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为例

                                         袁雪雯

                              竞秀区教师发展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本文以高中历史部编版选修一《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教学为例,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与途径。利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利用信息技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反馈”,提高课堂的交互性。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学科、实践探索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在历史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下面以高中部编版选修一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为例,从实践层面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实质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在翻转课堂中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学习和协作的学习环境。

1、课前微课助力,有效导学

课前教师围绕教学核心问题,利用智慧云平台推送了“王安石变法”、“清末新政”和“改革开放”三个微课。通过微课的梳理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新政教育、军事、法制、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理解历史事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借助微课,有效地弥补课堂容量有限的缺陷。学生提前穿越时空隧道领略中国改革的重大历史回眸。

2、多元化的学情反馈

课前教师让学生基于预习内容,自主查阅资料,录制关于《改革与变法》的小故事。有的同学录制了“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的小故事,有的同学录制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讲解视频,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改革的基本认识。教师选择优秀案例放到了智慧云端,让其他同学观摩学习。其次,在课前教师使用智学伴平台推送了试题。通过课前入门测,系统自动批改生成数据报表让教师快速了解了学情,并确立本课的教学策略。借助信息化,让教师“摒弃以教定学,走进以学定教”。此外,在课中,教师采用希沃白板制作了双屏互动的小游戏,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了检测。借助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单调乏味的学习检测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3、基于项目化的学习与展示

在课前,师生共同讨论拟定本课学习的三个项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与探索”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学生分为三大组,每组负责一个学习主题。每个大组可再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中国近代改革与探索”分为“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民国改革”等小组展开具体研究。各组明确任务分工合作,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大组进行辨析、选择和整理建立资源库,最终形成文稿或PPT在课上演示解说。学生在课上互动答疑、补充拓展。学生通过“确定主题——划分小组——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汇报交流”的流程展开研究学习。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基于项目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培养学生了合作沟通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学习,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条件。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高考。在新高考背景下,以情境统领课堂的创设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加强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增加相应的史料研读、相关史实、地图、图片等内容,合理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精心选取了相关的史料,让学生进行学习思考。

材料一:战国初年,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秦孝公即位后下令:“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

——《历史上的重大回眸》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

 ——《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让学生思考影响变法的因素有哪些?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在把握史料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拍照上传。通过智学伴平台和交互投屏,教师可以迅速看到学生讨论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质疑。学生从不同的度阐述观点,百家争鸣,激发了学生蕴藏的知识和潜能。最后,教师结合讨论的结果,进行精准点拨。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在史料的基础上分析探究,最终认识到古代变法与改革的实质是: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从而落实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认识到古代变法的本质。

建国后的改革中,因涉及的事件较多,教师设置了“实时演练”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平板来用画出时间阶段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让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重大事件进行知识梳理和回顾,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落地。

创设情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等材料,起到情感升华的目的。在课堂的尾声,教师出示了一个是1901年的中国,我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卑躬屈膝。另一个是2021年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国不卑不亢。让学生思考问题:“20年后的辛丑年,“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直观的照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百年进程,甲子轮回;正道沧桑,历史见证。而这一切皆是因为“改革”铸就了当代中国最显著、最壮丽的气象。通过情境创设培根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三、利用高效的数据反馈,提高课堂的交互性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到较为基础的问题,教师设计快问快答环节,通过学生抢答进行当堂反馈,同时运用小组激励的方式激励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展示学生屏幕的方式,将学生涂鸦填写、标注的内容呈现到大屏幕上。教师可以迅速看到全部同学们的答题状况。相较传统纸质媒介,更快速便捷。在展示环节,教师可以放大某一个同学的个人屏幕,供师生共同探究,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还采用屏幕PK的方式,选取两个同学的屏幕进行对比评价,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借助信息技术高效的数据反馈,让教师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学情,即时展开过程性评价和指导。同时通过云数据平台,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点评,提升互动性。通过高效的数据反馈,让教师快速掌握的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让人人参与活动,充分体现民主的课堂。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学历史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教学要素,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促进教育教学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威.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J].家长,2023(18):50.

[2]陈木兴.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评论,2021(2):93-100.

[3]周珊.浅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学政史地,2023(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