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创新   课堂精彩——浅谈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9
/ 2

潜心创新   课堂精彩——浅谈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黄瑞兰

新兴县太平镇中心小学527423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字:  数学教学课堂

最新发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主动,通过专心听讲、独立反思、动手实践、个体寻找和小组分享等途径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阶段,着重启发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思考,在鼓舞下大胆提出疑问,并在实际环节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让学生能够理解和熟练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享受并使用数学的观念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手段经历,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培养其积极正面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以此逐步形成核心素质。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呢?下面就自己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中一些做法。                                                                                                                                                                                                                                                                                                                                                                                                                                                                                                                                                                                                                                                                                                                                     

一、趣从疑获,学从趣生

孔子,古代中国的优秀教育思想家,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学习体验。因此,如果我们教导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热衷与兴趣,那他们就会主动地、有趣地投入学习中去。当我们在教授数学的时候,经常适当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做不只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在课题下方展示了“圆,一中同长也”的文字。然后告诉孩子们,短短的几个字眼就概括了圆的特征。这一句出自于《墨经》上的话让学生充满了疑惑,同时也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整个数学课堂也变得热闹起来。

二、自主探究,动中领悟

当前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消极学习理念的差异,明确呈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我愿意学”与“被动接受学习”之间的对比。“我愿意学”基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渴求,而“被动接受学习”更多的是外部压力和教导的结果。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轻松愉快,宛如享受一般的过程,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将随之愈发高涨,并以更有效的方式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质,设计出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紧密连接的,他们乐意参与的学习项目,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发掘,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充满活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寻找到必然的规律,这是他们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也必将永留在心间。这们我们师者就可以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实处,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教授《圆锥的体积》这一教学课题时,我并没有像教那样直接提供等高度等底面积的圆柱和圆锥模型让孩子们进行实验,而是让每个小组引入不同的情况,通过小组协作利用体积关系进行实验推断圆锥体积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推导圆锥体积公式过程中必要性的前置条件,全面地为解释圆锥体积公式做好准备;使孩子们在解答过程中获取大量的真实数据,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线索,并培养他们敏感的直觉和科学的研究精神。

三、开放内容,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生活即教育”。因此,身为教师,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的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和已经学到的知识入手,让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数学角度来解构,同时让数学问题更具体化,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融入生活,影响生活”的理念,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百分数的认识》这门课程视为“基础核心”教学,要用多元的教材和充满挑战性的任务来辅助新知识的吸收,进而建立稳固的学习基础。故此,我让学生花费时间去探讨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比概念,进行步的感知与认识,然后,我设计出学生们最感关注的足球主题:想象一下,假设我们的班级要与另一个班级进行足球比赛,假如要进行点球,你觉得我们应该选谁出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学生所熟习的情境练习,可以帮助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知识和工具来表达一种情感,减轻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减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亲身经历到:生活无法脱离数学,数学又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所服务。

四、合理问题,发展思维

“最近发育区”的观念源自于维果茨基的理论,他阐述了在儿童的真实能力和潜在能力间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近发育区”。用一种形象的表达,我们教育从业者将其比作“跳跃去摘桃子”。这个桃子并不是随便就能摘到的,需要某种程度的积极主动,但又并非全力以赴就一定能够摘到。因此,教师布置的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应处在学生的“最近发育区”的范畴之内。这样的任务才是最具实践价值的,也最能刺激思维的发展。

我在讲解《圆的周长》这堂课时,设计了一些问题。我展示了一个由铁丝制成的圆形,并询问:应该如何计算这个圆的边缘长度呢?(将铁丝展开)然后,我进一步提问:如果是一个硬币,还能否使用刚才那种方式?在完成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又追问第三问:那如果我要测量的是学校的圆形花坛呢?……问题的持续出现引发了学生们在“质疑-互动-明晰-再质疑”的循环中,不停地找出并处理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累积了新的知识,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有益的拓宽,主动求知的动机也被极大地激发。             。

五、学习竞赛,促使进步

通过参与教学比赛,学生可以通过比赛排名和胜利获得动力,从而激起他们自我提升的愿望,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提升学习效果十分有益。中等水平的学生受到普通学习比赛的影响尤为明显,所以他们在比赛中更倾向于努力提升自我和不断进步。将比赛和自我比赛相结合可以使优良学生的表现更上一层楼,也能让落在后面的学生赶上前进的步伐。此外,这种方式也有助于预防学生产生傲慢或自卑的情绪。

在回顾分数乘除法内容的课程中,我选用了团队竞赛的模式,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比赛包括了三个环节:接龙计算,我是小裁判,我是小检查员以及抢答环节。每一步流程都涉及到全班的参与,并且每组的答题成绩都会实时记录在该组的成绩卡上。学生们对团体荣誉的珍视让他们在以竞赛模式进行的复习课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组织深度的提升,学生自己设题考核自己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及理解能力,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同样也有所进步。

我坚信,教育的本质并非仅仅是知识的教授,更多的应该在于启发、激励和引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妙手操控课程内容,为学子们创造一个愉快的起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寻乐趣,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从而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和谐发展。