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与潮州木雕实践教学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3

浅谈德育与潮州木雕实践教学的融合

陈一漩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  515041

摘要

本文以潮州木雕实训工作室的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自然而深入地加入德育内容,以期在能对于其他传统工艺教育和德育具有借鉴意义,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提供启示。

关键词:潮州木雕 实践教学 德育

一、引言

潮州木雕作为中国传统木雕的重要代表,潮汕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工艺,保护潮汕文化,学校建立了木雕实训工作室。潮州木雕承载着潮汕文化的精神及优秀技艺,要更好地传承潮州木雕,不仅需要有技术的工匠,更需要工匠有良好的潮汕文化素养。如何在工作室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对非遗技艺、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从而自觉主动地传承和发扬潮汕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潮州木雕实训工作室教学与德育的结合,以期为相关教育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潮州木雕实训工作室教学概述

潮州木雕实训工作室的教学以木雕技艺的传授为核心,涵盖了木雕的历史、理论、实践等多个方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工作室尝试加入多种教学方法,如现场示范、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田野考察等,以帮助学生掌握木雕技艺以及其文化内涵。工作室注重学生的实操技术、艺术审美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培养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创新型实用人才。

三、中职美术专业德育的现状与问题

美术专科类学校对德育等文化课不重视,课程设置中德育的分量偏少,缺乏系统的德育方案和课程设置。德育内容单一,缺乏与美术专业的联系,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参与度。德育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缺乏理解和掌握。

四、潮州木雕实训工作室教学与德育的结合

潮州木雕实训工作室在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融入德育内容:

(一)传统文化教育:

潮州木雕是具有深厚的潮汕历史文化背景,广泛流传且影响深远,展现了潮汕文化独特的审美趣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木雕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工作室的教学中,贯穿潮州木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培养,这是德育与木雕工作室教学融合最核心的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自豪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技艺的自觉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能更有效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而技艺的学习和文化的引导,更会让学生去关注传统文化背景。

首先,了解潮州木雕的历史渊源是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关键。在教学中,工作室通过展示潮州木雕的发展历程,参观有代表性的文化古迹,让学生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和传承。通过讲解木雕中描绘的经典历史故事和传承人的技艺之路,让学生感受到潮州木雕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次,是介绍潮州木雕的文化背景。潮州木雕在生活场景中,多作为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图案和主题常常反映了潮汕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通过讲解这些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理解潮州木雕在潮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让学生实践潮州木雕的制作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潮州木雕的工艺流程、掌握技艺,体验这种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传统技艺,还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通过在教学中贯穿潮州木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培养,工作室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自豪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木雕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室强调的潮汕人民自古勤奋、诚信、包容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勤奋是任何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潮汕人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业负责,帮助学生树立努力拼搏的精神,培养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潮汕人民在商业和社会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不作虚伪陈述,不欺诈他人,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使其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潮汕文化具有强烈的海洋属性,心胸宽广、目光长远、自强不息、精益求精,对外来文化和思想开放包容,使潮汕人民能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交流,发展出个性鲜明的潮汕文化。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他人尊重、理解、宽容,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个性,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工作室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树立理想目标,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

在工作室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勤奋、诚信、包容等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其未来的发展和人生道路指引正确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潮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在社会中生活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如参加文化节、展览、公益活动等。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潮汕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能够感受到潮汕文化对于当地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潮汕文化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保护、传承潮汕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愿意为潮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潮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工作室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如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等。学生可以将潮汕文化的优秀元素传递给更多的人,提高社区居民对于潮汕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社区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设置团队实践项目,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木雕作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共同商讨设计、制作和展示木雕作品的全过程。这需要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以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和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承担各自的任务,如设计、雕刻粗胚、细胚、打磨等。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同时也要与团队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会分担责任和共同承担工作压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学生需要学会解决各种问题,如设计方案的调整、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展示效果的优化等。需要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还需要学生具备妥协和包容的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项目中的团队协作,学生可以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集体意识。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力的必备素质,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潮州木雕工作室的教学中,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分析问题、创新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独特的艺术眼光、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作室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深入分析问题,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在潮州木雕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或者尝试将不同的艺术元素融合到木雕作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其艺术素养。

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例如,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或者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木雕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眼光。

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学生可以学习设计思维、创意思维等相关理论,或者参加创新实践课程和讲座等,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分析问题、创新实践,工作室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眼光、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为潮州木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潮州木雕实训工作室教学与德育的启示

注重德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在工作室教学中,将德育贯穿于专业技能教育的始终,以培养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注重实践教育的价值。通过实践操作和参与社会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个性化教育。工作室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教育计划,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潮州木雕实训工作室在教学与德育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还提升了他们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与专业技能的结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培养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希望本文能对于其他传统工艺教育和德育具有借鉴意义,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新世纪版)[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吴铎.道德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沈晓敏.对话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