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婴儿对照护实训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虚拟仿真婴儿对照护实训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

张旭  杨柳

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保定市  072750

摘要:随着护理教学模式的不断演进,虚拟仿真技术在照护实训领域显示出其重要价值。针对现行实训模式存在的挑战与缺陷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多元化的解决对策。在探究过程中,改善教学环境设置、增加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构建与临床实践相衔接的实训体系、创新教学指导方法和完善评估机制等多方面的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照护实训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研究还强调了文化和伦理教育在照护实训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虚拟仿真婴儿;照护实训;技能培养

引言: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近年来日益受到医护专业教学的重视。具体地说,该技术在提供学生进行风险无关、重复性操作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实时反馈和教学评估。特别是在新生儿及婴幼儿照护领域,虚拟仿真婴儿作为一个实操平台,让学习者可以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和练习关键的护理技能。这种实训方式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依赖于教师的指导策略以及教学体系的完善。

一、虚拟仿真婴儿在照护实训中的重要性

虚拟仿真婴儿作为一个创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在护理专业的照护实训课程中承担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模拟了真实新生儿的各种生理特征与反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风险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对护理技能进行反复练习并精炼操作流程。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面对真实临床情况时的自信心与适应能力。通过对虚拟仿真婴儿程序的反复操控,学生可以得到实时反馈,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行为与照护结果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还赋予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评估和优化护理方案。此外,该技术还描绘出一个高度符合实际的病理情景,让学员在没有整真实风险的情况下,提前感受并处理潜在的临床护理问题。

二、虚拟仿真婴儿照护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虚拟仿真婴儿的应用在照护实训领域已逐渐广泛,但其运用过程并非没有挑战。学生面临着虚拟与现实环境差异的问题,模拟情境往往无法涵盖现实临床中的无限变数和复杂性,这可能影响学生对病患需求的全面理解与应对能力。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感在虚拟仿真实训中或有不足,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真实感而不够重视实训过程,导致学习效果受限。此外,教育机构在资源配置上有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尤其是仿真设备的数量与质量,这种差异可以对学习体验产生显著影响。指导教学方法也存在局限性,传统的教学策略难以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带来的潜在优势。同时,针对虚拟仿真的评估体系往往还不够完善,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准确评价和反馈亟待提高。此外,护理实训中非常关键的文化及伦理维度教育,在虚拟仿真环境下往往被忽视,未能有效地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因此,尽管虚拟仿真技术在护理教育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在照护实训中的深入应用仍要面对并解决以上所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实现更有效的技术整合和教育成果。

三、虚拟仿真婴儿照护实训技能培养的解决对策

1、优化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和设备配置

在实施虚拟仿真婴儿照护实训时,教学环境和设备配置的优化是提前技能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效的教学环境须模拟临床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元性,确保学生在接受培训时能够体验到与临床工作相仿的情景,以此增强实训的实效性。这就要求仿真环境不仅需要高精度的婴儿模型,还需要包括监控系统、护理设备及急救设施等附属工具,从细节上完善整个照护流程。同时,优化设备配置应注重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结合。现有虚拟仿真设备应升级至可以全面模拟婴儿生命体征的智能型,包括但不限于心率、呼吸、皮肤状况变化等,通过可视化的反馈机制使得学生的每一次操作都得以准确评估与指导。细致的构建这样一个互动型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管理人员和教师在配置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学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取足够的实操机会。这种做法有助于均衡教育资源的供给,减少硬件设备的空置与浪费现象。透过数据分析与使用反馈对设备进行定期评估与升级,以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同步更新,保障学生始终能够接触到前沿的护理知识与技术。此外,在技术设置环节,应侧重于为师生双方提供更多的个性化选项,比如调整仿真场景的难易度、设置不同的临床情境等,让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师的教学计划。这样的环境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还能促进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建立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模式

虚拟仿真婴儿照护实训技能培养要想真正发挥出其教育的最大潜能,设计一套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模式成为必由之路。该实训模式理应反映出真实医护情景,这不仅需要高度真实模拟的仿真场景,更要求教学内容、操作流程与评估系统能够紧贴临床实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模拟中得到切实的临床照护经验,同时也能在校园里就获得处理复杂护理问题的初步实务能力。为了打造这种实训模式,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需与当前最新的临床护理指南和程序保持一致,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符合现代护理实践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引入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协作,模拟多学科团队在临床环境下共同工作的真实情形,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加适应多元化的团队协作。仿真设备和软件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们提供了操作的平台和反馈的途径。因此,设备的采购和维护需依据实际的临床需求进行,同时还应不断更新,以适应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新要求。在实训中应用高级仿真人偶,使其行为和反应如同真实婴儿一般,从呼吸、心跳到生病反应,无一不体现精准的生物特征。教师在这个体系中起导航者的作用,学生不仅要熟稔临床知识,还需具备将这些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学生应利用仿真设备来检验教学方法是否高效,并及时调整课程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此外,教师还应与临床护士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和评估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确保学生通过实训能够顺利地过渡到临床工作环境。

3、构建全面的实训评估体系

虚拟仿真婴儿照护实训技能培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体系的建构是否全面,因为它直接关联到对学生能力的合理量化与课程效果的准确反映。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覆盖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水平、临床决策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多个维度。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评价方法,可以提供更加详尽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策略和操作技巧。实训评估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求明确评价指标,确保每个标准都有清晰的测量方式和具体的评分细则。同时,该体系还需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别差异来调整评估的重点。例如,对于初学者更偏重基本照护操作的熟悉程度,而对进阶学生则要求在模拟更复杂病例时表现出的综合临床处理能力。评估手段的设计中,须融合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模式,运用不仅限于传统笔试和操作考核,还包含学生自评、同伴评价以及带教老师的实时反馈等。这种混合评估方式有助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能力测量。另外,真实临床场景的再现是检验操作技能是否达标的关键,评估体系中应设置模拟临床情境的环节,以考查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为了保持评估过程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制定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和程序是必要的,比如利用电子监控系统记录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指标,以及使用专门开发的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可靠的评价结果。同时,还可以借助专家评审团队定期对评估体系本身进行质量评定,及时发现并修正可能存在的不足。

结束语:经过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本文提出的针对虚拟仿真婴儿照护实训技能培养的策略显现其切实可行之处。在实训环境优化、学生互动提升、实训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估体系完善方面的策略不仅对于提高实训质量具有明显效果,还为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文化及伦理教育的融入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应用于护理教育的各个方面,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邹笑.陌生情境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7):246-248.

[2]谭业文,郑雯.虚拟仿真技术对幼儿师资培养促进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3):159-161.

[3]崔雪艳,丛歌.“粉绿银”健康照护实训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与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3):52-55.

[4]江晓丽,夏小艳.1+X证书制度背景下“儿科护理学”与幼儿照护课证融通实施方案研究[J].教师,2022,(13):120-122.

[5]张海波.Y职业学院实验实训项目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