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俯卧位护理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肺功能产生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2

改良俯卧位护理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肺功能产生的影响

危婷

西昌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邮编:615000

【摘要】目的 探究改良俯卧位护理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肺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各5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俯卧位护理,实验组进行改良俯卧位护理,比较血流动力学和肺功能。结果 实验组肺功能Cst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ARDS患者的护理,可采取改良俯卧位护理方法,该方法能够改善患者Cst功能,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

【关键词】改良俯卧位;ARDS;血流动力学;肺功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由肺炎、非肺部感染、创伤、输血、烧伤、误吸或休克等易感危险因素诱发。由此导致肺血管和上皮通透性增加、肺水肿和重力依赖性肺不张,这些最终导致肺损伤发生。临床特征为动脉低氧血症和弥漫性影像学改变,伴肺内分流增加、肺泡死腔样通气增加和肺顺应性降低。临床表现受到医疗行为的影响(如:体位、镇痛镇静、神经肌肉阻滞和体液平衡)。组织学表现各不相同,可能包括肺泡内水肿、炎症、透明膜形成和肺泡出血。其危险因素和水肿诱因:由急性危险因素引起的,如肺炎、非肺部感染、创伤、输血、误吸或休克。肺水肿并非完全或主要归因于心源性肺水肿/液体超载,低氧血症/气体交换异常并非主要归因于肺不张。然而,如果存在ARDS的危险因素,则可以在存在这些条件的情况下诊断ARDS。时机:估计在危险因素出现后1周内急性发作或恶化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或出现新的或恶化的呼吸道症状。胸部影像学:胸片和CT上双侧浸润影,或超声提示双侧B线和(或)实变,不能完全用积液、肺不张或结节/肿块来解释。对于ARDS患者的救治,常规氧疗方式效果不理想,无法有效改善低氧血症,目前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应用广泛,机械通气过程中需要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从而改善通气质量,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有研究提出改良俯卧位护理较常规俯卧位护理效果更理想,其在改善肺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各54例。纳入指标:①符合“柏林定义(2012)”诊治标准[2];②存在呼吸困难、咳嗽、胸闷以及咳血等症状;③年龄≥18岁;④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排除指标:①脊锥、脊柱、肋骨、骨盆骨折患者;②血流动力学严重不稳定;③处于孕期;④颅内压增高;⑤腹部大手术。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俯卧位护理。将患者调整至俯卧位后,由护士将软枕垫在患者头部、胸部和腹部下方位置,软枕与患者接触位置平面距床面10~20cm;每隔2h调整软枕进行减压。

实验组:改良俯卧位护理。精确人员分工:应由至少5名操作者执行,若患者正在接受CRRT、ECMO等治疗,增加操作者1~2名,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的妥善固定、头部的安置及发出口令;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监护仪导联线、左侧上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导尿管及左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如监护仪在患者右侧,应同时负责观察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该侧静脉置管及右侧上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右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如监护仪在患者左侧,应同时负责观察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2h翻身更换头部受压位置,翻身时头与躯干保持同位置,对患者头部使用马蹄形硅胶枕、躯干受挤压处使用泡沫敷料进行保护、眼部用3M透明敷贴使患者眼睑闭合防止眼角膜受损。

1.3 观察指标

血液动力学: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MAP和CVP进行监测并记录。肺功能:使用迈瑞呼吸机监测Cst与R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完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s、(n,%)表示,检验、2检验为检验差异性的方法;检验依据以P<0.05为标准,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动力学比较

血液动力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血液动力学比较[n,±s]

组别

例数

MAP(mmHg)

CVP(cmH2O)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54

76.89±6.58

75.79±6.32

8.21±1.68

7.98±1.21

实验组

54

77.34±5.99

76.21±6.57

8.09±1.57

8.01±1.19

t

0.372

0.339

0.383

0.130

P

0.711

0.736

0.702

0.897

2.2 肺功能比较

两组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st比较实验组更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肺功能比较[n,±s]

组别

例数

Cst(ml/cmH2O)

R(cmH2O/(L·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54

22.63±5.89

33.68±6.57

18.57±3.31

18.52±2.89

实验组

54

21.89±6.03

41.29±5.87

17.98±3.46

18.31±2.71

t

0.000

6.347

0.905

0.390

P

1.000

0.000

0.367

0.698

3 讨论

ARDS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正确有效的体位,降低相关并发症[1],能够改善肺通气水平[2],改良俯卧位护理是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其不仅关注患者机械通气情况,还重点关注患者安全。该模式可由多名医生护士共同配合实施,确保患者体位变换过程中能够保持足够的安全性[6]。一些研究[7]提出,在改良俯卧位护理相较于常规的俯卧位护理更具针对性,防止了体位变化过程中出现导管阻塞、弯折以及脱落等问题,同时也防止由于护理人员较少导致的护理时间延长以及危险因素增加等问题的发生。本实验结果显示,改良俯卧位护理在改善患者肺功能Cst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血液动力学和R能力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通过改良俯卧位护理方法能够促进患者Cst功能改善,降低相关并发症,对于患者肺通气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综上所述,对于ARDS患者的护理,可采取改良俯卧位护理方法,该方法能够改善患者Cst功能,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娟,江庆华,王丽等. 俯卧位通气眼部并发症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J]. 护理研究, 2024, 38 (05): 870-873.

[2]徐婷婷,付聪慧,李燕等. 俯卧位通气时间对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影响的研究 [J/OL]. 重庆医学, 1-8[2024-03-12].

[3]王婧,周文艳. 精细化护理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J]. 妇儿健康导刊, 2023, 2 (24): 166-169.

[4]陈玲,刘巧英. 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俯卧位骨科手术患者手术压疮中的应用 [J]. 新疆中医药, 2023, 41 (06): 72-74.

[5]郁磊. 俯卧位护理在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社区医师, 2023, 39 (35): 122-124.

[6]程敏慧. 集束化护理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俯卧位通气患者血气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3, 27 (33): 31-33.

[7]马佩,娄小平,王俊霞等.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中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研究 [J]. 黑龙江医学, 2023, 47 (22): 2804-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