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研究

牛笛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市 6500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在当今快速发展、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关键阶段,承担着重要使命。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如何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情况,对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实践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素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阶段,应该注重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然而,在当前多元化社会环境下,学生的认同与实践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有效引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重要价值观念融入到职业规划中,引导学生追求为社会做贡献的职业发展,倡导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理念。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理念,学生应当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方式,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认同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一)认同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认同指个体对特定社会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程度的体现,实践则是将这些认同转化为具体行为。认同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认同对实践起到了内在的激励作用。当个体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他们更容易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形成符合这些价值观的实践习惯。其次,实践又反过来加强了认同。通过实践,个体可以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强化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感。例如,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奉献、友爱等价值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可以增进对这些价值的认同程度。

(二)影响认同与实践的因素

教育环境是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实践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置、教师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环境的浸润和引导对于学生认同程度和实践行为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互动也是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实践的重要因素。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会受到家庭、同学、朋友、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影响。正向的社会互动会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激励他们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而负面或消极的社会互动可能会削弱学生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感,导致实践行为的减少甚至消极。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措施

(一)构建多维度的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构建多维度的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与内化这些价值观念。例如,在工程设计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实际项目中;在管理课程中,可以探讨如何运用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覆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程度,促进其将这些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逐步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实践。

(二)强化师生互动与引导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推动者和引领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应用。通过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意义和影响,激发学生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意识。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座谈、讲座交流、心理辅导等活动,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与引导,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他们不断探索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设鼓励支持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了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相应的鼓励支持机制和激励机制。比如,设立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奖学金,在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和贡献突出时给予奖励。另外,学校可以设置评优表彰机制,每学期或每年评选出一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实践中来。这些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认同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认同程度。这种认同涵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道德、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内容的认可和赞同。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和行动准则。而实践则是将这种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丽,聂章龙,杨平.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讨[J].知识窗(教师版),2022,(12):90-92.

[2]陈丽,张晓红,陈曦.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4):61-63+87.

[3]刘海燕.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1.

[4]程志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41(0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