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学校布贴特色,促进特殊儿童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融合学校布贴特色,促进特殊儿童发展

徐莲莲

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 322200

[摘要]让随班就读学生快乐学习,学有所得,是融合教育的根本目的。如何更好地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其生活能力,是目前老师的困惑。学校融合布贴特色,创新劳动课程,创造“一切为了生活”的实践机会,促进随班就读生的发展。让学校成为随班就读孩子肢体康复的摇篮,生活历练的摇篮。

[关键词]布贴特色;融合;劳动;随班就读学生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体方式,全面做好随班就读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轻度残障学生在普通班级接受普通教育的同时,在资源教室获得补救教学和康复训练等特殊教育帮助,提高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开发潜能,融入集体。学校开展布艺劳动特色课程,主要是开展以布贴特色延伸出的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其中一部分是对布贴特色课程的改编、创编,一部分是对我校童耕园劳动基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各部分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学校积极探索适合随班就读孩子发展的实践活动,锻炼随班就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一切为了生活”的实践机会,旨在发展特殊学生的生活能力,希望孩子未来走出学校以后,能更好地生活。

一、融合布贴特色,创新劳动课程

学校资源教室与心理辅导室地域“融合”,功能上“交集”。随班就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隶属于学校“洁善课程教育”系列。学校以“做雅致教育,铸洁善童年”为办学特色,坚持走“布贴文化大美艺术”的特色之路。形成“人人都会、人人都爱、人人都行”的布贴画为主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布贴“一校一品”。

布贴画不仅是一门艺术课程,也是一个利用废物进行手工创作的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将布贴特色融入劳动教育中,以发展随班就读学生各项劳动能力,艺术品鉴赏能力和制作能力。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让特色建设建立在了学生实际生活的土壤上,落实劳动核心素养,使特殊儿童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体验劳动乐趣,锻炼手部动作

学校附近有葡萄、草莓、梨、棉花等的种植,还有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利用地域特色,学校建立了“童耕园”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观、学习和实践农事。本校随班就读学生小张肢体残疾,右手手指非常不灵便。我们可安排随班就读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参与种植和采摘等劳动体验,锻炼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及农作物,更好地把布变成一幅幅充满大自然气息的布贴作品。

在学校土豆义卖活动中,随班就读生在收获土豆的过程中,右手手指在劳动实践中也得到了锻炼,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能用自己的手捡起一个个硕大的土豆,随班就读生的脸上洋溢的成功的快乐。劳动实践活动后,及时进行土豆布贴艺术创造,孩子觉得制作土豆布贴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二)开发布贴课程,发展动手能力

布贴画是学校多年来的特色项目,也是一个劳动实践活动。以这个为切口,我们开发了“布一样的精彩”系列劳动特色课,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让随班就读学生更好融入社会,我们采取扬长策略,学生能学会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布贴画从“变废为宝”为切入点,让随班就读学生知道废品也是一种资源,可以再利用,对于右手肢体残疾的孩子,我们不断发展她的用手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易于动手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

二、创新特色理念,促进学生发展

(一)合作体验探究,提升实践能力

融合布艺特色课程力求让特殊学生通过体验劳动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大自然和农作物。学校创建布贴课后服务劳动特色课程,每周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布贴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随班就读生动手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后服务课程更有趣。教师会安排由易到难的学习内容,安排每个班“布贴小能手”和随班就读学生一起活动,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发展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生活基础。

(二)发挥学生特长,书写美好童年

学校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需要,发挥特殊学生的特长,从爱好和兴趣出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学校每周安排教师在资源教室对孩子进行个别化辅导教育。根据随班就读生的爱好进行资源教室小课堂教学,小课堂穿插在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表中。如学校安排了“布艺连连看”小课,让随班就读学生进行颜色的搭配,布艺的拼贴,提升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吸引力,增强了教学有效性和实践性。

(三)尊重学生兴趣,走进学生生活

布贴特色课程教育内容的选择从随班就读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素材来源于生活以及当前的热点话题。特色课程任课教师既可以自主选择学校规定的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特殊学生实际需要,灵活开发设计主题活动。

(四)创新评价形式,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创新评价体系,旨在评价特殊孩子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评价体系重在育人,注重过程与诊断,重在反馈特殊孩子课程核心素养落实情况,鼓励其进步,促进其成长。

2.评价方式

为了全面反映特殊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发展状况,根据评价原则与内容,教师应灵活多样地运用评价方法。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特殊儿童的特点,提出了多层次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融合多样,尤其要发挥自评的作用。评价的过程就是特殊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改进的过程。

布贴学习创造过程既是学生实践操作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又是进行人际交往的活动过程。特殊学生在绘画和布贴创造过程中,释放了内心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学校不断探索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布贴课程,所有活动的开展都指向“一切为了生活”。布艺绢香,让特殊孩子感受到融合之美。学校未来将继续融合布贴特色,尽可能多地为特殊学生提供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不断提升其动手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随班就读》,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春娜,《试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特殊要求》,特殊教育,2001年第五期

【3】任佩钧,《随班就读教学的四种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8期

【4】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