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朱义华

南京市八卦洲中桥中学 210043

摘要:中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他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迈向广阔人生的起步阶段。劳动教育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自律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优秀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是知识教育无法达到的。因此中学生劳动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全方位能力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不断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了中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路径,以及如何提升中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法,为促进中学生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 劳动教育; 实践创新

0

中学生劳动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也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础。目前在中学阶段,整体上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模式单一,导致劳动教育并未起到足够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现状,对目前中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实现中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为不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目标人才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不断提升中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促进我国的中学生劳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中学生劳动教育的需求特点

中学生劳动教育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教育中学生如何认识劳动,如何从事劳动。因此常规的做法是安排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完成特定的劳动内容。这也是中学生劳动教育的特点,通常来说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首先要求中学生遵守劳动要求和按照规定的顺序,完成各项动作,二是需要中学生遵守生活中各个环节制定的具体规则。三是需要中学生按照行为规范来完成老师做出的指令。因此中学生的教育需求一方面是要求中学生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成某项劳动内容,这些要求会对他们的日常行为模式和认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学生劳动教育最终是要实现的是帮助中学生适应中学环境,并且适应在集体乃至社会中的生活,锤炼个人品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实现这样的目标,才能确保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2 中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创新

2.1劳动教育实践创新与中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生劳动教育一项长期且系统的任务,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各方力量全面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对中学生的劳动品质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践创新可以让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过程,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并且既确保中学生在性格上逐步成熟,同时能够增强兴趣爱好,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都是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只有不断提升合作与协同教育的意识,提升全方位发展的意识,才能让中学生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对象,才能真正的促进中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2 教育实践创新与时代需求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全面发展,更要让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得到加强,增强适应社会生活,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意识。由于中学生期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段所得到的培养,其质量的好坏将对一生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随着近年来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学生发展不单单是中学生的知识教育,更是时代对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强烈需求,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对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因此我们必须将中学生教育与社会时代发展的背景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中学生教育协调配合,只有将劳动教育实践创新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青年人才,最终实现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让中学生真正成为参与劳动的受益者。

3 提升中学生教育实践创新手段

3.1 加强兴趣培养

为了提升中学生教育实践创新,首先要加强对中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这种兴趣可以包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对日常劳动和学习产生兴趣。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可以是中学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后,老师尽快地熟悉不同劳动内容的特点,根据本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的活动,使活动安全顺利有效的进行。从教育者的角度讲,要充分的考虑到该班各自不同的地方,包括他们的体能大小差异、发展水平快慢、个人兴趣异同等等。在此基础上,尊重他们独有的个性发展,对劳动活动进行很好的组织安排。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降低孩子们的消极态度,中学生与成年人还不同,应该把兴趣放在劳动过程中的重要位置来组织活动。中学生的劳动教育任务就是培养中学生动手能力和艰苦奋斗品质,这是一节必修课,也是自我展现的形式之一。通过这里我们可以表现看到孩子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展现,以及他们的情感表达,不要丢失孩子们应有的纯真。

3.2注重习惯养成

提升中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创新,要注重中学生的习惯养成,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构建影响其以后生活的良好开端。那么教师在组织和进行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时,要努力地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老师在培养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分析,然后研究制定出适合本班中学生的劳动活动计划,关注每一位中学生的良好成长,培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他们养成自律的观念。

对于老师来说,制定劳动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到中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中学生处于一种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应当给他们恰当的时间和空间。活动上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以简单劳动作为主要的内容,在实施一定的计划时要有合理的秩序,持续不断的让中学生能够接受并且喜欢这种劳动教育活动计划来帮助他们成长,同时也要避免说教或者是严肃命令的方式,强迫他们遵守这个要求,这对于中学生的成长都是不良的,要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主动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 推动家庭成员互动

家庭是中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才能使之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家庭劳动教育,对于中学生和社会教育来说,它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家长比教师会更了解孩子的成长现状和特点。如果孩子和父母能够自然轻松的交流,那么这样的关系能够使家庭劳动教育的影响大大增加。所以家庭劳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过程,是与家庭生活连于一体合二为一的,家长可以根据家庭实际,给孩子安排具体的劳动任务,这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它是孩子人格建立所需要的一个奠基石,家长既是一个抚养者,也是一个教育者。良好的家庭劳动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进步。当孩子进入中学以后,一方面可以继续接受家庭环境教育,当然另一方面也会接受到劳动教育。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家庭和中学生要求一致,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成果。如果他们的二者要求不一致,双方无法达到统一的标准,要求差距过大,那么这对孩子来说是消极的,甚至更加严重的是孩子有可能在中学生和家长之间产生不同的表现,具有多面性,这样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开展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教育,是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机会,参与到中学生的各项活动与管理当中。如此以来,家长就可以根据中学生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协商,在双方目的都达到的情况下,不断的交换意见,交流沟通,互相接触,共同进步,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发展。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促进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在各方的协力合作中,发挥中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扩大其影响力,最终使家长和学校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中学生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实践创新形成了合力,建立起全方位的中学生劳动观念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芳,李柯蓓.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时代价值[J].科教文汇,2024(01):53-56.DOI:10.16871/j.cnki.kjwh.2024.01.012.

[2]高叶红,陶磊,徐莉.劳动教育的具身回归:价值、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4):11-16.

[3]杨钰,毛芳才.新时代农村初中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23,39(S1):56-62.

[4]游德升.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研析[J].中学政治教育参考,2023(43):119-120.

[5]魏丽丽,赵佳美,王春林.劳动教育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探究[J].中学地理教育参考,2023(33):81.

[6]刘芝兰. 新时代加强初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 ART AND DESIGN,2023,2(3).

[7]张鑫淼,郝媛媛,卢高峰. 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逻辑理据、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出版者不详],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6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