段而导致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此外,家长应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交友原则,并监督青少年的交友范围,避免青少年因交友不慎而染上不良习惯。

四、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强盛的潜在力量,亦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全社会应加强关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增加青少年教育投入,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心理教育是青少年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为青少年性格品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家长应积极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重视家庭心理教育,学习与青少年正确沟通,同时规范自身行为,为青少年的成长起到榜样作用,并努力转变固化的家庭相处模式,正确开展家庭心理教育,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怡文.聚力守护青少年心灵健康成长[N].云南日报,2024(8).

[2]王煜.以优良家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势、困境及实践路径[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112-118.

[3]朱江鸿,刘国帅,康卓仪.伦理视阈下高校家校共育问题探析[J].山西青年,2023(24):196-198.

[4]杨苗苗.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优化路径[J].学园,2024(11):43-46.

[5]刘佳.家庭教育视域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3):195-197.

[6]魏芯,苏庆敏.“双减”视域下青少年人格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32-36.

[7]樊未晨,张茜,杨洁.打开青少年“心”问题的钥匙在哪里[N].中国青年报,2024(5).作者简介:高园园,女,汉族,(1992.2.24),河南新郑人,硕士,河南女子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赖葆欢,女,汉族(1969.11.24),河南郑州人,本科,河南女子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