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2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陈锦霞

湖北武汉黄陂区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近一年院小儿科住院的200例患儿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沟通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合作程度、疼痛程度、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合作程度、恢复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是一种有效的小儿护理方法,可以增强患儿与护士的信任和亲近感,减轻患儿的疼痛和焦虑状态,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临床价值;护理质量

引言: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尚未形成完整的认知能力,情绪也会受到外界更多的影响。因此,做好小儿护理工作较为困难。肢体语言是语言之外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更加直观、原始,在小儿护理中,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的方式,可以让患儿更加轻松地接受,减少对护理工作的抵触心理和不良情绪,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促进患儿的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近两年在我院小儿科住院的200例患儿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在3岁至12岁之间的小儿患者。(2)能够理解和表达基本的语言。(3)无严重的神经、精神、心理疾病。(4)愿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感染、出血、休克等危重症状的患儿。(2)有严重的听力、视力、言语障碍的患儿。(3)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其他不良事件或转院的患儿。
1.3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按照医嘱执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如给药、输液、采血、换药、测量生命体征等,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使用简单、明确、友好的语言与患儿沟通,尽量减少患儿的不适和痛苦。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沟通,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除了使用语言沟通外,还应当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具体方法如下: 

(1)面部表情:护士在护理前后都要给患儿一个微笑,表达自己的亲切和友好,以缓解患儿的紧张和恐惧情况。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及时发现患儿的疼痛、不适、不满等情绪,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或调整护理方式,减轻患儿的不良感受。 

(2)眼神:护士在护理前后都要与患儿进行眼神交流,表达自己的关心和信任,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注意保持与患儿的眼神接触,及时捕捉患儿的需求和反馈,给予适当的回应和指导,或调整护理内容和顺序,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3)手势:在护理过程中,忽视应当积极与患儿进行手势交流,注意使用一些简单、明确、友好的手势,如点头、摇头、拍手、比心等,与患儿进行互动,从而有效安抚患儿的情绪,或引导患儿配合护理操作[1]。 

(4)姿势: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姿势,如弯腰、俯身等,尽量与患儿保持同一水平,表达自己的平等和关爱,减少患儿的压迫感,从而让患儿对护理人员产生更深的认同,提升护理效果。 

(5)动作:在动作和肢体语言的处理上,护理人员应当尽可能一些轻柔、温暖的动作,如轻抚、拥抱、握手等,表达自己的支持和鼓励,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同时,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证动作的稳定,与患儿进行协调,减少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顺利完成护理工作。
1.4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儿护理满意度问卷,满分为100分。 

(2)合作程度: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儿护理合作程度评分表,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合作程度越高。 

(3)疼痛程度:采用面部表情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4)恢复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儿护理恢复情况评分表,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恢复情况越好。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

93.45±4.32

对照组

86.32±5.21

P

<0.05

2.2合作程度

两组患儿的合作程度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合作程度比较

组别

合作程度

实验组

36.78±2.45

对照组

31.23±3.21

P

<0.05

2.3疼痛程度

两组患儿的合作程度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比较

组别

疼痛程度

实验组

3.45±1.23

对照组

5.67±1.45

P

<0.05

2.4恢复情况

两组患儿的恢复情况比较,实验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4。

4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组别

恢复情况

实验组

37.56±2.34

对照组

33.45±3.12

P

<0.05

3讨论

肢体语言沟通是一种非言语的沟通方式,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眼神等传递信息和情感,具有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适合用于小儿护理中。本研究结果表明,肢体语言沟通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合作程度、恢复情况,显著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说明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具有临床价值。
    肢体语言沟通往往可以改善患儿与护士的信任关系,减轻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很容易使护理过程出现沟通障碍,影响护理质量和效果。肢体语言沟通可以弥补语言沟通的不足,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眼神等方式,与患儿进行非言语的沟通,使患儿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尊重[2]

儿童在住院期间,面临着陌生的环境、人员、设备、操作等,容易产生恐惧、不安、抵触等情绪,影响护理的进行和效果。肢体语言沟通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眼神等方式,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儿感受到护士的友善,增加患儿的信心,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研究表明,肢体语言沟通可以有效提高小儿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小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改善小儿的护理体验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是一种有效的小儿护理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因此,建议在小儿护理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的培训和应用,提高小儿护理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慧.肢体语言沟通干预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3,2(14):156-158.

[2]张霞.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1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