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科研单位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油气田科研单位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月钰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51

摘要: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公司持续强化人才培养战略,制定了一系列全面且深入的政策,如 “企业发展、人才先行”战略;人才强企工程等。为进一步强化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基于油气田科研单位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提出现存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以期为西南油气田公司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油气田科研单位;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一、油气田科研单位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油气田科研单位在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入探讨油气田科研单位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对于推动油气田科研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党建引领人才发展:西南油气田不断完善党管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双序列改革、石油科学家计划、专家工作室建设、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工程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人才优先发展的体制环境也正快速形成。

2、与业内专家对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建立导师制度,为青年科研人员配备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导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

3、持续完善技能人才制度建设:将高技能人才分为五个层级,择优推选,由所在科研单位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着力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将培训重心调整为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绘图软件应用能力。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培养环境,提升培养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油气田科研单位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科研单位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愈加重视。新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出台,然而,在模式的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现对油气田科研单位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1、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引导。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在进入油气田科研单位后,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和长期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往往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感,难以形成稳定的科研兴趣和持续的创新动力。单位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不足,也使得青年人才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科研创新环境的营造不足。创新本应根植于一个宽松、自由且开放的环境之中,然而某些科研单位在科研氛围的塑造上仍存短板。在日常科研工作中,科研人员被繁重的汇报任务、材料整理、会议参与以及临时工作等所牵绊,耗费了研究者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他们难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科研探索之中。这种情况不仅消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与积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项目的稳步推进与丰硕成果的诞生。

3、培训机制与资源投入不足。青年人才的成长需要系统的培训和丰富的资源支持。然而,一些油气田科研单位在培训机制上不够完善,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方式单一,难以满足青年人才的成长需求。同时,资源投入不足也限制了青年人才的科研活动,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成果。

4、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往往会导致青年人才缺乏创新动力。比如,单位在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等方面缺乏公平性和透明度,使得青年人才难以看到努力工作的回报。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数量,也容易导致青年人才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创新。

5、国际化视野与跨学科合作不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合作能力的人才更具竞争力。然而,一些科研单位在培养青年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合作能力上还存在不足,这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1]

基于上述探究,气田科研单位在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单位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健全油气田人才培养机制,本文通过翻阅国内外油气人才培养模式文献,结合日常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引导机制。单位应加强职业规划指导部门的建设和管理,为青年人才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服务,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加强职业引导,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引导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2、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单位应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科研氛围,鼓励青年人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加强内部学术交流,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报告会等活动,促进不同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外部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拓宽青年人才的学术视野和合作渠道[2]

3、完善培训机制与加大资源投入。单位应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根据青年人才的成长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涵盖多个方面,培训方式应多样化。加大资源投入,为青年人才的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设备和场地支持。

4、进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单位应建立公平、透明、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动力。在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等方面,注重考虑青年人才的实际贡献和创新成果,确保他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避免过分追求单一形式。

5、拓宽国际化视野与加强跨学科合作。单位应鼓励青年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合作平台[3]

解决油气田科研单位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这些解决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油气田科研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结:本文首先概述了油气田科研单位在青年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完善培养模式的重要性。随后,深入剖析了当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科研创新环境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国际化视野与跨学科合作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建立职业规划指导机制、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完善培训机制与资源投入、改进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以及拓宽国际化视野与加强跨学科合作等。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有望为油气田科研单位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才,推动科研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旭鵁,赵亮东,刘庆亮.构建油气长输管道标准体系研究与思考[J].学术研讨,2021(12下):34-37.

[2]刘冰,张妮,谭笑.“一带一路”油气管道标准化合作策略及实践[J].油气储运,2020,39(12):1344-1349.

[3]张妮,刘冰,王岳,等.油气管道标准境外合作对策研究[J].标准科学,2021(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