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歌中情境化教学的策略,——以七上《古代诗歌四首》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浅谈古代诗歌中情境化教学的策略——以七上《古代诗歌四首》为例

摘要:情境化教学是当下教学的新趋势,强调在真实的或拟真的情境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探讨与研究中,我们发现古代诗歌中情境化教学有三大路径:1、意象化拍摄2、共情为作者3、联读见众生。

关键词:古代诗歌 情境化教学 策略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史册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由因时空阻隔,中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背诵默写层面,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较单一,更遑论迁移运用。如何破局?情境化教学是有效手段。接下来,我将以部编七上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为例,谈谈对古代诗歌中情境化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意象化拍摄——于声色中凸诗景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就能自然把握其蕴含的情感,而不用刻意地去记忆诗歌的赏析。意象以其具象化的特征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非常适合运用视频拍摄这一情境。

1、视频再现

当下这个自媒体的时代,有很多优秀的短视频作品。这些视频内容丰富,形式优美,是我们教学资源的宝库。比如,在教学《观沧海》时,我们播放行巴的朗诵视频,引领学生们调动视听,进入诗景。视频中: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俯视大海,风吹动他的衣襟;大海卷起巨大的波涛,冲击着嶙峋的怪石;苍茫的大海中,山岛草木曳绿摇苍;一阵萧瑟的秋风,催动着大海的狂啸......我们巴渝崇山峻岭里的孩子,大多数并不曾见过真实的大海,这则视频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真切的现场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建构起学生的认知经验。

2虚拟拍摄

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我们是这样进行情境创设的:如果要把这首诗拍成一个微电影,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些景物,拍摄什么样的场景来表现诗人的“愁”?然后顺势追问:身为导演的你,为什么要选取杨花、子规、明月这几种景物?为什么不选择桃花呢?不选择燕子呢?

于虚拟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意象营造的诗景有了更明确的把握,也对诗景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情感寄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审视拍摄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们选择了一个唯美轻灵、意境优美的歌曲版视频。我们是这样进行情境创设的:欣赏视频,结合《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思考:该视频拍得好不好?学生在审视视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情境可以继续深入:为让视频更加完美,请任选一个镜头,描述你准备改拍或补拍的画面。这样,完善视频的同时,也训练了表达能力。

对视频的审视、改拍,可以调动学生的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去触摸意象,建构起一幅幅个性化的画面,从而加深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共情为作者——于历史中悟诗情

从古至今,情感都是诗歌永远的缪斯。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到与诗人共情的连接点,实现文本、学生与诗人之间的多重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巧引资料,还原历史场景

能够流传下来的古诗,必然是经历了时间的淘洗的佳作。但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必须在了解它的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它的精华与不俗。比如,在教学《观沧海》时,我们是这样创设情境的:结合写作背景,说作者观的仅仅是沧海吗?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北征乌桓途中,天寒地冻,荒无人烟,曹军连续行军二百里不见滴水,军粮也所剩无几,曹操“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经历重重艰难,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学生在回归真实的历史情境后明白: 经历艰苦卓绝奋战、惊险取胜的曹操,观沧海,观的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胸怀,观的是一统天下的志向和壮丽前景。

2、角色认同,倾听内心独白

读古诗的时候,普遍存在“隔”,学生很清醒,他们认为诗人是诗人,我是我,泾渭分明。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当做诗人,成为诗中的角色,将自己融进诗中,诗我两忘。

比如在教学《观沧海》时,我是这样做的。“请站在作者的立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说说诗句背后你的内心世界。”学生回答如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时,我像当年的秦始皇和汉武帝一样,也登上了碣石山。我要和他们一样,荡平宇内,一统天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想我手下,有一支支精锐的部队,又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士兵,只待我一声令下,一统南方,指日可待。......

然后我补充了曹操的系列诗词,请学生读完之后,化身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内心独白。他们写道:有人说我是能臣,有人说我是奸雄,那又如何?我不在乎。如今时局混乱,我只想早日结束混战局面,还天下黎民一个太平。君不见,苍苍白骨露于野,君不见,千里之野无鸡。多么希望,天下的贤德之士都能归我所有!多么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幸福安宁!

由此可见,转换角色,学生更能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联读见众生——于迁移中润身心

《课标》强调:“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入选教材的古诗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

1回归生活,联系自身

古往今来,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诗中的情感也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折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于诗中寻读自己的身影。比如,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这样创设情境:托明月捎去你对好友的思念,你想说些什么呢?又如,在教学《闻次北固山下》时,我问农村乡下来的孩子们,“望着家的方向,你有没有偷偷落过泪呢?”

置身真实的生活情境,更能唤醒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正所谓“身受而感同”,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更能推己及人,关照他人,关照世界。

2、群诗共读,比较异同

群诗共读,可以实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勾连,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对话。更重要的是,群诗主题共读要运用分析、整合、思辨等多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比如,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诗整合,创设情境:当今社会,抑郁症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威胁人们生命的第二大杀手。请四位诗人的思乡情结,分析谁的抑郁程度最重?请写一封劝慰信,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

这个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不仅让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学生积极寻求解决生活困境的方法,拥有乐观豁达的品质。

3聚类成线,文化涵养

以单篇诗词为点,聚焦主题,可以将不同时空的篇章串联、融合、贯通,形成共鸣。比如:在学完《古代诗歌四首》后,我让学生编辑诗集自读本,分“志趣抱负”“深厚友情”“思乡情怀”三个专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查阅、搜集、整理更多的相关诗文,按时间轴串联成册。

学生在实际的运用情境中不断丰实相关主题的文化积淀,从而获得对古诗词知识的重新建构,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铸就了文化自信的生命底色。。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将情境教学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贴近诗词,深入理解诗词的内蕴,提升思维品质,构筑文化自信。于情境中浸润知识,于情境中培养能力,于情境中荡涤心灵,于情境中学会生活,这就是古诗词中情境化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嘉佳.《情境重现 意境体验——浅析小学古诗词的情境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14,(6)

[2]陆群.大单元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策略研究 [J].中学语文,2021(26)

[3]许梦娟.寓情于境,感悟经典——谈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创设 [J].教育界,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