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焕新——数字媒体艺术在文物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文物焕新——数字媒体艺术在文物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

杨镜寰 姚冬冬 杨淼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文物保护与传播中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在文物传承方面的数字化保存、虚拟展示、保护与修复、教育与传播、衍生创作等多种应用,数字媒体艺术在文物保护方式以及文物面对公众的展示方式特殊优势,以及数字媒体艺术对于文物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应用,最后对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文物保护;文物传播

引言:文物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和精神文化。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侵蚀,许多珍贵文物面临着破坏的危险。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物以及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人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和传播方式。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借助其技术为文物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手段,并且逐渐发展出超越文物本身新的文化价值。本文将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在文物保护与传播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希望能够为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中承载的文化传播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数字媒体艺术中的技术手段与文物保护传承

数字化保存: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保存,包括三维扫描、高清摄影、数字模型扫描等手段,确保文物原貌的数字信息得以永久保存,同时减少了物理接触对文物的损伤。博物馆可以利用3D扫描技术将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保存,目前国内有大量的博物馆用数字技术留存了大量馆藏文物模型以及图像信息,并且数字化文物保存的工作还在持续推进中。这样一来,即使文物本身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公开展示,人们仍然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近距离地欣赏到文物的细节,并且传播范围更广,展示形式更贴近现代风格。文化影响力极大提升,效果也逐步完善。

虚拟展示:在数字化保存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将文物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近距离观赏、互动甚至体验文物,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中国国国家博物馆就有常设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线上观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以及各类展览。一些博物馆采用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在展览现场使用特定的应用程序,与文物进行互动。圆明园遗址采用了增强现实AR技术,使游客可以通过手持移动设备AR遗址中看到圆明园曾经的宏伟,意义非凡。全息投影技术即在物理空间中感知虚拟的三维立体影像,满足游客全角度观展。如故宫端门数字博物馆将全息与古建筑结合,当游客与之交互,站在地上投影的某一处位置,墙上主屏则显示相对应的真实视角,就像游历在宫内一般。

保护与修复:数字媒体艺术中的3d扫描、模型建造、投影技术、虚拟现实(VR)等多种技术,可以辅助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比如利用数字模型对文物进行空间模拟,帮助文物保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文物的空间结构,对文物进行非接触式的检测和分析,在真正接触文物进行记录或者修复等工作前准备工作安排和风险预案等,采取更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另外,一些文物的数字复制品可以用于数字化展示,从而减少原物的损伤风险,中国的敦煌石窟数字化复制工程,采用高清拍摄、3d扫描、模型建造等技术对敦煌石窟进行了数字化复制和展示,使更多的人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些珍贵文物,并且不用亲自前往敦煌。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文物与其文化传播中的发展

教育与传播:数字媒体艺术媒介的丰富性以及虚拟性使文物本身的信息及其蕴含的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球范围内,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促进文物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一些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了多种互动展览和应用程序,例如卢浮宫的虚拟展览应用,让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在博物馆中与名画进行增强现实(AR互动,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也使得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文物知识,一些在线文物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文物的介绍、数字化展览、互动游戏等形式,这些教育资源中,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数字视听语言加深了对于文物文化认识,促进了文物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因此,教育与传播作为数字媒体艺术在文物保护与传播中的重要应用领域,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接触文物的机会,也为文物文化广泛传播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保障。

衍生创作:在衍生创作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为文物保护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活力。

大众文娱中的数字媒体艺术,一般通过动画电影、游戏等形式,使文物以数字的形式进入大众的文化意识中,将文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生动地呈现给观众。通过动画和电影,观众可以沉浸在文物的世界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加深对文物的情感认知。一些历史题材的动画片或电影可以通过虚拟重现的方式,将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传奇呈现给观众,激发观众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爱。例如2023年在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其中的服装、配饰、场景、建筑等,大量参考了各种唐朝文物原件、绘画、文献等,尽力还原了唐朝时期物品的真实面貌。

在游戏领域,一些游戏会参考文物还原场景和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文物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游戏本身的质感也会因为有了真实的文物元素而增添历史的厚重感。比如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其中一个场景还原了中国经典的摩崖石刻大足石刻,视觉效果震撼,文化底蕴深厚,玩家好评如潮。还有一些传统题材的游戏会在玩法上增加一些对文物的探索与解密,提升互动性和趣味性,比如国产游戏《谜宫·如意琳琅图籍》就是以中国传统古籍为承载形式、讲述故宫历史故事、破解传统文化元素谜题的解密类桌游,其中有许多故宫文物的元素。

一些数字媒体艺术家自己的创作中融入文物文化,借助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视觉信息,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2023年湖南博物院开办了一场以《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为主题的展览,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历史与现在交融、传统与先锋并存的人文空间,邀请了全球30位艺术家用数字艺术的方式结合文物和历史文化创作出32件艺术作品,比如张小涛和张无量的《神鸟》多媒体数字艺术项目,灵感来源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帛画。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重新诠释文物文化创作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艺术家可以重新构思和演绎文物元素,将传统文物文化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有时代感、未来感、历史文化厚度的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促进了跨界合作与创新。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共同探索文物的创作与应用,推动艺术创作与文物文化传承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在文物保护与传播方面展现了多种应用方式。通过数字化信息记录,文物信息得以高精度地保存,不受侵蚀和破坏。虚拟展示技术使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近距离观赏文物、甚至与文物互动。一些技术还可以辅助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帮助文物保护工作提升效率和精度。教育与传播方面,文物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球,促进了文物信息的传播和文化交流。此外,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创作手段:动画、游戏、电影、数字艺术创作等将文物元素融入到新时代的作品中,为文物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也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字媒体艺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 李腾巍.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5)

[2]虚实的交融——信息时代媒体科技推动数字沉浸艺术体验创新[J]. 靳军.美术研究,2022(06)

[3]理解媒介[M]. (加) 麦克卢汉 (McLuhan,M.) , 著.译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