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研究

姓名:程超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邮编:266600

摘要:初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青春期,正是三观塑造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三观塑造,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榜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尝试从课堂教学中融入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挖掘人物故事背后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促进全面健康发展。本文简要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的积极意义,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感动中国人物;初中道德与法治;榜样教育

引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处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中,很容易受到当下多元化思维观念的影响。初中生缺乏一定的自主辨别能力,一旦受到一些不健康思想的毒害,便会走向偏激行为,甚至对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文化课与德育课程融合的关键节点,应当主动承担起相关责任,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的积极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应用感动中国人物故事开展榜样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带给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初中生一旦拥有榜样标杆,便能从榜样身上持续不断的获得精神力量,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其次,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能够带给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感动中国人物本身必然存在健康的价值导向,体现当下的先进价值观,应用于教育实践领域,教师可以通过筛选榜样的方式,将感动中国人物作为载体,引导塑造初中生健康价值观念。

最后是感动中国人物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有很多值得初中学习的优秀品质,做出示范。因此,通过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能够规范初中生行为IE,有利于德育开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的具体策略

(一)立足时代背景,细致分析感动中国人物

时代需要榜样人物,也造就一批感动中国人物。不同时代,我国的主要建设任务也不同,感动中国人物形象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也不相同。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分析感动中国人物形象故事时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否则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感动中国人物的高尚精神,需要通过榜样人物本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表现出来。为充分发掘榜样精神,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感动中国人物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分析榜样人物是从什么样的背景影响下,做出何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师应当立足于当时的时代任务和背景,分析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背后展现的高尚精神[1]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关“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内容为例:教师教学时可以融入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陆鸿的背景故事。江苏小伙陆鸿,年幼时因病导致脑瘫。但仍旧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各种技能,带领一群残疾人创办网店,成为残疾人扶贫创业的领头人。当下时代,世界经济发展走入新阶段,许多年轻人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通过了解陆鸿自强不息的故事,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对实现自我价值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2]

(二)融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育活动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主动建构学习意识,对现代教育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感动中国人物故事带来一定的启示。利用感动中国人物故事开展榜样教育时,教师应当学会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更加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对感动中国人物的认识探索过程中,避免全盘接受来自教师知识灌输现象的发生。教师本人完成相应的角色转变,从而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开展榜样教育活动也能激发学生心中对于感动中国人物精神的认同。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自主探究和学习体验对自身认同感的产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只有当学生全面学习理解感动中国人物行为选择背后隐含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做到发自真心的认同榜样、学习榜样。深入了解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的过程,应当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如果是依靠教师的知识管事,很难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内心中产生深刻的体会,自然会对榜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关“守护公平正义”的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联系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的故事,开展教学活动。当时美国悍然出手干涉朝鲜半岛局势,破坏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朱彦夫毅然选择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帮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在当时弱肉强食的世界下,坚持选择维护公平正义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从而更加深刻的感受参军报国,维护公平正义的高尚思想,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3]

(三)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将情感明确写入教学目标之中,充分体现其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尝试将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国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曾经长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用感动中国人物事例开展榜样教育,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形成,都无法脱离学生本人的情感体验。只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心底的感动,从而对榜样人物产生情感认同,学习了解感动中国人物故事中的高尚精神和优秀品质,落实榜样教育的教学成果。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少年当自强”的知识内容为例:结合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的故事:江梦南从小失聪,却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读取唇语,最终考取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当下初中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很多人从小生活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之中,缺乏奋斗精神,也缺乏自强不息的品质。通过学习了解江梦南的事迹,能够受到感动,产生情感体验,学习形成自强不息品质。

结语: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引导其自主探究学习,使之对榜样人物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周万涛,赵相斌.“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4,(02):50-54.

[2]王子怡,陶芳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21):63-66+70.

[3]张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教学方式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