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偏远乡村学生教育及生源流失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浅谈—云南偏远乡村学生教育及生源流失现状

和春荣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第四中学          674113

摘要:小学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点和核心

关键词:生源流失现状

正文:

教育是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根本,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对社会有很重要的影响,社会各个阶层都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历史的农业大国,村人口全国总人80%,所以乡村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国家领导人曾提出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见,小学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点和核心越来越的实践可以证明,只有农村乡村发展起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才能更加有利于我国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才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的老师,就结合我个人的想法及感受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农村教育对学习的缺失:

首先,随着城市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孩父母都会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学生的学习只能靠老师,脱离了“1+1”模式,即学校、家庭。那么,学生的学习好坏,取决于老师的责任心,因为九年制教育新教材,使很多农村的家长无法辅导,而我们在乡村的老师很多家在城里、小孩在城里、上学在城里,那么就不能全心的投入本职教学工作中,只能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坚守,至于结果,就一言难尽了。

而且,农村的小孩,在学习辅材、眼界拓展、事物接受等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城市小孩,那么,农村学校的学习成绩也落后于城市的学校,有条件的家庭会选择去城市上学,没有条件的会选择投靠在城市的亲友在城市上学,导致,农村教学成绩没有了,学生没有了。

二、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作为乡村教师,在学生减少的情况下,职业认同感也强烈降低,首先,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够重视,那么,老师提出的合理要求也不会在乎,在家长的认知里,学生在学校不出事、不逃课,那么剩下的就是老师的事情了,有的学校,还出现老师比学生还多,导致我们老师出现无课可上的局面,时间久了,老师就会出现职业疲视,因为在城市的老师,提出任何合理的教学观点,所有家长都会积极响应,而在乡下,假如我们老师想改变一下教学质量,还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及学生家庭的情况,很多好的教学观点就在矛盾中流产了。

那么当初我们的职业理想、职业抱负,也随着农村广阔天地,在岁月的折磨中逐步消亡,甚至出现有的老师直接放弃了,所以,不是我们不努力,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及方向。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民众是愚昧可悲的,但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农村的教育现状不知是可悲还是可叹?!也许在发达沿海城市没有农村、城市的区别,但在云南,只会让农村的人员减少,让生源流失,也许,乡村教师会是最后在农村坚守的孤勇者,及最后高举希望火种的人。

三、接受现状、改变现实

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为1897.45万人,近5年增加了283.86万人,增幅为17.6%;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为1406.63万人,近5年增加了129.47万人,增幅为10.14%这一部分小孩的教育就成了很大的问题,随父母进城后,首先,在接受教育的方式及资源上,就不会平等,

  首先,我们乡村教师不能强迫家长重视教育,也不能改变家长的命运,因为他们也是为了生计,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力量去改变学生的命运,让他(她)不受山外世界的影响,一心只读圣贤书,要让他(她)明白,现在的困难只是凤凰涅槃,如果不努力,不改变,那么一生也飞不出大山。

在我们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我们坚守在乡村的老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诱惑,要坚持教师的职业操守,明白我们肩上“百年育人”的重任,也行我们放弃了家人的团聚,放弃了子女的成长,放弃了父母床前的孝道,但也许我们的坚守,为所有家在农村的孩子带去了希望,哪怕希望渺茫,至少我们还在,我们也许有些个人牺牲,当我们在,梦就在,祖国的明天就在,如果在教育领域一定要有人奉献,我们----乡村教师愿当教育中的卫道者。

佛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我们乡村老师也要有,哪怕还有一个小孩,愿意走进校园,我们也要让农村的土地上有郎朗的读书声。

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先生曾经说过: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过去,我们的先辈为了民族振兴而教,今天,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为祖国富强而教。

明天,当我们看到桃李满天下,我们是骄傲的,是欣慰的,是可以仰头向天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我们不伟大,但我们的职业崇高,我们不放弃,因为岁月静好,总该有人去奉献。

我无悔我的一生,也许我的一生都将会在大山中度过,但我的学生将飞跃江河湖海,将飞跃高山峻岭,将会记得那个教他们“人字初”的老师。

结论:在我们云南及西南部分省、市,出现很多十几个老师教4.5个学生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扩大城镇化进程,让云南80%以上人口集中,当然,也许几十年后会实现。

参考文献:《城市观察网》发布:2017年教育统计发布第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