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现状及引导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5
/ 2

“双碳”背景下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现状及引导策略分析

于欢李嘉琪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7101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此背景下,绿色出行作为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双碳”背景,以绿色出行为研究主题,选取西安市居民为调研对象,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双碳”背景下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引导策略,以期为西安市乃至全国的绿色出行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碳”;绿色出行;绿色理念

0. 引言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到全面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对交通运输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要鼓励绿色出行,提高城市绿色交通分担率。绿色出行指采取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以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空气质量具有明显作用。西安市作为新获批的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影响着市民生活质量,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1]。因此,推广绿色出行,减少对传统燃油车辆的依赖,已成为西安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双碳”背景下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现状

1.1 公共交通系统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扩展和公交线路的优化,西安市公共交通系统在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方面有了显著提升。《2022年西安市绿色出行指数报告》显示,常规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已达100%,未来将继续提升,突破300m的覆盖率水平,为市民绿色出行做好基本的保障工作。同时,西安市轨道客运强度增幅较大,同比上升8.4%,全国排名第4,反映了西安市在发展轨道交通客运方面成绩显著。西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为100%,成为城市交通领域首个实现能源全面清洁化的行业。

1.2 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报告》数据显示,西安市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全国第3,达94.7%,提升2.7%。全国36座城市直流公用桩平均覆盖率71.2%,西安排第1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此外,西安市在非机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改善,但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和安全性仍然是需要持续关注重点解决的问题。

1.3 绿色出行情况持续改善

目前,西安市区居民绿色出行指数为83.2(百分制),同比增长2.9分,绿色出行比例达73.2%,总体稳中有升。为进一步分析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情况,本研究通过设计问卷展开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67份,回收问卷634份,回收率为95.05%。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有79.95%的居民了解绿色出行,13.97%的居民对绿色出行不太了解,6.08%的居民对绿色出行不了解。69.54%的居民表示对绿色出行很支持,会身体力行,17.23%的居民认为想法很好,会尽量去做,还有少部分居民对此没有概念。有75.21%的居民在选择交通工具时优先考虑环保情况,23.22%的居民偶尔考虑,而关于世界无车日的常识问答,有78.56%的居民表示知晓。西安市居民的绿色出行方式也在日趋多元化,调查显示自行车或电动车是28.11%居民的选择,选择公共交通的人数占比64.49%,有5.3%的居民选择私家车,但同时有72.38%的居民愿意在私家车排气管处安装净化装置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此外,涌现出一批新型、多样化的绿色出行方式,如嘀嗒、滴滴、曹操专车等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各类新能源“网约车”和摩拜、青桔、哈罗等共享单车,这也体现了出行方式与“大数据”的有机融合[2]

  1. “双碳”背景下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存在的问题

2.1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

政府在推动绿色出行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如缺乏足够的经济补贴、优惠政策等,影响了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绿色出行的积极性。西安市目前尚未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忽视了公众在绿色出行方面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导致政府对真实的出行需求掌握不全面,影响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2.2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和汽车的普及,导致西安市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拥堵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同时,公共交通系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建设成效,但部分公交线路不齐全,个别地区存在交通空白点。对于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管理不完善,容易带来安全隐患,也易出现乱穿、违章停车的现象。

2.3绿色出行文化宣传力度不足

尽管西安市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在普及绿色出行的理念上投入了大量的努力,但这些宣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尚未达到预期效果,未能让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虽然社会舆论普遍支持绿色出行,但对于不环保的出行方式缺乏足够的批判和抵制。许多人对绿色出行抱有一种冷漠的态度,认为个人的行为对于推动或破坏绿色出行的影响微乎其微。

2.4部分居民绿色出行意识淡薄

受传统出行习惯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居民对绿色出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其具体的好处和可行的方式缺乏清晰的了解。此外,即便有些居民对绿色出行有所认识,他们仍因为个人的观念和偏好,倾向于使用私家车作为出行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交通的发展。除此之外,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如禁行路段任意骑行、马路变成停车场、车身伤痕累累等,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城市交通秩序,也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出行安全。

  1. “双碳”背景下西安市居民绿色出行引导策略

3.1健全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

首先,政府可多方位畅通渠道,积极构建公众参与机制,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通过限行、限购等措施引导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如提供购车补贴、税收优惠、车辆限行豁免、停车费用调整、公共交通补贴等政策措施,推动绿色出行方式的使用。

3.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充电站点、充电桩等的完善,提高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充电速度。注重完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增设自行车租赁站点,改善人行道条件,提高绿色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对于郊区和新开发区域,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覆盖率,满足更多居民的出行需求。

3.3加强绿色出行理念宣传

加强绿色出行理念的宣传,需要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策略,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教育和科普教育工作,培育绿色出行文化,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可制定相关绿色出行的行动计划,逐步建立绿色出行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绿色出行行为的普及。

参考文献

[1]于欢.“双碳”背景下西安市绿色交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储运,2023(12):186-187.

[2]张晶.石家庄市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意愿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2.

出生年月:1988.08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陕西咸阳  职称:讲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省教育厅立项编号:22JK0047;省社科联立项编号:2022HZ1131)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立项编号:S20231439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